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Pexels
11月29日,复学营团队张鹏飞老师在直播中给大家分享了《孩子一回学校身体就不舒服,为什么?怎么办?》,家长受益匪浅,我们为大家做了直播精华整理,张鹏飞老师此基础上做简单补充。
孩子的躯体化症状和上学有很大的关系,只要一想到或提到上学,孩子身体会自动化的不舒服、难受。很多家长百思不得其解,这到底是为什么?而面对孩子的躯体化症状,我们又该怎么办?
躯体化症状最早在孩子身体呈现出来时,家长可能会怀疑是器质性疾病。的确,躯体化是有生理基础的,是身心的交互作用带来的影响,人的身体有一个神经系统叫植物神经系统,它掌管着我们身体的内在感觉和正常活动。
植物神经系统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副交感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系统在人亢奋或者运动时,会很活跃,使人有更强的爆发力,能够快速的做出反应,是先天遗传所赋予我们的一种本能性的反应。而副交感神经是负责内脏的正常运转,当我们平静的时候,安静休息的时候,副交感神经开始活跃,肠胃开始消化,肌肉开始放松,让我们整个人平静下来。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相互拮抗的,也就是说,交感神经活跃就会抑制副交感神经运作,同样,副交感神经活跃就会抑制交感神经运作,就是说一个人要么亢奋激动,要么就保持平静,没有办法既亢奋又平静,这就是躯体化反应的一种生理性的特质。
人天生就是这样的,带着这样的神经系统过日子的。
我们就是有这样一个相互拮抗的神经系统,很容易就会紊乱,正常的情况下是没有问题的,在反复遇到外界刺激的情况下,相互拮抗的节奏会出现紊乱,从而影响我们的身体机能。
比如呼吸系统:有时会喘不过气来,胸闷; 消化系统:肠胃功能紊乱;心血管系统:就像晕厥,又叫血管迷走性晕厥,太紧张的时候,血管急速收缩,供氧就会出现问题,会感觉到晕过去;内分泌系统:激素的分泌就会紊乱,长期焦虑的人,内分泌代谢都会受影响;泌尿系统、肌肉这些都涵盖在植物神经系统的范围里,所以孩子才会呈现出各种各样的躯体化症状。
肌肉的难以放松,紧绷着,有的孩子一进入教室,自己就走不了路了,肌肉的功能就已经紊乱了,不协调了,没有办法发力,或者很僵硬,这些都和肌肉有关,还有冒冷汗,和内分泌代谢有关。
躯体化其实是一个普遍问题,孩子遇到压力或外界刺激的时候,都一定会或多或少的在躯体上呈现,但如果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长期紊乱失调,就需要引起重视了。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是躯体化的生理性原因,而植物神经系统是否能正常运转,其实和我们的心理状态息息相关。
为什么我们的心理问题会导致躯体化呢?
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弗洛伊德,他原来是一个研究神经学的医生,他接触到很多呈现躯体化的病人,比如喉咙痛、心脏不舒服、肌肉痛,器官功能丧失或者残疾。当时医院不治疗这些病人,医院检查不到身体的器质性病因,医生无法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不明原因症状,所以认为病人是装病,对病人的痛苦放任不管。
弗洛伊德比其他医生更加人本,他能看到这些病人的痛苦是真实的,他去探索研究这些病人的躯体化症状,他为了治疗这些躯体化病人而转向了心理学,后来创立了精神分析,当他了解躯体化以后,认为躯体化就是当我们内心的某些痛苦没有办法以一种正常的方式表达它们的时候,我们就不得不以一种被动的方式,将内心痛苦转移到身体层面去表达。因此弗洛伊德也把躯体化症状定义为一种神经症的症状,叫做转移性神经症,把心理的痛苦转移到了身体上,呈现这个痛苦。
躯体化是一个外显的东西,我们需要经由躯体化这个症状去了解到底这个人内心在经历什么,遭受了什么样的痛苦。由此开端,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领域开创建构了很多关于精神疾病的理论。
躯体化症状一直有,只是弗洛伊德以前的人们对躯体化症状是无知的,不知道背后有心理痛苦、心理困扰。不知道心理问题到底是怎样转化到身体层面的。
躯体化它的内核是心理痛苦,这个心理痛苦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但所有人都会有躯体化吗?不一定,那些能转化成躯体化的心理痛苦、心理困扰,其实都是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经历了某些外在的影响,打通了一个心理痛苦和身体连接的通道,它就可以通过身体去表达自己了。
一个人的心理痛苦,最合适的呈现方式是什么呢?把它讲出来,真实坦诚的讲出来不就好了吗?
所以说,在关系中的疗愈,最后都是通过痛苦的人能表达自己,慢慢的讲述这些东西,压力源就释放掉了。也许现实问题没有解决,但他心理的上的问题会有一定程度的消解,他不用压抑这些东西,但是为什么很多人没有办法去表达这些东西呢?
是因为可能在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渴望表达的声音、想被别人听到的声音被忽略掉了,被过滤掉了,或者说变成了一种他人对自己的某种偏见或否定,这些都让人不舒服。久而久之,他就会认为自己的表达没有用,或者说再怎么表达也没有人能理解,这个地方就形成了一个言说的堵塞,就是说我发现我没有办法再通过讲述语言去表达我的痛苦了,这个时候痛苦就需要另辟蹊径了,不是说我表达不出来,痛苦就消失了,它一定会继续存在,它会找别的出口,转而去抓住我们的身体。
这就是为什么言语表达层面的缺失,会变成为一个身体的表达。
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无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最合理的是通过言语来表达,语言的丰富性可以让我们去表达我们的感受,可以帮我们呈现我们的内心世界,如果我们的语言受阻的话,我们怎样去表达呢?
