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传福 史湘绮

塔克拉玛干沙漠,这个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中心的“死亡之海”,以其神秘壮阔的景色和暗藏的危险而闻名。狂风呼啸时,沙尘暴遮天蔽日,对农田、交通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为了治理风沙,我国实施了一项宏伟的工程——围绕塔克拉玛干沙漠建一条绿色阻沙防护带,给沙漠“锁边”。



这项工程的难度在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沙漠位于昆仑山脉、帕米尔高原、天山山脉环绕的塔里木盆地中心,季风暖湿气流在到达沙漠前已消耗殆尽,而高耸的天山山脉又阻挡了来自大西洋的水汽,使得塔克拉玛干沙漠极为干旱,年均降水量不超过10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500至3400毫米。在这样的条件下,造林种草的难度极大,沙尘暴的治理更是难上加难。

然而,经过多年的努力,这项工程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截至2023年底,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已形成了长达2761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将片片绿洲连点成线。2024年11月28日,随着最后一棵玫瑰花苗种下,长达285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空白区顺利实现“锁边合龙”,标志着3046公里长的“绿色围脖”终于织完。

给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的难点在于沙漠的广阔和沙丘的流动性。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面积达33.76万平方公里,流动沙丘的面积约25.84万平方公里,沙丘最高处可达300米左右。在这样的环境下,构建绿色阻沙防护带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工程治沙、光伏治沙和生物治沙是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中采用的三大主要治沙方式,它们各自发挥着重要作用,并相互补充,共同构筑起一道生态屏障。



工程治沙:这种方式主要通过在沙地上插入芦苇秆,打上草方格,或者布设高立式沙障来阻挡流沙的扩散。例如,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中铁建发展集团承担了35公里的锁边固沙任务,通过高立式沙障、草方格、宽林带三道防线构建起“固沙+阻沙”的综合防治体系。这些沙障主要由木桩连接芦苇秆防风面组接而成,能够减弱风力,使沙子固定得更稳。工程治沙成本低、见效快,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物理阻挡方式。

光伏治沙:在水资源条件匮乏的区域,建设光伏电站不仅能够发电,还能降低地表风速,起到稳定沙土的作用。光伏板相当于高立式沙障,可以降低风速、削弱风沙的挟沙能力。在麦盖提县,光伏发电基地的建设有效利用了太阳能资源,同时实现了治理沙漠改善生态环境的目标。光伏治沙实现了对土地和太阳能资源的高效利用,并探索了“物理治沙+生物治沙”的双模式,通过在光伏区外围设置锁边草方格,在内围种植沙生植物,达到更优的治沙效果。

生物治沙:在水资源条件较好的区域,通过种植适宜的防沙抗旱植物,如沙拐枣、骆驼刺、柽柳等多年生植物,来恢复植被、涵养水源。这种方式不仅能够稳沙固沙,还能够改善土壤,实现增收。例如,在和田县,通过种植红柳等植物,不仅固定了沙子,还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收入。生物治沙是一种更为持久和生态友好的方式,它通过增加植被覆盖来改善沙漠环境。

这些治沙方式不仅有效阻止了沙漠的扩张,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例如,在和田地区于田县,将沙漠生态治理和发展沙产业相结合,发展肉苁蓉相关产业,为群众增收致富开辟了新路径。肉苁蓉,被誉为“沙漠人参”,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种植肉苁蓉让村民可以季节性务工,增加了收入。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锁边”工程,不仅是对生态环境的一次伟大修复,也是对人类毅力和智慧的一次极大考验。它展示了我国在防治荒漠化斗争中取得的辉煌成就,通过这条绵延不绝的绿色阻沙防护带,显著增强了生态防护的坚实屏障,为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这一工程的成功,不仅是对自然的征服,更是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开始,它将为未来留下宝贵的生态财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