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安平跪在祖坟前
2016年8月13日至14日,抗日名将孙立人的长子孙安平携夫人及长子回到大陆的故乡,这是孙立人子女首次回到大陆祭祖,场面令无数人感动。
8月13日下午,孙安平一行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来到了安徽省庐江县柯坦镇分水村,祭拜了祖父的墓地。从当年新闻报道和现场照片来看,孙安平在墓地前流落满面,长跪不起,为了这一天他等待了太久。
祭拜祖父母墓地结束后,孙安平跟现场的村民一一握手,感谢他们对多年以来对祖父墓地的保护。8月14日,孙安平一行又来到位于金牛中学的孙立人故居参观,他认真倾听讲解员的讲解,结果又是泪流满面。
孙安平参观父亲故居
孙立人有三任妻子,前两位都没有给他生下子嗣,第三任妻子是湖南长沙人张晶英。张晶英为孙立人生下了四个孩子。1954年,孙立人长子孙安平出生。此时孙立人已经54岁了,可谓老来得子,他非常激动。
自从识字开始,孙立人就对孙安平严格教育。孙安平回忆时说:“父亲管教严格,四育(德、智、体、群)并重为人慈善,教导我们要尊重自己,尊重别人,待人诚恳,说实话做实事,凡事尽其在我,但求心安理得。”
孙立人次子孙天平对此也印象深刻,他说:“父亲是一个很认真的人,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格。我们平时出门时,父亲一定会询问我们几点回来。如果回答7点钟回来,晚回一分钟,都会挨父亲训斥。”
孙立人和妻子张晶英
如果大家对孙立人生平有所了解,就知道他晚年在台湾受到了极不公正的待遇。1956年6月,孙立人被蒋介石下令逐出台北市南昌路官邸,迁往台中市向上路一段18号居所,开始了长达33年的软禁生涯。
在如此漫长的软禁生涯下,蒋介石对孙立人采取了“不杀、不审、不问、不判、不抓、不关、不放”的“七不”政策。当年是赫赫有名的抗日名将,如今却彻底失去了人身自由,孙立人内心的悲凉可想而知。
在被软禁的日子里,家人成为孙立人最大的精神支柱。孙立人为官清廉,没有多少积蓄,加上需要养育四个孩子,他从被软禁开始没有薪水,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张晶英后来回忆时说:“后来四个孩子长大了,进学校读书,每天要带便当,没钱买米,四个孩子只能分三个鸡蛋吃。”
晚年孙立人
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孙立人竟然尝试养鸡、养猪,并开垦果园栽种果树。这些尝试失败后,孙立人又开始栽种玫瑰,一度被称为“玫瑰将军”。即便如此困难,孙立人也没有忽视子女的教育,四个孩子都考进了名牌大学,而且事业有成。
相比四个孩子取得成功,孙立人晚年最渴望能回大陆老家,实现叶落归根。1989年清明节,孙立人专门委托老部下潘德辉回庐江代为扫墓。当潘德辉回到台湾告知扫墓经过时,89岁高龄的孙立人泪流满面。
孙立人离开大陆很久,可晚年依旧是家乡口音。每当除夕时,孙立人总是跟子女回忆儿时在家乡生活的点点滴滴,渴望能回家乡祭祖扫墓。孙天平说:“父亲曾多次跟我提起儿时在老宅门前池塘抓鱼的往事,每每谈及,总是异常怀念。”
孙立人
1990年11月19日,孙立人带着无尽的遗憾在台湾病逝,享年90岁。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孙立人留下遗嘱:“不葬大陆,棺不入土。”孙立人葬礼规格颇高,宋美龄派人送来花圈,上书“忠义昭著,公道伸张。”
当时台湾许逖教授在给冰心的信中,描述了孙立人葬礼的盛大情形:“孙立人将军的丧礼确是倍极哀荣,自动前往吊唁者一万余人。今后在台湾大概不可能再有同样的感人场面了……”之所以写这封信,原因是当年3月冰心通过许逖教授,给已经40多年未见好友孙立人写了一封信。
冰心希望孙立人能在有生之年能回到大陆看看,孙立人看到老友冰心书信后他特别感动,几度落泪,随即回信一封。孙立人写道:“何时能一造访,畅话平昔,殆未可必然,亦终期所愿之得偿也。”
孙立人墓地
很遗憾,孙立人在回信不久便去世了。孙立人葬礼结束后,灵柩送到台中市北屯区大坑东山墓园内“安葬”。孙立人灵柩用黑色大理石包裹,停放在平台上,至今没有入土。孙立人子女一直渴望能将父亲灵柩运回大陆家乡下葬,可惜至今未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