情绪化、行动化、躯体化都是在帮助我们表达自己的内心,但是孩子在家里可以情绪化(比如发脾气)、行动化(比如摔门走掉),而躯体化是他在自己身上的一种反应,也就是躯体化是一种最没有办法的办法,一个人如果能用情绪化、行动化,他可能还继续情绪化和行动化,情绪化、行动化是向外宣泄的,躯体化只能和自己对抗,没有办法向外去宣泄,只能和自己较劲,在身体层面表现。
试想,孩子在家面对父母可以情绪化、行动化,但是在学校却不能情绪化、行动化,当他的语言、情绪、行动在学校都受阻的时候,只能躯体化了。所以躯体化在上学的问题上,如此的普遍。
躯体化症状不是随随便便就通过身体表达出来了,它一定是有迹可循的,这个心理的痛苦是很“聪明”的,它会捕捉我们身体层面某个虚弱的地方,在那个地方开个口去表达自己。
我们怎么去了解孩子的情况呢? 要细致的去关注躯体化,它大致有三个方面的成因。
1. 家族疾病史的影响
比如说躯体化是胃不舒服,那么这个胃不舒服有没有可能是家族种某些成员常年胃病所传递给孩子的影响。
2. 关系影响
假设一个妈妈从小特别关注孩子健康,会过分担心害怕孩子咳嗽,这个过分担心会对孩子形成一个强化,然后孩子的呼吸系统开始变得敏感、脆弱。关系中的过度关注,会给孩子一个信号,他的呼吸系统是有问题的,我们之所以担心,首先是因为我们不相信孩子的身体。
3. 环境影响
比如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接触到了一些东西,病毒或者有害化学物质,刚开始不知道,后来得知可能会造成的身体损伤的具体的情况以后,就会担心这些损伤威胁到自己的健康,开始对身体不自信,疑病,进而导致躯体化。
躯体化并不是突然之间出现在孩子身体上的,在它成为一种明显的躯体化症状之前,可能已经有很多潜在的东西从外部影响他了,这些外在影响最后叠加了他的心理痛苦,然后就会把原来对身体的不确定、不自信和不安感就爆发出来了,躯体化症状的底层都是内心痛苦,心理痛苦一旦打开了心理和身体的通道之后会优先选择我们身体的薄弱环节来表达出来。
那面对孩子的躯体化症状,我们该怎么办呢?
首先要了解我们孩子躯体化症状背后的心理困扰是什么,每个孩子的成长经历不一样,大方向是要穿越躯体化,去帮助孩子,要了解他躯体化的核心,也就是心理痛苦是什么?
不需要揪着躯体化大做文章,因为躯体化是一个表象,虽然躯体化的感受是真实的,并不是装出来的,但要解决躯体化,就要化解孩子心理的痛苦。引起孩子躯体化最重要的一个点就是孩子的焦虑感,焦虑是躯体化的最大元凶。
一个人很难去表达我们的焦虑,因为焦虑是弥散的、无形的存在。父母要做的就是去和孩子修复关系,和孩子建立一种接纳的、信任的、尊重的关系,鼓励和允许孩子去表达他的焦虑,把躯体化之下的东西重新带回到语言层面,尽可能的通过语言去表达,回到语言维度去讲述他内心的东西,比如:
他在担心什么?害怕什么?他回到学校去的感受是什么?是什么引发了这个躯体化?
一定是某些特定想法、他感受到外界的某种压力或者他内在的某种心理冲突。孩子越是能具体地把躯体化之下的焦虑和恐惧讲出来,焦虑的程度就越是能够减轻。焦虑感越轻,焦虑值越低,躯体化的症状也就能够降低。焦虑没有了,身体就得到了解放。
比如孩子的焦虑里有很多孩子想象的东西,我们把孩子想象的东西呈现出来,当孩子讲述这些时,我们不需要很快给孩子建议,去共情倾听他,他能讲出来,我们听到了,这个修复就是有价值的,这样一来焦虑感就会下降。
家长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或参加青少年团体营的方式,让孩子在那个空间去表达自己,借助外在资源力量,让孩子去表达内在。
我们家长对于孩子躯体化,给予理解接纳,不要在这个地方制造二次焦虑,只要确定身体上没有器质性疾病,身体层面不要过度担心,我们知道这个是躯体化,我们就把它放下,去面对孩子的心理困扰就行了。一般来说,孩子只要远离他的压力源的环境,躯体化就会缓解很多。而从长久来看,孩子内心变得强大,面对生活和学习不再焦虑时,躯体化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作者简介:
张鹏飞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师,亲子心理专栏作者,撰写亲子亲子心理主题文章总计20万字
参与北京市回龙观医院孕婴幼心理健康中心项目和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检察院委托心理服务工作
扫描下图二维码可预约张鹏飞老师咨询
作者过往作品:
张鹏飞老师参与主讲的复学营即将开课,接下里一周都可持续报名。渡过复学营课程,复学成功率高达60%,三个月浸泡式的学习,带领家长成长,一对一家庭访谈,为家庭提供针对性方案提示,并定期做家庭跟踪回访指导。
每周一周四上课,直播课程,可看回放。
关注渡过,倾听患者心声,了解精神健康知识,寻找更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