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69年出了一场车祸后,蒋介石的身体和精神状态已经大不如前了。虽然表面上,他没有放弃反攻大陆的痴心妄想,但内心深处其实早已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加快经济建设,提高民众生活水平得以保住“总统宝座”才是务实之举。
1975年,88岁的蒋介石迎来了他人生中最后一个阖家团圆的春节。
对于此时的蒋介石来说,最大的心愿便是安度晚年,等百年之后将职位传给儿子蒋经国。如若再有多的心愿,那便是能回浙江老家看一看。
春节后,蒋介石感到身体每况愈下,有一件他思虑很久的事情不能再拖了。
于是,他叫来陈立夫,缓缓地说出了这个重大的决定——希望陈立夫能通过香港的秘密渠道向北京传达一个消息。
那究竟是什么消息,让国民党元老陈立夫都略感惊讶呢?
自新中国成立后,蒋介石败退台湾,许多民主中立人士也纷纷迁往香港定居。他们虽然不参与任何党派之争,但也心系祖国统一大业,经常秘密游走在两岸三地之间,为多方建立沟通桥梁。
蒋介石想要和毛主席会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中央经过慎重考虑后,委派了时任国务院第一副总理邓小平同志代替毛主席应邀前往宝岛台湾。
那为何在这个缓解两岸关系大好时机中,作为国家领导人的毛主席和周总理都没有亲自前往,而是委托邓小平同志前去呢?
后来邓小平同志的台湾之行到底成功了没有呢?
这其中究竟有何深意?
就让我们今天一同走进海峡两岸过往的那段岁月中去。
时刻不忘反攻大陆,美台军事关系日益密切
1949年12月10日,蒋介石眼看大势已去,便带着儿子蒋经国和十几名随从匆匆从成都凤凰机场乘机逃亡台湾。
虽然此时的蒋介石犹如丧家之犬,国民政府也早已分崩离析。但他依旧不服,企图以“中华民国”的名义继续统治着宝岛台湾,以待来日。
其实早在1948年时,老奸巨猾的蒋介石就在开始着手于经营台湾,以备不时之需。
同时,蒋介石还在大陆埋伏了3000名特务,以及大批量国民党军政人员,与土匪勾结试图与他在台湾部队里应外合,反攻大陆,统一中国。
全中国解放后,蒋介石长期以武拒统,中央思虑再三决定集中力量解放台湾。
10月24日,解放军发起金门战役。
虽然国民党陆军大部分力量在解放战争时期被歼灭了,但由于蒋介石两年前就开始运作在台湾布防。因此,台湾此时不仅集结了不少陆军,连他手上装备精良的海军、空军主力也集中到台湾,实力仍旧不容小觑。
而这两块正是解放军的短板所在,因此,登陆金门以失败告终。
金门一战失利后,我军加紧补齐短板,调整战略战术,不断进行海上军事演习,准备着各种攻打方案。可以说,当时只要是一声令下,解放金门只是早晚的问题。
解放军势如破竹的进攻态势让蒋介石感到不寒而栗。于是,他只好委派夫人宋美龄到美国活动,希望能争取美国的军事支援。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罔顾我国政府多番警告,强行将战火烧到我国东北边境。
唇亡齿寒,面对此危急存亡之际,中央军委不得不将原本镇守东南沿海的华东野战军抽调北上支援抗美援朝战争。
这下子让“挟宝岛以自立”的蒋介石稍稍缓了一口气。
不仅如此,他还窃喜可以借此机会让美国的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助他实现“复国”美梦。
就这样,在蒋介石的默许下,美国武装干涉朝鲜内战的同时公然将第七舰队开进了台湾海峡。
蒋介石这种这种引狼入室的举动不仅寒了两岸人民的心,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台湾海峡两岸处于长期武力对峙的局面,由此造成台湾问题长达70多年不能解决。
1953年7月朝鲜战争结束。令蒋介石万万没想到的是,十几个国家的联军加上三十几个国家的后勤支援,最后竟被志愿军打得落荒而逃。
这让蒋介石又开始寝食难安,不得不逼迫他重新审视台湾与大陆的军事实力。在内外交困的环境因素下,他对大陆持坚决抵抗的态度也开始产生动摇。
可蒋介石的思想是拘谨僵持的,此时他也还没有从“复国”的春秋大梦中醒来。之后,我国大陆和台湾之间还是时不时会爆发摩擦冲突,常年都是单日炮击,双日停火的战况。
不仅如此,1955年1月中旬,我军还一举拿下了台湾门户“一江山岛”,使得守岛成为鸡肋之势。
浙江沿海彻底解放后,台湾顺势失去了北方的安全屏障,老蒋彻底慌了神,再次向美国寻求援助。
