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娱倒退回二十年前的好事,最近竟然发生了。

前几天开播了一部新剧《我是刑警》,热度上还没啥水花,但因为本人是刑侦剧爱好者,这种题材都爱看两眼,点开剧瞅了瞅。

结果给我看恍惚了,看出了点早年《重案六组》那种纯正“中式刑侦”的味儿。



一直以来,刑侦剧都是国产剧领域最“守着金山讨饭吃”的剧种之一。

明明千禧年间做出过极具特色的作品,近些年却越销声匿迹,生态位被悬疑剧后来居上。

要么走日式悬疑的人性流派,整个故事里你爱他、他爱她、她恨他、他又帮她、她们是孪生姐妹,关系网绕成一整个大圈。

剧情与其说是破案、不如说是破八卦,重头戏都放在了情感关系上。



要么走美式破案的技术流派,主角团就像复仇者联盟一般各司其职,一个推理专家、一个黑客高手、一个神级法医再加一个武力担当。

破案变成了无超能力版的超英打怪兽,最后再揭露一个灭霸式的大boss。

最近开播的《白夜追凶2》就有点这个意思,主角的朋友们都快组建出民间FBI了。



声明一下,流派本身没有高下之分,只有个人口味偏好差异。

每种流派里都有高分好作品,而我恰好是一个口味古板点、只爱千禧年国产剧里最早的中式刑侦流派:

节奏快而生猛、刑侦细节扎实。

没有太多上帝视角,跟着办案警察的思路深入案件、剥茧抽丝。

而现在在播的《我是刑警》,品起来就不是日式美式,而是中式刑侦的味儿。



01

好开门见山的剧

一上来就是历史大案

《我是刑警》开篇设定在上世纪90年代、枪支管理法出台之前,当年许多大案的核心焦点最后都落在枪支上。

这剧节奏有多紧密生猛,看下面几个剧情大家估计就能明白。

第一幕出现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警察“高叔”,小摊小贩敬重他,小混混们也服他的管,在其他剧里大概会是陪伴主角的“良师”角色。



但在这,剧情开演三四分钟后他就死于歹徒袭击,配枪不知所踪。



于和伟饰演的主角秦川,原本是他的下属,重新高考读完大学后重回刑侦工作,和发小一起找机会调查这起悬案。

在其他剧里,身为“兄弟”“知己”的发小角色也大概率会陪伴主角左右,哪怕要被“剧情杀”也一般会被安排在故事后期。



但《我是刑警》里才刚破完第一案,发小就死在了追捕偷车贼的深夜。

还是因为枪,情况紧急,他没有想到偷车贼身上会有枪。



而当案件进展陷入僵局时,其他悬疑剧此时可能会拍主角如何苦苦思索、多么博学广知,最后灵光乍现、神兵天降地挽救局面。

《我是刑警》直接:

这个案子的复杂性已经超出了咱们县刑警队的能力,立刻向上报告请示市局,市局请示省厅,申请省厅派专家组协查。



专家组们一到直接人狠话不多,痕迹专家跑现场,法医专家着手研究本地法医未能攻破的弹道轨迹问题。

但一切问题并不会随着专家组的到来就迎刃而解,他们只能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丰富经验带来的思路启发。

如何摸排、锁定、抓捕具体的嫌疑人,还得当地的刑警猛下功夫。



看到这段剧情时我真的忍不住感叹,终于有剧意识到现实破案是有一整套多部门配合流程的了。

查了下剧的出品方之一是有公安部传媒中心,合理了。



刑侦体系内不缺天才式的人物、技术领域的大拿,但刑侦本身绝不是依赖个人英雄奇迹的工种。

关乎多条人命的重大案件,在现实中等不起戏剧式的灵光一闪,靠的是摸排、法医、痕检、审讯各流程的互相托底。

中式刑侦流派也就好看在这:

