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浸会大学(浸大)在11月22日举行第十届「红楼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颁奖典礼,颁发首奖予小说《燕食记》的作者葛亮教授。
葛教授对作品获得首奖感到高兴,他在典礼上表示,近年来的小说写作,自《朱雀》、《北鸢》以降,一直致力于尝试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表达。在研究与写作中,每一项他所接触到的「非遗」类型,都经自千百年的累积,集腋成裘、水滴石穿的时间铭刻。
他说:「《燕食记》是一部以饮食为切入点的作品。选择这一角度,是对岭南文化经年考察的体认。岭南文化有着海洋性的文化质地,有着自然、感性的原生型结构,开放、多元、海纳百川的人文品性。而作为粤广重要的历史文化名片,饮食是以上特点的集大成者。」
今届红楼梦奖的决审委员会主席、浸大荣休教授钟玲教授表示,《燕食记》把广东菜和上海菜两大菜系写得详尽而丰盛,又把菜肴的细节天衣无缝地融入人物的互动和情节之中,自然地铺陈品尝经验和饮食美学。她说:「《燕食记》呈现的民间传统文化,坚实而丰富,人物的刻画鲜明,内容具有广度、厚度和高度。它是一部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技巧高超,故事引人入胜的巨作。」
葛教授是享誉全球的作家,现任浸大文学及社会科学院中文、历史、宗教及哲学学部辖下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着有小说《燕食记》、《北鸢》、《朱雀》、《灵隐》、《飞发》,文化随笔《小山河》、《梨与枣》等。其作品被译为英、法、意、俄、日、韩等多种语言。
葛教授屡获殊荣,包括被誉为全球华文文学奖项最高荣誉之一的第八届鲁迅文学奖、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组织评选的「中国好书」奖、腾讯网及商报合办的「华文好书」评委会特别大奖、第一届及第十四届香港书奖等。其长篇小说代表作《朱雀》、《北鸢》及《燕食记》先后获选为亚洲周刊十大小说,《北鸢》及《燕食记》亦分别入围第十届及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十部提名作品。他亦荣获香港艺术发展奖艺术家年奖(文学艺术)、《南方人物周刊》的「年度中国人物」、「全球汉语文学年度作家」及「海峡两岸年度作家」。
两年一度的「红楼梦奖」由浸大文学及社会科学院主办,获香港汇奇化学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大朋先生赞助,透过奖励出版成书的优秀华文长篇小说,提升世界各地华文长篇小说的水准,以推动创作。获「红楼梦奖」首奖的作家可获奖金港币30万元、奖状及由艺术家张康生先生设计的奖座。
颁奖典礼的主礼嘉宾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署理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署长谭美儿女士、香港艺术发展局行政总裁周蕙心女士、张大朋基金会代表张乐翔教授、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及《燕食记》责任编辑赵萍女士、三联书店(香港)总编辑兼副总经理于克凌先生、著名作家陈冠中先生,以及手民出版社社长谭以诺博士。
浸大的主礼嘉宾包括校董会暨咨议会副主席潘伟贤先生、校长卫炳江教授、荣休校长吴清辉教授、副校长(教与学)周伟立博士、文学及社会科学院院长黎永亮教授,以及钟玲教授。
典礼后,葛教授与陈冠中先生出席「作家对谈」讲座,畅谈《却看岭南风日好——粤港叙事及历史书写》,分享他们的小说创作与岭南文化及中华文化的关系,以及对粤语、香港及历史书写的看法。
第十届「红楼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