蒋介石不愿做千古罪人,美蒋集团出现裂痕
可资本家是从来不做亏本的买卖的。
要想美国施以“援手”,那是需要交换条件的。
从1954年开始,在美国政府的恶意推动下,国际上出现了一种所谓“代管”、“托管”台湾的论调。
起初,对于这样的分裂言论,蒋介石虽有微词,但在国家大义和自身利益二者之间,他更看重美国是否能助他一臂之力。
但这一次,美国再次将台湾“国际化”的问题重新放回谈判桌上,公开宣称“台湾地位未定”,以此胁迫蒋介石彻底妥协,最终达到遏制大陆的目的。
好在关键时刻,他在民族大义上没有再次“犯浑”,明确表达了“不愿做民族的罪人”、“坚持台湾属于中华民国一部分,不容分割”。
连毛主席得知此声明后,都忍不住调侃道:看来老蒋还算是有良心的嘛,不想成为千古罪人。
不过,蒋介石这一连串“不听话”的举动也惹恼了美国。
既然蒋介石不受控制了,那就将他换掉,另立傀儡。
就这样,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台湾出现了要“民主选举”的声音。
这不是和殖民菲律宾、越南等地的套路一样吗?新酒装旧瓶。
在台湾换届选举闹得最凶的时候,有记者采访毛主席对此事的看法。
毛主席悠悠地说道:“不论是胡适、陈诚还是蒋介石当总统,我看最终还是蒋介石好......历史上凡是不应当否定的,都要作恰当的估计,不能否定一切嘛!”
看似普通且具有调侃意味的一番话霎时间传遍了全球各个角落,引发了一连串的蝴蝶效应。
让世界各国人民都看到了大陆对台湾的态度是积极的,一切以人民利益为先,希望能和平解决两岸问题。
这也让在夹缝中生存的蒋介石看到了新的出路。
刚愎自用的蒋中正拒绝低头,大陆展开胸襟迈出第一步
不久后,蒋介石在选举中获胜连任“总统”一职。
但在和美国几次三番撕破脸后,他的内心也开始出现了想要与大陆接触的念头,想要进一步探询大陆对国民党的风向。
这一消息传回北京后,为了缓和两岸关系,毛主席和周总理主动多次在公开场合表明“欢迎台湾人民回大陆看看”、甚至还放宽了对国民党军政人员和蒋介石的政策,只要台湾能回归祖国,一切既往不咎。
为此,中央还特地请了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章士钊出山,给蒋介石带去了一封信,信中有句话令蒋介石十分动容:“奉化之墓依然,溪口之花草无恙”。(蒋家祖坟在奉化,母亲葬在溪口)
可感动归感动,老蒋心中依旧有芥蒂。
毕竟国共两党之争几十年,他蒋介石杀害了不少我党进步人士,甚至在“四一二”政变时,还挖开过毛主席的祖坟。
向来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蒋中正也不愿承认毛主席此刻会“以德报怨”,宽恕他的罪过。
就在中央想要进一步表态之际,一直充当两岸沟通“信使”的曹聚仁、章士钊以及“和平将军”张治中相继去世,使得国共双方再次“失联”。
恰巧在同一时期大陆也进入了动荡不安的十年,台湾问题就此因多方面的因素不得不搁置了下来。
多位民主爱国人士前仆后继,身先士卒,只为祖国统一
其实早在50年代初期,国共两党上层就有过初步接触。
1950年,和平将军张治中冒着生命危险代表大陆毅然前往广州与蒋经国进行和谈。(个人主页中《1950年,张治中到南海密会蒋经国,凌晨两点接叶剑英通知:快撤》有详细描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赞加个关注,留意更多军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1956年至1959年期间,现代著名学者曹聚仁先生先后六次,往返于内地与香港之间,促进国共双方的交流。
虽然曹先生是一介文人,但他与蒋经国关系密切,也和我党有很多交往,是值得双方信任的不二人选。
在曹先生多次往返沟通下,中央提出了“一纲四目”来争取蒋介石和谈的态度;而台湾方面也给予积极的回应——发表了“六项协议”表明了愿意接受的态度。
在曹先生去世后,中央不想就此断开了与台湾的联系,找来了章士钊当新的“传话人”。
虽然章士钊当时也已是耄耋之龄,但他心系祖国统一大业,还是主动承担起沟通的桥梁。
章士钊坐着轮椅来到香港,下飞机时,还是由警卫员抬着下来的。但他一刻也不敢耽误,动用多年来积攒的人脉,使得两岸关系再次看到了新的曙光。
中央为了保障章士钊先生的工作生活,派了不少工作人员随行。但最终抵不过年事已高,他没过多久再一次病倒了,遗憾离世。
三位老人的临终遗言都是:未能有幸看到祖国统一,属实遗憾!