既有单个人物的魅力,譬如资深刑警的敏锐老辣、技术专家的智商碾压,也有普通刑警们配合运转起庞大侦查系统带来的震撼。

就像重案六组必须是一个组的群像,而不是季洁传。



《我是刑警》中的第一案,原型是1995年震惊全国的鹤岗“1.28”持枪抢劫大案。

春节前夕,四名劫匪持枪闯入南山煤矿保卫科意图抢劫存放工资款的金库,枪杀了11名工人。

剧里还原了历史上这群劫匪的凶残,四人分为了两组进行配合,两人进入楼区后见人就开枪,另一组人站岗并负责补枪。



保卫科的警卫也持枪反击,混战中一名劫匪被击中倒下、无法离开,同伙为了毁尸灭迹毫不犹豫地也对他补枪。

后经审讯得知,补枪的同伙甚至是倒下劫匪的亲弟弟与多年好友。



剧里也还原了当年侦破案件有多硬核。

在监控、指纹乃至DNA技术都不完善的90年代,专家们在现场进行弹道模拟还在靠扯软尺、辨认指纹甚至靠眼力,初期缺乏侦查方向时刑警们只能挨家挨户摸排。

但就是靠着人力与人智的结合,破了当年的大批狠案。



02

国产刑侦剧

终于不“捧着金山讨饭吃”

坦白说,《我是刑警》里于和伟饰演的主角目前表现“一般”。

倒不是于和伟本人的演技出了什么问题,他对朴素耿直警察这种角色的演绎可以说驾轻就熟,生活化的小细节信手拈来。



剧里他在一位专家的经验分享会上贸然反驳发言,事后又怕这样做不礼貌、可能惹人家不高兴了,就买了一兜橘子、一件保暖内衣上门,想拜访赔罪。

都走到房门口了,突然意识到带这些当礼品好像有点寒碜,于是开始掏衣兜看自己还有啥。

先掏出一包红塔山,看了看觉得太便宜又塞回了兜里。

再掏掏出了一包软中华,觉得这贵点,把烟塞进了橘子兜里再进门,心理建设的整个过程很真实。



结果进门后专家表示不收礼、把于和伟骂了一顿,还给他塞了一百块说当自己买的

能感受到他演技过关,但依旧觉得角色一般,主要是因为配角们的光环太大,大到无法忽视的地步。

这部剧中多个案子都有原型,相对应的,里头一些刑侦专家角色也有原型。

目前已播出剧集中能看出的原型,都是所谓“刑侦八虎”中的专家。

1999年9月,公安部向八位刑侦专家颁发了首批“特邀刑侦专家”聘书,相当于一种荣誉、模范表彰。



这八名专家,这么多年来被称为“刑侦八虎”、中国的福尔摩斯。

可以说,他们办过的案子几乎养活了国产悬疑剧的半壁江山,随便搬出一件都足够撑起一部爆剧。

《开端》的公交车爆炸案,原型是98年发生在武汉长江大桥的公交爆炸案。

剧里,主角们是靠不断的时间轮回接近真相;

现实里,是刑侦专家高光斗、徐利民根据现场被害者遗体的损毁情况、不同位置,还原出处于爆炸点的乘客,再从无数灰烬中找到身份证碎片进行拼凑。



上头于和伟角色想要拜访的专家,原型是现场勘查专家乌国庆。

现实中曾经靠着犯罪现场的一小袋咸菜,结合其他细节推理出一起灭门案的凶手应该是被害家庭的熟人。

农村的咸菜多半是自家自己做,院子里出现一小袋咸菜,很大可能是主人家装出了一些咸菜想要给熟人,但之后惨遭杀害。



略显荒诞的是,他们的真实故事要很难原原本本地放在剧里,因为会显得不真实、像开挂了。

《我是刑警》目前播出的剧情与预告中,已经出现了三个有原型的大案。

除了前文提及的南山矿持枪抢劫案,还有出名的“半枚血指纹”案、被称为“中国刑侦一号案”的白宝山案。

剧里,是一位痕迹学老专家肉眼比对上百枚指纹,靠着自己开发的指纹特征识别系统,对一起凶杀案中半枚模糊的血指印进行了辨认。

剧情播到这段时弹幕里有人疑惑,这咋看?



