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等奖作品

记录风云!笔尖亦有气象万千

南宁晚报 赵金玲

8月27日,烈日当空、热浪滚滚,虽已进入处暑时节,但邕城的盛夏气息依然强烈。临近中午,我结束了对南宁新一代天气雷达站建设情况的采访,塔楼巍然屹立于山顶,明年初它将建成并投入运行,成为捕捉强对流等复杂天气的“利器”,记者这一职业让我有幸成为南宁气象事业发展的见证者和记录者。

一群追云的人

我和气象结缘,始于2010年。

2010年,我国西南五省市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及重庆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4月初,一个本该是生机勃勃的春天,八桂大地却经受着罕见特大干旱的严峻考验。当时跑气象线的同事有其他采访,我替他接下了采访人工増雨作业的任务,跟着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的工作人员从南宁出发,前往河池、百色等特旱区采访。在旱区各地辗转,山路崎岖,我平生第一次晕车就是在这次采访路上。

水库干涸、饮水困难……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来到河池的特旱区东兰县。因为干旱时期,水成了当地人眼中最珍贵的东西。许多村民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变化,都在想尽办法节约用水,小学生处处节约、一水多用,群众采用铁索道运水的抗旱救灾方法让人感动。

大旱之“烤”,“烤”着备受煎熬的百姓,也“烤”着追云逐雨的气象人。在采访中我了解到,不眠不休为增雨,是当时旱区气象部门工作人员的真实写照。所有人员需要时刻待命、快速反应,他们常常在高温下奔波于炮点之间,凌晨两三点起床工作更是家常便饭,等待不是无用功,是不放过任何一次增雨机会。气象部门24小时监测云朵的动向,随时准备奔向那朵适合人工增雨的云,打响抗旱增雨“第一炮”。

连续几天辗转旱区采访,一些人、一些事总在脑海萦绕,挥之不去。在没有接触气象报道前,我对气象工作的了解,局限于每天的天气预报,甚至有气象工作就等于天气预报的刻板想法。那次采访之行,气象工作者的执着坚守、敬业奉献的精神令人敬佩。

天气无小事

2017年,我正式接手气象线。气象万千无小事,风云变幻大文章。

气象作为一门艰深的学科,在新闻传播中要兼具科学性、可读性和趣味性,并非易事。开始写气象新闻,我才真正意识到面临的两个问题:首先自己要听懂、弄懂;其次,写出来要让公众能看懂。气象知识复杂而又专业,副热带高压、高空槽、低涡切变线、数值预报、靶向发布……专业名词一个接一个,要想写好气象新闻,必须做好大量的背后工作。我搜索阅读大量的气象新闻,查询每一个出现的专业术语,向气象专家请教学习,一边采访一边狂补气象知识。

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天气记者”,遇上暴雨、大风,随手一拍就能发布到网络上。但是作为气象跑线记者,心中紧绷的“红线思维”时刻提醒自己需要谨慎,要根据气象部门权威发布的预报预警及对气象专家的采访来写稿,不能自行解读。暴雨、台风、高温、干旱、寒潮,是南宁常见的灾害性天气,气象新闻作为民众生活的重要参考信息,我必须将气象术语转化成公众易懂的讯息,将气象数据转码为日常生活中可以丈量的标准,让公众心中有数,只有这样,预警才能真正起到作用,公众才会真的提高防范意识,避免陷入极端天气和灾害中。

除了纯粹的天气报道外,像中高考、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中国-东盟博览会、龙舟赛、春运等重大活动和节假日等涉及到全城参与的事件中,还会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保障新闻报道。

任何风云变幻都与民生冷暖相关。在年复一年的采写过程中,我更深地了解了这群“看天吃饭”的人。看似十几个字的预报背后,是预报员跟海量数据的博弈;每一条预警信息的发布,都是与气象灾害争分夺秒的赛跑。气象部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讲好气象故事

想要写好一篇气象新闻,是一场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的多重考验。

这些年,我去过偏远的基层气象台站,去过气象为农服务的田间地头,去过追云逐雨的人影作业现场,去过防灾减灾第一线,去过重大活动保障现场……气象事业发展的脉搏跳动在哪里,气象记者的身影就活跃在哪里。每一次现场的奔赴,都被气象工作者的坚守和不易深深感动,能够见证、记录、传播气象事业的发展是一名气象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我倍感荣幸。

气象工作充满挑战与艰辛。采访中,我遇到了很多动人的气象故事,我希望用文字和报道,让更多的人了解气象工作,了解气象工作者。于是,这一路行来,我写下了《织密监测预警网络 护航南宁高光时刻》、《25载相守,她见证地面测报跨时代变迁》、《盯紧“最强降雨” 及时发送精准预报》、《追云逐雨增甘霖 抗旱消暑保生产》……通过一次次采访、一篇篇稿件,我对气象的认识逐步加深,从陌生、熟悉到感动、敬佩。

当所有故事被连缀起来,从中可窥见大变化:从过去“观云识天”的古老手段到天地空一体化的自动观测;从传统的站点预报到现代精细化智能预报;从单纯依靠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发布天气预报到如今运用全媒体及时传播天气信息;气象服务从传统的农业、水文、航空等,向交通、能源、旅游、环境等各个领域拓展,处处皆有气象工作者为民生需求、为防灾减灾而奋斗的生动实践。

用笔触书写人生百态,用镜头记录社会万象,这是记者的工作。怀揣敬畏与执着,只为将气象防灾减灾、公共气象服务、重大活动气象保障等领域的精彩故事讲得更鲜活;挥洒笔墨与汗水,只为将气象人的精气神和正能量传递得更广。气象工作者的精神也激励着我,我将努力深挖气象新闻“富矿”,讲好气象故事,做好气象报道,传递气象声音。

时光飞逝,到2024年,我做记者就有20年。作为一名老记者需要坚守新闻初心,更要不断探索、不停学习专业知识,努力成为一名专业型记者。相信在气象这座新闻“富矿”里,还有更多精彩故事等着我们去发现和挖掘。

我与气象的故事,未完待续。

广告合作、宣传片、专题片、教学片、科普动漫片制作及会议庆典活动制作拍摄,欢迎垂询,联系电话:0771- 5876285。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