差点成型的“国共第三次合作”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世界格局改变、各国纷纷与中国建交、中国加入联合国,这一系列变化让蒋介石再次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已是无力回天,共商大义才是历史正确的前进方向。
而且早在1969年车祸后,蒋介石的身体和精神状态早已大不如前,让85岁高龄的他萌生了想要落叶归根的想法。
刚愎自用的蒋介石终于放下了“面子”与“成见”,表现得十分积极。
这一次,他想和毛主席当面谈谈,于是就出现了开头那一幕。
如果这次邀约成功的话,那么这将是自重庆谈判后时隔三十年两人的首次会面了,意义斐然。
1975年春节刚过,蒋介石将国民党元老陈立夫找来。
其实他早就知道陈立夫有渠道可以秘密向大陆发出消息:“以大事小,不计前嫌,效仿北伐和抗日国共两度合作的前例,开创再次合作的新局面。”
毛主席获悉后,十分开心蒋介石的转变。但当时他与周总理年事已高,都无法亲自前往台湾访问。
于是便委派邓小平同志前去,希望能借此机会,尽快拍板两岸互通事宜。
可遗憾地是,就在国共双方积极努力沟通筹谋之际,蒋介石于1975年4月5日晚11时30分因病去世。
明月依然在,何日彩云归?
蒋介石未能落叶归根就离世不仅对他个人来说是个遗憾,毛主席得知后心情亦十分沉重。
他默默地点燃了一根香烟,坐在书桌前,久久无语......
1976年1月8日,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不幸病逝。
1976年9月9日伟大领袖毛主席也与世长辞。
三个事关两岸和平统一的关键人物相继离世,台湾问题也只能留给后人了。
不忘嘱托,新一代领导人的努力
随着蒋介石的去世,台湾内部发生动荡,邓小平访台一事也不了了之。
但毛主席的叮咛和嘱托一直被邓小平牢记在心。
1978年,全国经济形势一片大好。邓小平觉得是时候开启海峡两岸新一轮对话了。
在第二年访美时,邓小平更是硬气地回怼美国政府:“大家要做好在台湾问题上,中美关系倒退的准备。”
1979年元旦,中央的一封《告台湾同胞书》再次向台湾当局伸出了代表“和平”的橄榄枝。
其中邓小平将蒋经国称作“老同学”(他们都曾在苏联学习,是同窗好友),并表示希望双方在古稀之年能够在祖国大业上合作一次。
蒋经国也十分高兴,公开表态:只有一个中国,中国也必将统一。
于是,在双方的主动积极努力下,两岸逐渐开始互通往来。
尤其是在1987年,在台湾的国民党老兵能往返大陆探亲这一消息极大地振奋了两岸人民的心,所有人都期待着不久之后的回归统一!
可惜遗憾再次发生了——1988年初,78岁的蒋经国在台北病逝。
邓小平惋惜地说道:“这辈子有件事想干,但怕是再也干不成了!”
最终,邓公也和毛主席、周总理一样带着遗憾去世。
两岸统一大业,只能寄希望于后人了。
结束语
时至今日,蒋介石的灵柩依旧没有下葬,也许他的后人们也是在以待时机,归葬故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