前言

谁都不能替代粟裕,否则会全军覆灭!



解放战争进入到两党在中原战场抗衡的关键阶段,因我军作战主力较为分散,加上与国军敌我装备过于悬殊,接连取得几场作战胜利后陷入僵局。

为打破僵局,毛主席决定来一招声东击西,采用围魏救赵的办法使中原局势完成脱困,当粟裕奉命率三纵队渡江作战,吸引蒋介石主力兵队,他却接连提出拒绝执行



粟裕的战术战略与主席所提出的背道而驰,完全相反,接连两次拒绝执行引起中央军委的重视,期间不少将领因对粟裕行为产生误解,抗议要求换掉粟裕指挥,而陈老总则坚定地站在粟裕身侧声援他。

直到粟裕第三次再次斗胆直言,最终决定采纳他的意见。为什么粟裕多次拒绝执行中央命令?他到底有什么样的见解?

粟裕“斗胆直言”



1947年解放战争第一阶段战役顺利结束,我军在连续取得多场战役胜利,粉碎国军想要进攻山东解放区以及陕北解放区的阴谋后,决定进入第二反攻阶段。



内线战场上的喘息换来可以对外线作战的支援,中央决定派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跨越长江天险以筹备后续的反击战。

随后陈毅与粟裕率领的华中野战军进驻豫皖地区,对该地区残余国军势力进行消灭,而陈赓与谢富治所统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也驻守在鄂豫陕边界。



如果想要一统中国,必须要先控制中原。此时整个中原战场上,我军已经布置了三大主力军队,如果悍然发动大规模歼灭战,三大主力兵团难以迅速集中,存在一定弊端。

彼时蒋介石也意识到时局变化,早早将国军部队逐渐向中原战场输送,加上美军背后输送的精良装备,这样情况下,即便开展中小规模的歼灭战都存在极大的风险。



一时间中原战场到底该走向何方成为战局的重中之重,对此,毛主席想来一招声东击西,利用一队人马吸引蒋介石主力兵力,从而放松中原解放区的驻守,被迫使老蒋回巢。

一番思索后主席将领兵人选锁定在刚刚痛打国军74师的粟裕大将身上,毕竟国军整编74师可是堪称老蒋五大主力之首的王牌部队。



以粟裕为诱饵必然能够激起蒋介石的报复心理,因此中央决定由粟裕抽调三纵队的兵力,趁夜渡江,袭击蒋介石在南京的老巢,由此一来,老蒋必定回头顾家,中原战场立刻出现空虚。



接下任务后的粟裕却迟迟没有带兵出征,他到底在顾虑是什么?1947年粟裕指挥孟良崮战役取得胜利后,敌我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以及在中原战场上的反复拉锯,让粟裕开始思考是否发动大规模歼灭战是日后战术部署的主要走向。



解放军在转战进入战略进攻后,战士数量与武器装备上远不及国军,但依靠着战术战略的灵活变换取得多次胜利。

可随着国军不断充盈自己的装备,以及利用装备优势在各地区组织小规模的战役,不免让粟裕怀疑蒋介石是否想要发动大规模歼灭战。



除绥靖区蒋介石部署大量兵力后,他还投入机动兵团进入战场,以配合各战场之间的相互增援,加上蒋介石不惜一切代价,从江南一带往中原调集兵力,种种迹象都表明着,蒋介石在打中原歼灭战的主意。

如果此时我党进行围魏救赵,主攻长江以南而没有趁机在中原实施劫灭战,或许会正中蒋介石下怀。



平白无故的构想怎么能够有说服中央的威胁力?因此粟裕参与了不日组织的邯郸战役,结合亲临前线的作战经验以及观察到的敌军动态,加上日前的分析,粟裕以斗胆直言的字样,将建议呈上。



面对粟裕的谏言,中央立刻组织会议对其中内容进行商讨,在详细批阅后,还是坚持原有的作战部,驳回了粟裕的请求。

拒不执行就换掉粟裕?

