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看似只是日常的穿着,却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服饰犹如一面镜子,清晰地反映出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文化特征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今天,让我们回到16-19世纪的俄国,感受“穿在身上的历史”。

帽子、头巾及头饰


本文图版未标示图例号,按照从左至右、由上及下排序,下文仅以数字来指代图中人物。

诺夫哥罗德州

1:奥斯图日纳年轻姑娘头戴金线妆花织物头饰,用细珍珠在额前织成花瓣形垂饰。

3、5:季赫温女子。3缠头巾,头巾下缀蜂窝状褶裥饰;5戴鸡冠形软帽,再缠白色头巾。

4:别洛泽斯克女子,所戴头饰与图例1相似,缀圆形刺绣饰,圆形内用细珍珠组成花形图案。

7:季赫温住民,头戴卷毛羔皮帽。

库尔斯克州

2:年轻姑娘,戴叶状金饰头冠,镂空雕图案上缀珍珠、蓝宝石及其他宝石,头冠流苏也采用珍珠做装饰。

8:已婚女子,头戴鸡冠造型软帽,这是已婚女子的显著特征之一。

卡卢加州

6:女子戴锦缎头冠,缀蓝宝石和石榴石装饰,头冠外沿缀珍珠饰带,由前额和两颊垂下。这款头饰并非完全戴在头上,而是用蓝头巾系在脑后。

俄罗斯民族服饰之所以一直保持最原始特色,完全得益于女装。头巾和头饰是女装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但款式繁多,而且深受俄国女性喜爱。不论女装如何变化,她们都一如既往地喜欢戴各式头巾,头巾和头饰让妩媚的斯拉夫女性显得更加俏丽。

平民女子头饰

图中所展示的头饰借自诺夫哥罗德州、卡卢加州、特维尔州及库尔斯克州的服装图鉴。平民女子一直习惯于在脸上涂脂抹粉,化浓妆,早先即使富裕阶层女子也要接纳这一习惯,要是哪个女子不化浓妆,会招来别人的责备。


1:诺夫哥罗德州女子软帽,用金线编织物做软帽底衬,银白金属饰片做装饰,再配以用珍珠组成的花形图案。

2、3:无边软帽,制作手法与图例1相似,但软帽额前装饰及垂饰更丰富,带有浓郁的亚洲韵味。总体来看,各款头饰的制作手法基本相同,只不过用来做装饰的材料,如珍珠宝石等略有不同,在此不再详述。

住宅内景

图中展示的是俄国农舍二楼大房间。一楼通常是马厩或牛舍,因此要从外部楼梯进入二楼房间。大房间兼作卧室、餐厅和厨房。墙上挂着圣母像或家族保护神画像,还要挂沙皇及皇后画像。大房间旁还附设两三间房,主要用来盥洗、化妆,存放各种工具等。

在大房间里用砖和彩釉陶片砌一大炉子,炉子设两个炉膛,后炉膛用来烘烤面包,前炉膛则用来做饭,炉子上方做成火炕,冬天时可以在上面睡觉。房间靠墙处设长条凳,把桌子挪开后,可以当床用。与长凳隔炉相对的位置上摆放床(本图未显示)。床为木制,设四床柱,上罩床幔。房间墙壁铺原木壁板,多采用红松木,在用过多年之后,红松木会呈现出一种美丽的色彩。窗楣装饰也描绘有图案,但所用颜色仅为有限的几种,如朱砂、赭石、绿色及蓝色。


斯拉夫婚礼 — 俄罗斯民族舞蹈

出席婚礼的亲朋好友聚齐之后,身穿教服的牧师缓缓向前,开始主持婚礼。有人将蜡烛送到新郎新娘手里,同时分给每位出席婚礼的宾客一支蜡烛,接着再把置于银制枝形烛台上的大蜡烛点燃。两座枝形烛台中间摆放一个祭台,祭台上安放家族保护神画像。牧师将银制头冠戴在一对新人头上,在贵族家庭婚礼上,头冠则由专人在新人头上撑着。牧师在对婚戒祝圣之后,要新郎新娘交换戒指,然后再给他们送上一杯葡萄酒,两人要轮流各饮三次。随后新郎新娘要围着祭台绕三圈,最后接受牧师的祝福:“祝愿你们早得贵子,白头偕老,家族日益兴旺。”婚礼即告结束,他们返回自己家,欢歌载舞,一直庆祝到很晚。


俄罗斯民族舞蹈欢快、热烈,跳舞的年轻人身手敏捷,动作潇洒,或以单腿为轴全身旋转,或屈身下蹲,再猛然起身,变换姿势,做出各种复杂动作。传统特色民族舞蹈由男女两个舞者表演,舞蹈动作很像哑剧,呈现了一对热恋中的青年男女的曲折爱情故事。上图展现的舞蹈是在小村庄里进行的,一个乐手弹巴拉莱卡琴为舞者伴奏,另一人则唱歌助兴。

