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片中会出现很多打斗的场面,让人觉得很过瘾,但这种打斗只是一种表演,是被导演以及动作指导人员设计好的,只是糊弄了看电影的观众。



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香港武侠电影传入内地,功夫片也跟着来了。很多功夫片成了录像厅中吸引观众的片子,也成了赚钱的东西。人们从来没有看过打斗时间那么长的功夫片,看多了以后就觉得很过瘾,甚至要自己练习武功,而市场趁机推出了一些武术书籍,还有练功的录音带、录像带等等,可以健体强身,也可以用以自卫。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出现了武术热,出现了气功热,并不是偶然的。那时候的功夫片中的打斗基本上都是设计好的动作,而且动作不快,好像你有来言我有去语,你有张良计,我有过河梯,一招一式,一板一眼,演得很精彩,和当时人们见的世面有关系。人们见世面不多,没有见过现在的功夫片,只是认为当时动作慢的功夫片就是真正的功夫,因为在慢动作中配了让人情绪激昂的音乐,配了嘿哈乱叫的声音,当然让人觉得真实。而现在的人们看那个时代的功夫片,就觉得是儿戏,并不真实。后来功夫片发展出了武侠片,也发展出了现代的街头打斗,融合了格斗、摔跤、拳击以及其他各门派的功夫,只要能把对方打倒,就算是好功夫。

人们更喜欢看到拳拳到肉的打斗,而不喜欢看花拳绣腿。李小龙的功夫片有很强烈的表演效果,却动作很慢,只是适应了表演的需要,而忽略了功夫内在的快速属性。成龙的功夫片有点像杂耍,同样一个动作练了好多遍,不是钻火圈就是钻梯子,要不就拿着凳子打斗,看似很有意思,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功夫。李连杰的功夫片,有一点武术表演的意思,很超脱,也很潇洒,每一个动作都很漂亮,但只是表演,也不是真正的功夫。甄子丹的功夫片大热之后,完全取代了前辈的功夫片,综合了街头打斗、格斗、拳击、咏春拳、摔跤等等技巧,应该属于综合格斗类别的,但又有很大的差别,受到传统武术的影响,居然拍了很多关于传统武术的片子,只是宣扬爱国主义理念,每拍一部都赚钱。甚至甄子丹成了某个人物的符号,也成了新派武侠电影的典型代表。



功夫片的打斗进化到现在这个程度,已经有了数码摄像机的追踪记录,有了快速镜头的播放,让人们觉得动作很快,其实演员摆的是慢动作,用了绿幕产生的背景,一点都不真实,而拍摄出来的效果却很真实,甚至有些震撼。人的心理就是这样,容易受到场景、音乐、动作的影响,而这些都是表演出来的,综合在一起,推送给人们,就让很多人觉得真实可感了。所谓拳拳到肉的功夫只不过是导演和动作指导提前设计好的,也是按套路来表演的,甚至会导致演员受伤,但可以相对真实地展现功夫技巧,展现打斗的情节,让观众感受到真实的震撼力。倘若还按照上世纪武侠片的拍摄方法,就很容易拍成了花拳绣腿,拍成了人们不愿看到的东西。功夫片进化了,功夫演员也大多科班出身,有过练武的经历。当然一些流量明星也可以拍公路片,只是进行简单的培训就可以拍摄了,因为数码摄像机可以弥补他们动作或力度的不足,甚至可以产生出惊人的效果。

现在功夫片中的打斗一般都是多层次的,从场景到人物表现,再到音乐配合,到路人的表现,到他人的评说。综合评价之后,给人的印象是立体的,也是生动可感的,甚至让很多人产生了学功夫的念头,就好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中小学生发誓要到少林寺学习武功一样,因为他们看了李连杰主演的功夫片《少林寺》。真正的功夫是经过长期反复练习才炼成的,比一般人更有耐力,爆发的力量更大,也更懂得使用力量的技巧,而电影中展现了那些功夫却只是观赏性很强的功夫,不一定是真正的功夫。至于浪漫武侠派拍的那些所谓的功夫,在天上飞着都能发射暗器,基本上就是浪漫的想象了,只注重了美学效果,而忽略了实际应用。即便声称拳拳到肉的功夫片,也仍然注重了功夫展现的美学效果,甚至有的违背人体的生理结构,让主角使出绝杀招式,瞬间打死打伤很多人,也就流于空泛了,甚至拍成了神话。功夫片不是虚幻的悬疑片,而是让人们真正理解功夫的片子。导演徐浩峰拍摄的功夫电影就很实在,当然也加入了美学效果,比起其他的追求浪漫的功夫片子要好得多。



功夫片中的打斗要让人看着真实,起码能够吸引很多观众,即便只是表演,也仍然要拳拳到肉,要展现比较真实的效果。倘若只是用慢动作来糊弄观众,或者用名不见经传的一些打斗套路生成一部功夫片,或者只是单纯打斗,却没有饱满的情节,就不会形成电影的内在张力,当然也就不能吸引观众了。功夫片中的打斗需要精心设计,更需要体现真实的效果,当然也需要导演和动作指导挖掘古典功夫的内涵,努力拍出具有功夫内涵的纯粹的功夫电影,而不是单纯搞笑或单纯打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