首奖小说《燕食记》作者葛亮教授得奖感言
大家下午好。
手里端着这叫做「岁月南流」沉甸甸的奖座,我的心里感慨万千。
一廿寒暑,「岁月南流」。自千禧年从家乡金陵而来,我在香港这城市生活二十余年,这其中必然包含情感的积蓄。自我在香港大学求学的时代,便知这水土为许多前辈步履所在。钱穆、鲁迅、茅盾、许地山、徐訏。他们有的匆匆而过,雁过留声;有的在此笔耕经年,鞠躬尽瘁。香港文学的文脉由此薪火赓续,气象万千。
近一个世纪之后,这城市有了许多的步进。历史社会的变迁、经济上的长足发展,皆在文化的图版上留下深深辙印。我有幸以二十余年的生命身处其中,与之同奏共跫,体会与见证。这些步进,伴随着许多人的努力,并以之为建筑时代的砖瓦。砖瓦的温度,见乎日常砥砺,炼就了狮子山精神。这精神不止于香港,也遍及岭南。粤人的勤奋与务实、不分朝夕的胼手胝足,有着对传统的继承与传扬,是最为朴素而砥实的。
这其中有许多的手艺人。近年在粤港等地的走访与考察,便是为了他们。也渐渐进入了他们的天地。这天地在外人看来并不大,但走进去,便是朗朗乾坤。里面是一群人对传承炽热的忠诚,也是求索与常变之心。这心的宽容,是让人敬畏的,衔接古今中西、世相万物。这时,才会发现笔下的绵薄,难尽其一。
近年来的小说写作,自《朱雀》《北鸢》以降,一直致力于尝试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表达。无论是书写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绵延流转,还是聚焦于工匠精神在当下的薪火相承。在研究与写作中,每一项我所接触到的「非遗」类型,都经自千百年的累积,集腋成裘、水滴石穿的时间铭刻。而与匠人之间的交流,更超过了单纯的案头工作所能带来的心理震动。以此为题材进行小说创作,也成为了一种新的途径,让我可以不断去接近传统文化砥实厚重的本源所在。以上种种,也构成了我希望为岭南去书写一部长篇小说的驱动力。
《燕食记》是一部以饮食为切入点的作品。选择这一角度,是对岭南文化经年考察的体认。岭南文化有着海洋性的文化质地,有着自然﹑感性的原生型结构,开放、多元、海纳百川的人文品性。而作为粤广重要的历史文化名片,饮食是以上特点的集大成者。如屈大均所言「天下所有食货,东粤几尽有之,东粤所有之食货,天下未必尽有之也。」由此可见,饮食也成为关于岭南最重要的文化隐喻之一。它在历史中流转,围绕各种文化元素的叠合,彷彿时代的缩影。从望族的钟鸣鼎食至最平朴的粥饭光景,从风雅绮丽的《独钓江雪》到铿锵有声的《梳洗望黄河》,这是主人公的成长,也可看到传统文化在时代的淬炼中,愈加坚韧与恢宏。南征、北伐 ,融合着每个人生节点和历史关隘的舌上之味。有关于食物的记忆汇成了民族记忆最深层次的铭刻,这是个人命运与家国的辉映。
广东人说故事,叫「讲段古」。这一听,便连着许多的前后、源头。可这「古」,又岂止是往日铿铿锵锵、宏大叙事,它往往关联着凡常的万家烟火。历史大哉,归根结底,都连着个人。「一均之中,间有七声。」零落声响,可凝聚为闳音。
感谢红楼梦奖组委会,在这个重要奖项二十华诞之际,将这份殊荣颁给了《燕食记》。感谢人民文学出版社、三联书店和麦田出版的编辑、共同抚育和见证了这部长篇小说在三地华文世界的成长,感谢所有关心和支持我写作的朋友和读者,你们的陪伴,是我写作的底气与动力。感谢香港、感谢岭南,一方热土,无尽春秋。
谢谢各位。
(文章来源:香港浸会大学文学及社会科学院第十届「红楼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组委会)
葛亮 | 《燕食记》| 人民文学出版社
《燕食记》是葛亮继《北鸢》《朱雀》后潜心耕耘的全新长篇小说,以宏阔的笔力书写了岭南的饮食文化。小说沿着岭南饮食文化的发展脉络,以荣贻生、陈五举师徒二人的传奇身世及薪火存续,见证辛亥革命以来,粤港经历的时代风云兴变。笔触深入近代岭南的聚散流徙,从商贾政客、革命志士、钟鼎之族、行会巨头等传奇人物到市井民生,小说借关于美食的跌宕故事,以细致入微的文笔,生动描摹出中国近百年社会变迁、世态人情的雄浑画卷。
初审:化 城
复审:薛子俊
终审:赵 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