鞑靼族人圆顶帐篷 — 卡尔梅克人帐篷

卡尔梅克人是典型的蒙古人种,也是游牧民族。1630年,他们首次经哈萨克草原,越过乌拉尔河,来到伏尔加河下游地区放牧。直到1636年前后,卡尔梅克族大批人马才拖家带口,迁徙至黑海沿岸,迁徙人口多达五万帐。由于不甘忍受俄国政府的压迫,卡尔梅克人下决心要回迁至其祖辈生息地,即阿尔泰山脉脚下。1770年冬天,他们动身东迁,但俄国政府极力阻挠卡尔梅克人回迁,并指派吉尔吉斯族人和哥萨克族人在伏尔加河一带拦截他们,在回迁队伍中负责断后的部分卡尔梅克人被拦下,他们只好返回已放弃的营地。

作为游牧民族,卡尔梅克人以捕鱼、放牧为生,骆驼是他们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在选择好新牧场之后,他们便将帐篷折叠好,放在骆驼背上,迁往下一牧场。搭帐篷时,通常先用柳条编成格子架,再在地面沿圆弧状钉几根木桩,随后将格子架与木桩衔接起来,围成一个圆形,形成栅栏围墙;在围墙上支起弯曲桁条,在顶部交汇,顶部中间要设一空洞,便于排烟;结构搭好后,外面罩一层毛毡苫布,苫布用粗绳子系住,只有帐篷门是用木头做的。整座帐篷仅需一刻钟即可安装好。


卡尔梅克人大部分依然穿本民族传统服装,头戴皮毛缀里毡帽,内穿对襟短上衣,外套宽袖长外衣,腰间系腰带,外衣颜色以蓝色和绿色为主。男女均穿长裤,夏款长裤用粗布制作,冬款长裤用羊毛或皮毛缝制,脚下则穿长靴。穷苦人买不起靴子,夏天打赤脚,冬天用厚布或呢绒把脚包裹住。卡尔梅克人脚很小,不善走路,因为他们从小就要学会骑马,女子虽然总忙于家务,但也都会骑马。她们平时身穿长袍,外面再套一件宽袖长外衣。

民族服饰 — 乌克兰族 — 俄罗斯族 —

切列米斯族— 保加利亚族

作为斯拉夫人的分支,罗斯族人日益强盛,人口也急剧增长。罗斯族内又分为三个民族,即白俄罗斯族、乌克兰族和俄罗斯族。乌克兰族农民被看作典型的斯拉夫人,同时被认作为斯基泰人后裔,而俄罗斯族人则混杂了楚德族、吉尔吉斯族和鞑靼族血统。在俄罗斯帝国境内还生活着其他民族,如鞑靼族、芬兰族、吉尔吉斯族和切列米斯族,但其人口要比罗斯族人口少很多。切列米斯族人擅长纺织、印染、刺绣等手工业,并把本民族的传统服装保留了下来。俄罗斯帝国在与奥斯曼帝国交战后,总会将匈牙利逃兵带回俄国,并把草原地区的土地赐予他们,匈牙利族得以在此繁衍下去。


乌克兰族

16:奥廖尔州农妇。

俄罗斯族

1:赫尔松州牧民。

4:赫尔松州女子。

6:与4是同一女子,但身着夏装。

9—15:身着盛装的下诺夫哥罗德女子。

切列米斯族

7、8:身穿节日盛装的辛比尔斯克女子(自1924年之后,辛比尔斯克改称乌里扬诺夫斯克)。

保加利亚族

2、3:赫尔松州男子。

5:赫尔松州女子。

斯拉夫-俄罗斯族—莫尔多维亚族—

卡尔梅克族—鞑靼族


1:莫尔多维亚族,即生活在俄国境内的芬兰族人,散居在伏尔加河和奥卡河流域一带。

2:鞑靼族女子。

3:卡尔梅克族为蒙古族后裔,生活在俄罗斯草原一带。

4、5、6:坦波夫州的斯拉夫-俄罗斯族。

7、8、9、10、11:托尔若克州的斯拉夫- 俄罗斯族。

托尔若克女子所穿裙装多为无袖直筒款,衬衫袖子由裙装袖笼处露出来,这是借鉴古代亚洲民族服装设计的。人物7所披戴的薄纱罩衫据说是用来防蚊子的。这些人物当中有农民(1、5、6)和牧民(3),他们穿着用粗布制作的服装;有从事刺绣、织布等行业的工匠(10、11),她们的衣着要好很多,腰间系着围裙,便于做活计。鞑靼族女子都穿宽松长裤,长头巾和裙装采用丝绸面料制作。不过鞑靼族穷苦人家女子只穿用粗布缝制的服装,但款式基本与人物2所穿服装相似。


《穿在身上的历史:世界服饰图鉴》

(增订珍藏版)

30余万字解说

百余个逸闻趣事

7000余图例

展现4000年服饰史

描绘历史上服装的鸿篇巨制

世界公认的重量级藏品

中国画报出版社

2024年8月

穿在身上的历史系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