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我们会在新闻中看到父母为了惩罚做出出格行为的孩子,而把孩子扔在某处不管以示惩戒,最终导致孩子受伤或其他不良事件发生。对此,大家的态度各不相同。支持的人士认为孩子的行为实在难以管教,父母也是逼不得已才出此下策;而反对的人士认为孩子太小,无论如何也不应该用这样惩戒的方式。这体现了人们对于孩子管教方式的不同认知。
因各地风俗不同、不同的父母受教育程度不同,进而导致不同的育儿观念。
管理孩子
可以分为负面的惩罚和正面的奖励这两种方式。
但是,除了表扬鼓励之外,其实还有一种介于惩罚和表扬之间的管理方式——自然后果。自然后果,顾名思义,就是让事情按照它原本的规律发展,呈现出其自然而然发展下去的天然的后果。它不是表扬,是因为它是在孩子即将要做出不良举动时采取的措施,但它又不是惩罚,是因为孩子承担的后果是自己带来的,而不是大人主动实施了任何惩罚。
“自然后果”的好处是什么?
所以它的好处就在于,事情的后果和与事情本身之间有着更加紧密的关系,是完完全全天然联系在一起的,这比表扬鼓励方式中提供再及时的奖励都要紧密,有a就一定会产生b,我们不需要再人为建立a和b之间的联系。
比如在表扬方式里,我们要尽可能快地及时的在孩子礼貌待人后给一块糖果,来加强礼貌待人这个a和一块糖果这个b之间的联系,让孩子下次遇到社交场合时就能想到礼貌待人可以带来一块糖果这二者之间的联系,进而愿意表现出礼貌的举动。
但毕竟礼貌待人和一块糖果之间没有天然的无缝的联系,所以这个链接可能还是不够强烈。但是,如果换做一个吃饭磨蹭的孩子,我们任其发展,让他由于没能在出门前吃完饭而饿着肚子去上学,那么饥饿这个自然后果就会和吃饭磨蹭之间建立起非常强烈的因果关系,只要吃饭磨蹭就会挨饿,孩子下一次吃饭时就会更容易想到磨蹭的后果,继而提升自己的吃饭速度。
“自然后果”奏效的原理
自然后果另一个奏效的原理在于,事情的后果不是由任何外人添加的,所以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他没有办法依仗任何人来改变不良行为后自己所不愿承受的后果。a发生b就一定会发生,所以消除b的唯一办法就是改变a。让孩子意识到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他只有改变客观事实本身,才能避免不情愿后果的产生。这样他就能更加坦然地接受改变,动机也会更充足。
家长需要注意什么呢?
- 我们要能够狠得下心来,让孩子犯一些错误;我们要能够提升我们自己的耐力,去允许孩子犯一些错误。然后静静地等待他们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教训。
- 但是呢,这里面又有一个边界感的问题,就是我们要能够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能力范围,而选择那些他能够承受得住的一个适当范围的事件来实施。简而言之,就是既不能后果太轻,以至于他觉得无所谓;也不能后果太重,是这个年龄的孩子所不能控制和承受的。比如,如果孩子有高空坠物的恶习,那么家长就不能等待自然后果——路人被砸了——发生了再管理,孩子是无法承担这样的自然后果的,这样的不良行为就不适合用该管理方法。但如果孩子总是一生气就砸自己的玩具,那么家长可以尝试就让他砸,但同时告诉他,砸坏了的玩具坏就坏了,不会再给他买新的,让他自己承担丧失玩具这样的自然后果。那么下一次他再想冲动砸玩具时,可能就会犹豫一下,我能不能接受砸了它再也不玩它了这样的后果。
- 在自然后果管理法的实施中,还需要注意的是,在自然后果发生前,家长要对可能的后果做事先的提醒,提醒的时候要注意态度温和,不要唠叨。然后给孩子提供充足的时间、空间和自由,让他们体会自然后果带来的负面感觉。
- 在自然后果发生之后呢,家长要避免泼冷水或讲道理,比如“看看,我告诉过你了吧”。因为孩子已经从自然后果中体会到难过、失望和痛苦等感觉了,家长再嗤之以鼻只会剥夺孩子独自品味后果的机会,取而代之的变成了愤怒和羞辱感。家长在事后应该做的是,给孩子共情和理解,可以分享自己曾经的类似经历,可以给孩子一个抱抱来给予情绪安抚。
- 要在整个过程中给孩子爱和信任:“我相信你能处理”。所以家长还要避免事后迫不及待去替孩子补救,这样的过分保护同样会剥夺孩子对自我行为和后果的掌控感,继而削弱自然后果法的效果。
所以自然后果管理法的精髓就在于告诉孩子,不同的选择会带来相应的结果。运用自然关联性来教养孩子,不但有效果,而且效果相对持久。这样的因果关系,能够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才是自己行为的负责人,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有能力操纵因果关系,不论是做了好事带来好的结果,还是做了坏事带来坏的结果,他们都能够从好的选择中感受到骄傲,从坏的选择中感受到后悔。
让我们“带着爱放手”
让孩子面对和承担自然后果,孩子会越来越勇敢和坚强,能学会理智面对生活中的艰难困苦,能明白自己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来让自己过上更幸福的生活。
文字|精神心理科 史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