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影像解说、手语专场导赏、肢残观众专场导赏……专职讲解员联手志愿者优化无障碍服务

【编者按】

联合国大会在1992年起将每年的12月3日定为国际残疾人日,今年国际残疾人日的主题是“向人人共享具有可持续性和复原力的社会转型”,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也发表致辞呼吁人们行动起来,为残疾人铲除物质和文化两方面的障碍、建设有复原力的社会、创造各种机会,切实做到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

视障人士在博物馆里“摸见”文物与历史;“天使老师”坐在轮椅上为观众提供优质的讲解,实施教育活动;“星星的孩子”用艺术诉说心声,让更多人敞开胸怀接受他们的“特别”……根据《广州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发展规划》,至2025年,广州将进一步巩固全国无障碍环境示范市地位,成为全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标杆城市。在国际残疾人日到来之际,新快报报道团队走进广州的各大博物馆,了解残障人士如何融入社会,平等地享用文化资源。


视障观众结合讲解员细致入微的口述影像解说,感受潮州木雕艺术的独特韵味。

口述影像解说、无障碍导览……

让视障人士可“摸见”文物背后的故事

11月30日下午,一场面向视障观众进行的“漆木精华——潮州木雕艺术展览”导赏在广东省博物馆(以下简称“粤博”)举行。15名视障观众通过触摸教具,结合讲解员细致入微的口述影像解说,了解每一件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去感受潮州木雕艺术的独特韵味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而在一个多月前的国际盲人节,粤博与广东省盲人协会等单位联合发起了一场名为“有爱无障,和谐共创”的特别活动,来自广州市的40名视障人士在40名粤博志愿者的陪同下,走进粤博共同体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观展之旅。当天,在粤博志愿者的引导下,视障人士分组参观了“粤山秀水 丰物岭南——广东省自然资源展览”“土火之艺——馆藏历代陶瓷展览”和“指间栩栩——威廉·莫里斯带领下的工艺美术运动”。通过三名粤博金牌志愿者细致的口述解说,视障人士得以全方位地“触摸”到文物背后的故事。视障人士在观展后告诉新快报记者,过往较少机会深度参观博物馆,这次通过专业志愿者们栩栩如生的讲解,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和手部触摸,让他们对粤博的展览有更深入的了解。


视障观众正在触摸教具。

南汉二陵博物馆也曾举办对视障人士友好的展览。在“羊城烟火气——广州出土汉代建筑模型明器展”中,一条辅助展线让视障人群可以通过地面铺设的盲道,观看到放大数倍的文物照片、触摸到文物模型和五感体验盒,听到志愿者专门录制的音频讲解。策展人陈馨告诉新快报记者:“辅助展线在为普通观众提供另一种展出文物的解读方式,更为视障人群能真正走进博物馆、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提供便利。我们希望每个人都能平等地感受到博物馆的力量。”

参观过广州出土汉代建筑模型明器展的视障观众泽宇坦言,自己之前很少去博物馆,因为去了也看不清多少东西,兴趣缺失。而口述影像导览的存在,无形中鼓励了更多视障朋友走进博物馆。“南汉二陵博物馆的无障碍导览让我们视障观众可以了解到展品具体的样子和器物精美的花纹。配合触摸模型,那些历史文物和迷人的故事在我的精神层面更有实感。而口述影像服务则弥补了我看不清细节的遗憾,让我感觉自己也能平等地去领略和感受考古学的成果和意义!”泽宇如是告诉新快报记者。

手语专场导赏、肢残观众专场导赏……

让无障碍服务成为不同群体的桥梁

在“璀璨时光——清代广钟精品展”,粤博通过手语专场导赏,让听障观众近距离欣赏到这些珍贵的文物,洞悉时间的流转刻度,品味时间的独特艺术,体悟时间的温馨温度;在“亚美尼亚18—20世纪文化瑰宝展”肢残观众专场导赏,肢残观众可以更舒心地欣赏亚美尼亚历史上珍贵的艺术品,全方位了解亚美尼亚18至20世纪的艺术与生活风貌……为迎接2024年国际残疾人日的到来,近日,粤博推出了“融合共享·文化无碍”系列活动,包括口述影像文物导赏培训、“相手粤博——手语专场璀璨时光——清代广钟精品展览导赏”、“指间看世界”文物触觉互动等共计11场活动,让无障碍服务逐步成为连接不同群体、促进文化共享的桥梁。

