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年12月02日

第 10 版)


  砚雕大师在河北省易县雕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易水砚。

  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摄

  法国《费加罗报》近日报道,在上海举行的“中法匠艺游园会”展览活动中,中法传统技艺工匠展示两国精湛技艺与工艺,如法国古老的萨克斯按键安装,中国非遗螺钿镶嵌工艺等。在相似材质的艺术品中,法国工匠与中国匠人之间呈现出技艺和美学的强烈碰撞,展现中西方艺术相互交融又各具特色的特征。

  当前,中国共有43个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其中很多是传统技艺。传统技艺主要是指传统手工艺,最早的手工艺品可以追溯到远古先民的劳动工具,为满足人们的衣食住行需要而产生,展现了不同区域人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传统技艺通过艺术美感促进民心相通。依托传统技艺的手工艺品凝结着人类对艺术的追求。在西方语境中,“艺术”这个词本义是“人为”或“人工造作”;中国古人常说“鬼斧神工”“天工人其代之”等,都表明手工技艺的美感。传统技艺源远流长,背后传承的是智慧和匠心,体现出人们对美的追求。传统手工艺品以审美的方式表达人类情感,以情感共鸣打破人与人之间的界限。正是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造就了各民族不同的艺术风格,展现出不同的文化精神,从而形成不同美学风格的相互碰撞。

  文化和生活是联系在一起的,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很好体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源于日常生活的传统技艺更容易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让人们发现虽然肤色不同、地域不同,但曾经都遇到过相同的问题,只是由于各自生活条件差异而有不同的回答。比如刺绣工艺,中国刺绣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以精细、雅致著称;中亚地区的金线刺绣图案繁复,色彩鲜艳;爱沙尼亚刺绣以其鲜艳的花卉图案闻名……不同地区刺绣技艺体现了各国民族对自然、宇宙和生命的共通感知,为跨文化对话提供了基础。

  传统技艺的对话功能根本在于其可传播性。由于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艺术性,传统技艺可以共享和传播,具有较广的受众范围。例如,受到海内外网友喜爱的短视频博主李子柒,近期通过在视频中展示成都漆艺、缫丝、植物拓染、蜀锦、绒花等手工技艺,再度回到大众视野,体现出传统技艺在现代科技、传播技术加持下的强大生命力。在海外,这些传播传统技艺的视频助推中国向海外传达全人类的文化价值共识,让国际社会感受到中华文明中“真、善、美”的表达,有利于促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风俗习惯的理解,增进不同国家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和尊重,拓宽国际交流合作空间。

  为了让这些“老手艺”在跨文化对话中焕发新活力,首先需要玩出“新花样”。传统技艺传承人需要拥抱新设计、新平台、新市场,为产品开拓“出海”渠道、争取打造更多应用场景,让中国传统技艺产品更好地融入世界人民的生活。其次要加强传统技艺国际传播,充分运用传统技艺资源,讲好中国非遗故事。一方面,加强传统技艺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提高国际传播人才的专业素养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比如可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非遗技艺传承与体验中心,将非遗充分整合进入境旅游项目,增强外籍游客体验感。另一方面,引导文化出口企业、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等,通过技术创新突出外向型产品的文化属性。比如,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丰富在线展览方式,激活传统技艺传承和传播的生命力,使其更易被国际观众接触和体验,真正实现跨文化语境下的心灵“对话”。

  (作者为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孙翠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