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晚,前体操世界冠军吴柳芳的账号终于解除了“禁止关注”,粉丝数量以每分钟一万的速度暴涨。之前让她成为焦点的,是她发布的一段热舞视频。奥运冠军管晨辰在评论区留言,批评她“不符合运动员形象”。一时间,舆论四起。

说实话,我没有关注过吴柳芳,以后也不打算关注。她发布的小视频和跳舞视频,不是我的菜。我只是想祝她一切顺遂、幸福快乐。一个努力生活的小姐姐,值得这样的祝福。

吴柳芳事件,是一个退役运动员的个人选择问题,也是对社会观念开放程度的一次深刻检验,还是社会宽松的晴雨表。

都2024年了,女性的穿着与职业居然还成为热点话题,难道我们生活在塔利班的阿富汗吗?如果社会宽容不被提倡,那么对人的要求标准就会越来越高,回撤的步伐也会越来越大,最后只能罩在袍子里,这是某些人想要的结果吗?

类似的争议并非第一次出现。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的第一代体育明星杨秀琼,就经历过类似的社会审视和争议。

杨秀琼是广东人,出生在香港,是中国泳坛的一代传奇人物。1936年,她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参加奥运游泳比赛的女运动员。1934年,《良友》杂志还将她评为中国十大“标准女性”之一,她也因此成为舆论瞩目的焦点。
杨秀琼的形象当时是一个鲜明的符号。一方面,她的竞技成就和公众形象让她成为“为国争光”的象征,甚至一度被官方推崇为国族精神的代表;另一方面,她身上的“摩登”特质——大胆的泳装着装、开放的姿态,又显得与当时社会提倡的道德规范格格不入。
那个年代,国民政府发起了“新生活运动”,大力宣传道德纲纪,提倡女性要回归家庭,做贤妻良母。杨秀琼身穿泳装的公开亮相,与运动倡导的“端庄”形象完全相悖。于是,她一边被高举为爱国典范,一边被批评为“不够检点”。
有媒体批评这种双标:“我们的法律是最特别的,它对于平民是不恤苛求的,而对于一班特殊阶级不过装装幌子而已。”
时间过去了近百年,社会评判女性的标准却似乎变化不大。
吴柳芳的热舞视频被贴上“擦边”的标签,理由是她身为前世界冠军,却没有保持所谓的“运动员体面”。“运动员体面”究竟意味着什么?在赛场上拿到奖牌时的荣耀,是否就意味着她们在生活中不能选择其他道路?
吴柳芳只是用自己的体操技能,尝试在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上寻找转型的可能性。这种选择,既无伤大雅,也并不违法。何罪之有?
类似的例子还有游泳女神刘湘。她最近因为穿着泳衣发布游泳知识科普视频,被一些网友指责“擦边”。刘湘没有妥协,而是直接回怼:“难道游泳要穿羽绒服吗?”这个反击,简洁有力。
普通人可以穿着暴露,为什么退役运动员不可以?普通网红可以跳热舞,为什么退役女运动员不可以?这种双标背后,折射的是一种“特权”思维:只有某种身份的人才能做某些事情。
其实普通人的选择,有很多类似的转型故事。从公考失利后投身电商的年轻人,到因为家庭变故选择成为自由职业者的中年人,这些故事中没有对“体面”的过分追求,更多的是如何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然而,当这样的故事发生在一位退役运动员身上时,社会的评价却变了。她被要求守住“冠军”的身份标签,守身如玉,好像离开体操赛场,她就失去了重新定义自己的自由。
吴柳芳退役后的人生并不轻松。她曾希望考编,进入体制内,却屡屡碰壁。之后,她在不同岗位辗转,包括在学校、俱乐部任教,也曾担任特殊儿童艺术团的义务教练,帮助特殊孩子锻炼肢体协调。然而,这些努力并没有为她带来稳定的收入或职业认同。
为了生计,她最终进入直播行业。最初的直播间常常无人问津,让她很是尴尬。一个曾经的世界冠军,面对生活的压力,只能选择目前这条道路,不可谓不勇敢。
她所做的一切,其实都是为了实现“改命”的愿望。
吴柳芳在回应争议时,说过一句话:“我命不好,我就是想改命。”这十个字,戳中了无数人的内心。吴柳芳短短几天内涨粉百万,也恰恰说明,大众对“改命”二字有多渴望。
当吴柳芳说出“改命”时,她不仅是在为自己争取自由,也是在为许多普通人争取可能性。那些为生活努力拼搏的人,不应该被随意评判,更不该成为“体面”标准的牺牲品。
有人说,国家培养的冠军,不能“辱没”国家的名声。但究竟什么才是国家的名声?如果一个国家能让每个个体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并在合法范围内追求自己的梦想,这难道不是对国家最大的认可吗?真正的荣誉,不是强加给个人的标签,而是社会赋予个人自由的权利。没有这一点,即便培养了再多的世界冠军,社会也无法称之为进步。
祝愿吴柳芳,也祝愿每一个在生活中努力“改命”的人,都能获得自己想要的幸福。


的是什么

繁花》,怀念的是90年代的遍地机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