“通过细致的口述影像解说和专业的导赏服务,粤博致力于为视障朋友打造难忘的文化体验,让他们全方位感受到文物背后的故事与历史文化的魅力。”粤博副馆长凌丽莉告诉记者,粤博从2018年开始首次尝试为视障人士进行口述影像服务,2024年粤博重新开启视障、听障观众教育活动,邀请专业老师和视障、听障人士针对粤博有经验的讲解志愿者进行了多场口述影像及手语导赏专业培训,课程内容涵盖视障人士视觉特征、平等交流原则和沟通技巧、口述员观察技术、口述影像表达、口述影像实践等专业内容。通过这些教育项目,特殊群体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博物馆的文化资源,提升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

志愿者是项目实施的重要力量。目前,粤博口述影像文物导赏讲解队伍已有讲解志愿者42名、专业的手语讲解志愿者4名。2024年共开展“相手粤博——手语专场导赏”15场,惠及听障人士近300人次;线上手语讲解共推出3期内容,播放量累计超18.7万人次。此外,“听见粤博——口述影像文物导赏”项目举办了14场活动,为近280名视障人士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心灵触动。


讲解员通过手语,为听障儿童讲解恐龙化石。

粤博相关负责人表示,基于文化平权与社会关怀的立场,开展博物馆无障碍志愿服务显得尤为重要。优化博物馆的无障碍服务,不仅能够满足特殊群体的文化需求,还能增进普通公众对这一群体的理解与尊重,从而推动社会的整体进步。

实地探访、艺术创作、公益画展……

一群年轻的特殊艺术家正在“被看见”

今年6月,一个特别的展览在广州海事博物馆开幕。这个名为“听·海的声音”的公益艺术展,展出了9名患有孤独症、智力障碍、唐氏综合征、罕见病等疾病的特殊青少年和8位妈妈的画作。参与展览的所有特殊青少年和妈妈艺术家们均来自广东省廖冰兄人文艺术基金会设立的“璞育·特殊艺术家成长计划”公益项目。2024年,该项目在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下,开启了“一家人,一条路,一座城”感恩城市系列艺术倡导计划,用实地探访、艺术创作、公益画展等方式,回馈广州这座开放、包容的城市给予特殊群体的支持和温暖。

“很多孩子受益于博物馆教育,但有一个群体常常被忽略,那就是特殊儿童和青少年群体。博物馆应该以人为中心,博物馆的资源可以为更多人所用。‘听·海的声音’公益艺术展可以说是博物馆融合教育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我们希望通过这群‘被看见’的特殊艺术家,让更多人关注融合教育,给更多特殊家庭呈现一个新的教育视角。”广州海事博物馆党支部书记王芳谈及举办本次展览初衷时表示。

针对有心理方面障碍的人群,南汉二陵博物馆的志愿者团队还提供了唱歌、绘画等艺术表达平台,帮助他们展现自我的同时,让更多人看到他们的才华与潜力。比如,在“广州故事会——南汉二陵博物馆专场活动”中,培智学校开心合唱团带来了合唱《小池》,传达出孩子如种子瑕不掩瑜,终将散发光彩的理念;举办广州考古出土精品文物趣味图片展,让心智障碍的孩子们在博物馆志愿者的陪伴下参观交流,通过老师引导以纯真的视角和无限的创意,将文物元素融入画作之中,表达对岭南文化的独特感悟与理解,等等。


特殊青少年和妈妈们的画作。


心智障碍孩子在参观博物馆后,以文物为媒介进行美育创作。

【镜头】

◎天使讲解员

短短两年,坐在轮椅上的他们从博物馆小白成长为职业讲解员

坐在轮椅上的俊贤是辛亥革命纪念馆的“天使讲解员”。2021年10月起,辛亥革命纪念馆率先聘请了多位轮椅使用者担任职业讲解员,他们和其他职业讲解员一起承担博物馆日常讲解工作,短短两年,他们从博物馆小白成长为职业讲解员。新快报记者曾报道过他们的故事(详见2023年11月21日08/09版)。

12月1日,一场名为“脚下无碍,出行有爱——宝藏长洲无障碍文旅专线体验活动”在长洲岛开展,肢体残疾观众共同参与无障碍地铁出行、无障碍文旅路线探索、辛亥革命纪念馆参观、非遗传统手工教学等体验环节。活动当日,俊贤早早来到长洲地铁站,与广州地铁的主播进行直播前的最后准备,其他轮椅使用者也陆续来到站点,大家都十分兴奋,开始期待着这一条无障碍文旅专线的体验之旅。


俊贤正在开展教育活动。

活动开始,地铁工作人员为大家讲解广州地铁在无障碍出行方面所做的建设与行动,介绍站内各项无障碍设施与服务。隆平院士港、黄埔军校、都市农业公园、新担涌廊桥、中山公园、辛亥革命纪念馆……随后,肢体残疾观众从长洲地铁站出发,围绕长洲岛开展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文化场所等文旅资源的探索体验。