在中央诸多领导驳回粟裕的建议后,主席专门在回复电报中表明渡江时间、地点,并且列举了多项进攻路线,电报结尾处还标明熟筹见复



即便继续坚持自己主张的粟裕,仍认真对待中央的回复,面对中央仍坚持原有的作战部署,粟裕决定一边筹备三支纵队的准备工作,一边继续向上级恳求考虑发动中原大规模歼灭战,取消渡江的申请。

在完成部队的抽调后,粟裕率领华野指挥机关与第一、四、六还有两广一带的特种兵,准备北上渡过黄河抵达濮阳地区,准备战役发起前的各种训练。



调兵遣将首先要端正部队的作风问题,接连几场胜仗下来,部队内部出现大量战士不守规矩,松散的现象,并且开始过分夸大我军的战斗实力,低估国军,导致部队内部自满情绪极为严重。

粟裕在将部队安置在黄河附近后,召开了数次整风运动,将部队内作乱的风气纠正,诸多战士被粟裕说的深感羞愧,纷纷做起检讨,这为后续渡江打下良好基础。



除此之外,粟裕考虑到华野部队中的战士多为北方人,加上之前两党交战也都集中在华北华中东北等偏北方地区,对于长江以南地区气候并不熟悉,这也是粟裕率兵北上黄河的原因。

针对长江以南地形地貌以及对国军作战风格的钻研,粟裕制定了一套特殊的训练模式,利用山间落石排列成各种小巷,模拟南方的巷战,并且还在水稻田里或者河滩处进行演练。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被粟裕要来的副指挥张震瞧见粟裕排兵布阵的架势忍不住夸赞,可随着作战计划规定日期的临近,粟裕心中依旧没有放弃自己的想法。



1948年1月31日,粟裕的电报再次被呈递中央,斗胆直言四个大字让参会的不少将领有些恼怒,这个粟裕到底在搞啥子!连续两次拒绝中央命令,我看他是不想干了!不想干就直接换人,我不信咱们里面找不出个顶替他的!

话音刚落,只见陈毅大将站了出来急忙说道:可不能换啊!这仗只能粟裕去打,换谁都得全军覆灭啊!



会议桌上顿时和菜市场一般,众多将领不顾形象,你一言我一嘴地开始争吵起来,也有少数人支持粟裕的观点,最终投票表决下,中央还是坚持南下渡江的战略。

粟裕想法终实现

陈毅与粟裕在抗日战争期间就是默契无比的搭档,在解放战争更是多次配合,革命友谊深厚,面对粟裕接二连三地拒绝执行任务,坐不住的陈毅还是决定亲自前往濮阳,向粟裕问个明白。



粟裕老弟,你这葫芦里到底卖得什么药,怎么连我也看不懂你了?刚抵达前线的陈毅顾不上休整,就立刻找到正在水稻田内指挥训练的粟裕,陈毅对粟裕无比信任,深知他绝对不会乱来,但如今的操作也确实让他有些发懵。

老陈,你看这些娃娃们,基本上队伍里全是北方的旱鸭子,除了我从两广地区要来的战士外,这让他们去渡江打老蒋,不是完全对不上吗?粟裕瞧见陈毅来到前线,像是抓住救命稻草一般连忙将自己的顾虑告知。



江南水乡,因此建筑风格更是错综复杂,重型武器想要在战场上发挥优势难如登天,本就擅长在平原作战的华野,若真的南下渡江,岂不是既分散战斗力,还发挥不出实力,到头来丢了中原又没遏制住长江。

蒋介石最近部署兵力的调动,可见其进攻的重点,并且江南道路崎岖,蒋介石将重型武器从长江以南运送到中原很是费劲,怎么可能会将中原的队伍再次费半天劲调回长江以南。



粟裕的一番分析让陈毅连连称赞,南下的风险大过于留守中原,一旦南下失利,中原战场必定遭受影响,很大可能会影响战局的走向。

最终在陈毅的支持下,粟裕再次向中央发送去第三封斗胆直言,其中还提到了自己创办的新战术忽集忽分,以便扭转战局。



三次拒不执行,加上陈毅的多番陈情,主席立即致电前线,要求两人回驻地当面汇报。一番讲解后,主席与众人表示纷纷赞同粟裕的建议,决定取消渡江,将兵力留在中原,准备大规模歼灭战。



我同意粟裕同志的意见,第一兵团先不渡江,留在中原打配合战,先把老蒋的主力给他歼灭。听到主席肯定的话语,愁容满面多日的粟裕终于露出些喜色,在他的一再坚持下,中原争夺战的天秤开始倾向我军。

也是在粟裕的影响下,自1948年后,辽沈、淮海以及平津三大战役都开始采用大规模歼灭战,直接重创老蒋的主力部队,无力在大陆反攻我军。



正是有粟裕这一员战神的存在,才使得后续作战加快进度,中国人民也更快的迎来解放,结束战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