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我国曾经展开了对越自卫反击战,一举打出了近50年的和平。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就在那次大战之后,越军曾经有过一次非常猛烈地反扑。

为了压制敌军的攻势,我军也曾经想过要再打一次大仗,重演饮马河内城外的情景。



那么,为何我们最终没有大打?如果我们真的大打,后果又会如何呢?

这些还要从越军的反扑说起。



1979年2月,为了惩罚多次越过边界、杀伤我方军民的越南军队,中国人民解放军果断行动,在一个月内完全占领了越南东北方的几个省份,并拿下了重镇谅山,兵锋直指河内。

计划中的威慑目的,我军已经完全达成了。

于是从三月下旬开始,解放军开始陆续撤回国内。



中国的攻击,让越南伤筋动骨。

他们在北方的工业设施大部分被毁,物资也损失巨大,原本已经无力再战。

但是偏偏,苏联想要继续维持中越两国的敌对状态。于是,他们又给了越南一部分军事援助,让他们接着打。



和中国的这一仗,越南人牛皮吹得太大,失败得又太快太惨,脸面上实在挂不住。

如今,苏联的援助,显然又给了他们继续顽抗的勇气。



于是,越南总理黎笋在与中国进行边界协商的同时,又开始大肆招兵买马。

很快,越南就聚集起了一支人数多达120万的大军。

单以数量来说,这已经不比解放军的兵力差多少了。



积聚了一定力量后,黎笋又开始变得傲慢无礼。

他派出士兵,趁着我军不备,攻占了发卡山、老山和者阴山三座边境高地,骚扰我方从事生产活动的边民。

解放军派人前去交涉,而黎笋一方则开出了一个让人气愤的条件:中方必须将中越边境向北收缩一百公里,否则不要想和谈。



中越边境收缩一百公里,也就意味着广西的大部分地区都将被划入了越南领土。

而广西省会南宁,更是会直接暴露在了越军的炮火之下。

这样的条件,即使是暗弱的清政府也不可能答应,更何况是早已崛起的新中国?

黎笋的所谓“和谈条件”,我们没有一丝同意的可能。



当时,曾经指挥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杨得志将军,一度被黎笋气得不行。

他觉得,越南方面还是没有被打疼,我军还有继续惩罚他们的必要。

他觉得,不如再集中力量打一仗,将越南彻底打服。



但是,中央军委最终还是决定,不和越南人进行大规模的交战。相反,我们以师、军为单位,不断轮换部队与越军作战。

这种作战方式,也就是著名的“轮战”。战斗的规模,始终控制在一个比较小的程度。

最终,我们用这种方式成功地消耗了敌人的实力,磨炼了我军的战斗力,取得了战略和战术的双重胜利。



那么,当时我国为何不再发动一次大规模的战争呢?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经济问题。

当时,邓公已经作出决策,将国家的发展重心转变为经济建设。

当时的中国资本奇缺,能够在军事上省下一点资源,就可以在经济上多增加一点资源。



经济上的资源累加可以创造效益,而军事上的却只能消耗。

两相比较之下,我们自然更倾向于使用更具性价比的策略。



另一个原因,就是我国领导人对越南军队的实力心知肚明。

越南军队看似实力强大,但是却缺少足够的坦克、大炮等重型武器。

而且,他们的军事指挥员多是从游击战中走出来的,缺少大兵团作战的经验。



这样的军队,注定不会在边境战斗中取得压倒性的优势。

既然如此,那么不如用小规模的兵力进行牵制,慢慢消耗掉其锐气,最后靠战略赢得胜利。



事实证明,我们的策略是完全正确的。

1981年,我军并未发动大规模的进攻,而是对法卡山、老山、者阴山等高地,进行了定点式的打击。

5月5日,我军收复了法卡山;1984年4月,我军收复了老山和者阴山。

从此,攻守易行,我军彻底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值得一说的是,我军收复法卡山的战斗。

那一战,我军以牺牲73人、伤106人的代价,给越军造成了一千多人的伤亡。

如此大的伤亡比,在武器装备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是极为罕见的。

由此也可以说明,我军在战术上的成熟。



不过,很多人还是忍不住地去想,如果当时我军真的对越南发动了第二次进攻,情况将会如何?

应该说,最终的胜利必然还是属于解放军的,而越军可能败得更惨。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解放军在士气和战术方面,完全碾压对方



在第一次对越自卫反击战时,解放军的状态其实并非最佳。

由于刚刚经历过十年的折腾,当时军队的内部依然有些混乱,而且武器装备的普及率并不到位。

有些部队,武器都还没配备齐全。



相比之下,越南军队的装备情况,却比我军要好很多。

所以当时才会有人预测,说解放军不是越军的对手。



战斗打响之时,我军确实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以至于战争的前三天,进展达不到预期。

但是,随着战斗密度的增加,我军战士的主观能动性被调动了起来。

他们针对越军,制定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战术。



所以在战争后期,解放军越打越顺,逐渐有了对敌人碾压性的优势。

如果不是我军的主动撤退,越南是否仍然存在都将是个未知数。



如果1981年,我军再次发动大规模进攻,那么当年那些行之有效的战术,就会继续派上用场。

从越军的战场表现上看,他们并未因为失败一次就吸取了教训,战术还是老样子。

这样的话,1979年我们怎么碾压,1981年就还会怎么碾压,而且只会更轻松。



第二,经济实力的碾压

第一次对越自卫反击战时,越南国内还有大批中国援助的物资和工业设施。

他们凭借着这些东西,可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证自身的供给。



国人舍不得吃、舍不得用的物质武器,首先供应给了越南

苏联方面所给的援助,其实大部分都是武器装备,不涉及国计民生。

所以越南的战争机器,其实是靠着中国的援助才运转起来的。



越南仓库中的中国援助物资堆积如山

但是,我军在撤回国内之前,已经对那些我国援建的工业设施进行了破坏,并且销毁了不少我国援助的物资。

其中的很大一部分,都是他们急需的粮食。这些物资的损失,让越南直到20世纪90年代还未完全恢复元气。

如果我军在1981年再次发动大规模进攻,饥肠辘辘的越军根本无力抵抗。



越南各地的大小仓库,都有中国支援的物资

第三,国际形势的碾压

在第一次对越自卫反击战前,邓公已经做了足够的外交努力,几乎形成了东南亚国家“一致对越”的局面。



在越南战败后,这种形势不但没有改变,反而有所加强。柬埔寨的西哈努克亲王,已经得到了东盟国家广泛的认可。

越南的侵略行为,已经很难维持了。



而另一方面,苏联虽然名义上支持越南,但是他们在1979年12月,已经开始进攻阿富汗了。

在大部分势力都被陷入那个“帝国坟场”的时候,他们很难给越南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而越南的大部分先进武器,都在第一次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被消耗掉了。

在这种情况下,越南很难抵挡解放军的第二次进攻。



综上所述,如果解放军第二次大规模惩罚越南,越南的状况将会比第一次还惨。不过,有的时候控制战争的规模,才是更符合我们核心利益的选择。

所以在1981年,中央军委没有意气用事。



而这,也保证了我军在对垒越军时,始终占据主动地位。

该决战时不手软,该放缓时就放缓,一切游刃有余,这才是战场上的艺术。



参考资料:

[1]邓小平决策对越自卫反击战内情:教训越南“小霸”[J].法制博览(名家讲坛、经典杂文),2020,(17):54-55.



[2]姚荣.对越自卫反击战时期的中美关系[J].改革与开放,2011,(9X):18-18.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