到达辛亥革命纪念馆后,俊贤向大家详细介绍辛亥革命纪念馆的历史沿革、建筑布局与各类文化活动,并在另一位“天使讲解员”季欢欢的讲解导赏下参观了辛亥革命纪念馆特展厅,见证重度肢体残障者也能从隐居家中到出门就业、从幕后工作到台前讲解的全国首创式支持性就业探索实践。

随后,俊贤带领大家来到一个特别的培训基地——残健融合公益培训体验站,这是由辛亥革命纪念馆与广州市粤康社会服务中心携手共建的残健融合博物馆教育实践基地,是残健融合文化倡导的重要空间。在这里,不仅设有新时代残障观念的教育专栏、展出各类由残障人士手工制作的精美作品,平时更作为面向全体公众开放的公益培训体验场地。当天,活动便邀请了黄埔区康园工疗站服务中心的一众导师与学员,为大家现场展示非遗技艺广绣、榄雕工艺。而平时,则由馆内的“天使讲解员”担任教育专员,根据传统文化节日、历史纪念日等主题策划开展各类博物馆文化教育活动。

【镜头】

◎口述影像志愿者

“口述影像要把视觉元素准确、简洁说出来,还不能压过原讲解”

日前,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在官网对2024年度广州市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名单进行了公示。其中,南汉二陵博物馆志愿者团队的“无障‘爱’考古——特殊人群关爱志愿服务项目”和志愿者罗小婵分别获得“2024年度广州市最佳文旅志愿服务项目”称号和“2024年度广州市最美文旅志愿者”称号。

2017年,罗小婵第一次接触到口述影像,从《言语世界中的流动光影——口述影像的理论建构》一书中,她了解到我国已经可以通过口述影像技术的开发,协助视障人士克服影像障碍;到现场“听”了广州“心聆感影”志愿者李淑莹为盲人口述粤语版电影《功夫》,开始关注口述影像项目并加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心聆感影”志愿者队伍,从为视障人士讲电影开始,到后来逐渐扩大口述影像的志愿服务范围:给视障人士读书读报、协助法考,讲红色景点、非遗工艺、大阅兵庆典,进入博物馆等。

罗小婵告诉新快报记者:“口述影像是要实时把‘看见’的视觉元素通过准确、简洁又生动的文字‘说’出来,不能压现场的原声和央视主持人讲解的声音。因为无法提前拿到相关的详细资料,也不清楚央视直播的主持人讲解的时长和内容,这对口述志愿者的知识储备和现场灵活反应能力要求比较高。可以说,那是一次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终,在和团队志愿者伙伴们的共同努力下,罗小婵顺利完成了口述直播。

让残障人士平等享用文化资源

广州的博物馆这样做

@广东省博物馆

在今年第十届“博博会”期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中国博物馆协会共同举办了“无障碍博物馆学术研讨会”,广东省博物馆入选“为残障人士构建无障碍博物馆”项目首批参与单位,该项目参与单位全国仅14家。

无独有偶,日前由粤博和北京联合大学联合申报的项目《我国博物馆视障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成功入选2024年中国博物馆协会科研课题“青年项目”资助行列。项目以粤博为实践平台,将实施一系列针对视障人士的教育活动,并严格评估其效果与满意度,确保视障群体能够充分享受博物馆的文化资源,提升博物馆在无障碍教育领域的服务质量与影响力。

接下来,粤博将继续深化无障碍设施的硬件改造,提升服务质量,同时加强与各类社会机构的合作,策划更多适合特殊群体的教育活动。

@南汉二陵博物馆

为了更好地为特殊人群提供平等的知识共享机会,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发起了“无障‘爱’考古——特殊人群关爱志愿服务”项目,由志愿者团队策划实施。

临展的多感官体验装置、口述影像文物导赏、手语交流、艺术创作疗愈、残健融合手工互动……项目依托广州城市考古资源和南汉二陵博物馆服务平台,搭建起连接特殊观众与博物馆、社区、学校、图书馆等机构的沟通桥梁。


残健共融手工活动。

针对肢体残疾人士,南汉二陵博物馆还组织了“文物DIY”翻模复制活动以及其他的手工制作活动,邀请残障人士与健全人士共同参与,通过团队合作完成作品,并作为纪念品相互赠送,加深彼此间的情感联系,让普通人群更多地了解视障人群。

统筹:新快报记者 李佳文

文图:新快报记者 许婉婕 黄闻禹 通讯员 肖洵 李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