但它的的确确发生过,其原型是中国首席枪弹痕迹坚定专家崔道植,是他在2002年经受的真实案件,靠半枚指纹从几十个嫌疑人里找出凶手。

白宝山案中,也是他通过辨认仅有十分之一头发丝细的枪弹痕迹差别,确认北京、新疆发生的两起恶性案件是同一人。

在以这些神级人物为原型的“配角”面前,于和伟的主角光环再大也不起眼。



03

24K纯硬剧情

给人看爽了

客观来说,《我是刑警》并非没有缺点,它多个案件之间的串联节奏其实不太连贯。

于和伟扮演的主角比较接近于线索式的任务,通过拍他从小刑警一路成长的历程,呈现不同地区的案子。

但或许是因为里头选取的案件原型实在是载入刑侦史的大案重案,普通刑警很难把它们全部接触一边。

于和伟的角色不得不坐上升职的过山车,职位蹭蹭上涨、不断地调动,才能串联起这些大案。



剧集里的马赛克也有些影响观感,给尸体解剖画面打了码。

从镜头来看,拍摄时道具组似乎做了相关道具、也拍摄了相关特写镜头,但后期被模糊了。



但这部剧有一点让人愿意将它形容为“瑕不掩瑜”的优点——

硬,24K纯硬。

刑侦细节过硬,犯罪心理呈现过硬,警察侦办案件的状态真实度过硬。

这些刑侦剧里的必备要素都呈现刻画得很饱满,没有拖沓的氛围感烘托镜头,实实在在地给观众看爽了,以至于让人能宽容剧情节奏上的瑕疵。



题材使然,《我是刑警》带着一股上世纪的粗粝狠劲。

罪犯凶狠,老一派专家们人狠话不多,普通刑警们破案下功夫的韧劲也狠。

剧里刻画专家观察能力超乎凡人的细节时,没有让小配角们一直在旁边念叨“xx老师有多厉害”“离了他怎么办”,而是设计了一段现场勘查的长戏。

专家全程话没超过五句,指挥主角站在尸体位置做参考后马上开始根据墙上的弹孔推演可能性,眼神锐利。



破案后也没有什么罪犯被主角几句话感化的镜头,凶恶的罪犯刚被抓时反而呈现出一种自大自满的状态。



但对罪犯在审讯技巧下濒临崩溃前的状态呈现得恰到好处。

没有什么痛哭流涕、从此发誓当个好人,只有脸上逐渐挂不住的笑,以及眼眶里涌出、但在滑落脸颊前就会被舔掉,假装它不存在的眼泪。



剧中还展现出一个比较少提及的现实——

各地方警力资源不同,不是所有地区都有配置完善的“重案六组”。

在大案发生之前,当地许多警察做的可能只是一些无关人命的寻常工作,像处理纠纷、抓诈骗犯。

当大案发生,他们需要迅速进入不同的状态,成为侦查体系末端的毛细血管。



因为缺少经验,这些基层办案人员们其实无法做到游刃有余、运筹帷幄,会焦虑、会茫然。

在抓捕持枪歹徒行动前,会看着院子里时刻待命的三辆救护车有些恍惚。

这些救护车是为谁准备的呢?歹徒吗?还是自己?



但同时,因为知道缺少技术支持、人力摸排就是侦破的最后手段。

剧里的基层办案人员听到要排查一整个城区的极端任务时都不太抱怨,只是沉默地四散开,靠着意志力不眠不休,去完成自己被分到的片区,做自己目前能做的事。



这种只把笔墨留在重头戏、硬核到甚至稍显粗糙的剧集呈现方式,在千禧年那会更常见,放在如今横向对比,会看起来有些不够精致流畅。

但微妙的是,它也带来了一些久违的、古早刑侦剧才有的信息量快速过载的观看爽感。

吃厌了工业“细糠”的观众们,这会或许就需要点扎扎实实、简单粗暴能给人喂饱的精神粗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