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校外培训之风愈演愈烈。10月15日,《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施行。作为我国校外培训行政执法方面第一个专门性法规,《办法》明确了对违规行为的处罚措施。这一手段是否让一度大肆盛行的校外培训之风有转弱的迹象?



培训机构层出不穷,家长趋之若鹜

为了躲避审查,培训课程纷纷从实体课堂转向虚拟网络。“培训机构的教师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重新组建一个新的群聊,然后再拉我们家长进群。我们必须时刻关注群内的消息,以免错过加入新群的机会。”家长们纷纷表示。尽管如此,一批又一批的家长仍然热衷于在各大培训机构群内游走,争先恐后地给孩子报名参加各种学科培训和竞赛。

每隔几天,群里还会出现一个二维码或者腾讯会议号码,主题大多为“专家聊上岸”,邀请群里的家长线上听课。询问其中一位家长才知道:“专家就是培训机构的老师,他们了解招生校的特点,会告诉你每个学校重点看孩子哪些方面,想要获得入学资格需要哪些证书的加持等,老师甚至会点评孩子的简历,这方面,他们比较有经验。”


jcwang.wang

除此之外,一些独属于“小升初”家长的“暗语”也被培训机构频频创造,“XWB=希望杯”“DLM=大联盟”……以缩写为代表的“暗语”成了家长群里的通用语言,假如家里没有一位面临“小升初”的学生,一般人很难参透其中的含义。

今年1月29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共同抵制面向中小学生违规竞赛活动的提醒》,其中提到,“黑竞赛”的结果均不得作为中小学生招生入学依据,也不得作为中高考加分项目。有关公司和个人通过公众号、微信群等方式散布“考试获奖,助力升学”谣言、贩卖焦虑、非法敛财,属违法违规行为,不仅加重学生负担、损害孩子身心健康,而且涉嫌诈骗。jcwang.wang

针对未经审批有偿开展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的行为,《办法》也做了明确处罚说明,第十八条根据行政处罚法授权(第十三条),明确了擅自有偿开展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的情形,列举了“转线上”“转地下”“换马甲”等三种隐形变异行为及兜底条款,规定了警告直至10万元以下罚款的法律责任。



尽管如此,各类培训机构依然层出不穷,他们似乎总能通过举办三五个培训班就能迅速弥补“损失”。对于违规竞赛带来的后果,全国政协委员倪闽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组织不规范,违规竞赛充斥着不公平、内幕交易等情况,严重损害了教育的公正公平。此外,竞赛内容过于超纲,设置不科学,往往名不副实,反而容易对孩子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正如倪闽景所说:“一方面,这增加了家庭支出;另一方面,更是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有些学校为了提升学校知名度或家长的认可度,对违规竞赛不仅不制止,反而乐于借获奖来宣传学校,造成虚夸的校风,危害更大。”

对此,一名学生家长表示,虽然明知道这些隐形的培训行为是违法行为,但依然会报名参加。“现在要上好学校,绝大多数学生只能通过考试这一个途径,要改变这种局面,最根本的是要扭转这种不科学的评价机制和选拔机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