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下午,《上海文学》杂志社在上海市作家协会礼堂举办“诗意天下 和而不同”中外诗人论坛,并为新出版的《上海文学》第九届上海国际诗歌节特刊举行了首发式。


“诗意天下 和而不同”中外诗人论坛

特刊中收录了众多国际著名诗人的作品,包括著名外国诗人让-皮埃尔·西梅翁(法国)、塞尔日·佩(法国)、张如凌(法国)、拉格纳尔·鲍德松(冰岛)、卡斯滕·斯坦梅茨(德国)、罗斯·范·森(澳大利亚)、杰克·马里纳耶(美国)、野村喜和夫(日本)、阿米努尔·拉赫曼(孟加拉)、鲁道夫·哈斯勒(古巴)、豪尔赫·帕尔马(乌拉圭)、扎基·贝顿(黎巴嫩)、玛丽莎·马丁内斯·珀西科(阿根廷)、莱西玛·拉梅什(印度),中国诗人有臧棣、西渡、蓝蓝、树才、田原、姚时晴、程庸等。

记者在第九届上海国际诗歌节开幕当天已经拿到了特刊。由《上海文学》杂志社为本届上海国际诗歌节编辑出版的这本特刊中,还刊发了有关诗歌创作的评论和随笔。这是第九届上海国际诗歌节的丰富读本,体现了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作者诗作的多样性,差异性和创造性,同时也集中展示了当下中国诗歌创作的新高度。


《上海文学》杂志社为本届上海国际诗歌节编辑出版的特刊

主持人是来上海广播电台的新闻主播陶淳,他同时也是一位诗歌朗诵的爱好者。按照陶淳的介绍,论坛活动会场是在上海市作家协会的爱神花园,一栋有着将近一百年历史的优秀老建筑,上世纪30年代由著名的设计师匈牙利的邬达克先生设计的,在这个建筑里面曾经发生了很多非常浪漫的、美好的爱情故事。


重新修缮之后的爱神花园(图片By马尚龙,2024年10月摄)

作为上海作家协会的所在地,研讨会所在的大厅曾经接待过无数作家,来自世界各地,全世界大部分国家的作家都在这里留下他们的脚印和身影。这里被全世界、被人们广泛知晓,正是因为文学,因为诗歌。

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国际诗歌节艺委会主席赵丽宏在论坛致辞指出:

上世纪50年代初,智利当代诗人巴勃鲁·耶鲁达曾在这里发表过演讲,上世纪80年代,苏联的诗人叶夫图申科在这里朗诵过他的诗篇。我们上海国际诗歌节已经办了九届了,每一届诗歌节都在这里有一场活动,就是全世界各地诗人的聚会。今天我们第九届国际诗歌节诗人们的聚会又为这个厅堂增加了新的美好的记忆。


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国际诗歌节艺委会主席赵丽宏在论坛致辞

只要有天籁的地方就会有诗意,只要有生命的地方就会有诗意,只要有生活的地方就会有诗意,诗人的作为就是发现诗意,并用属于自己的文字和方式表达诗意。天下的诗意风情万种,但是诗意的核心是一致的,那就是对真理的追求,对美的发现,对人性的探索,使人类的爱和理想源源不断地释放和表达。

在活动现场,获得本届上海国际诗歌节“金玉兰”诗歌大奖的法国诗人让-皮埃尔·西梅翁和与会的中外诗人嘉宾,以及上海本地诗人与读者欢聚一堂,对话互动,气氛热烈。与会诗人就本届国际诗歌节“诗意天下,和而不同”这一主题,各抒己见,发表了富有个性的精彩见解。


法国诗人让-皮埃尔·西梅翁发言

作为论坛的第一位发言嘉宾,让-皮埃尔·西梅翁认为:

人,本质上说就是他的多样。人,作为一个个体是来自各种各样的差异,无论是他欲望的不同,他的温柔、他的强烈,是种种的差异。尤其有这两个互相冲突,甚至对立的要求构成,这是世界上最美的部分,爱、激情、美,和另外一个方面,暴力、残忍、冷漠,这两个看上去对立的要素构成了人。

所以当一个人超越差异,超越矛盾,走向一个诗意的存在,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类发展的过程,一个人走向诗意的过程。所以成为一个人,超越这些差异,成为一个新的诗意的存在,就是要诗意成就另外一个我。所以一个人的工作,也是所有的诗人的工作,超越过去了以后,就成为一个新的和谐,这个和谐是一个诗意的存在,这样的一个任务实际上是诗人的任务,也是所有人的任务。

中国诗人臧棣认为论坛主题非常贴合当下的处境:

我觉得可能面对世界越来越复杂,一种很艰难的处境,“诗意”这个话题可能离我们很远,离每个人的生活很远。在我们身边可能有很多很细小的事物,很细微的美,不起眼的美,你换了一种眼光去看待它,或打量它的话,这样一个眼光的变化,也意味着你跟世界的关联有着亲密的、诗意的、不受外部世界干扰的途径。我觉得这个途径就是个人的诗意的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可能是在这个世界中体验世界究竟是一个什么样子,对你个人有什么样的启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看待世界的眼光。

美国诗人杰克·马里纳耶表示,他非常高兴能来到上海参加国际诗歌节,能与各位诗人面对面交流:

我们是诗人,我们受到教育,我们有非常善良的心,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力量来改变世界。诗人与政治家们不同,最主要的责任用非常好的人性态度去探索整个世界……我们诗人就可以用我们的语言、用我们的一片爱心为人性来做出贡献,所以我们可以让世界变得更好。

高谈阔论是可以的,但没有办法解决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尽力发挥自己的潜力,去让整个世界变得更好,就是我们今天的主题“和而不同”。


美国诗人杰克·马里纳耶在徐家汇书院(11月30日拍摄)

谈到国际化,杰克·马里纳耶认为:“如果我不来这里的话,如果没有从世界各地过来,我们就不可能今天能够近距离的接触中国的文化。我们就不可能拥有世界所给我们的艺术。”

来自德国的诗人卡斯滕·斯坦梅茨同时还在中德文化协会担任工作,他感谢能受邀来到美丽的作家协会,感谢所有诗人能够聚集到一起:“我写诗,但同时我也是在教授文化和哲学方面的老师,我经常跟我的学生提到和谐、多样性,我认为进行一个团队就需要这样的多样性,不同的特点、不同的个性才能形成一个共同的团体。所以我要说,多样性、不同性才能够让我们感觉到更加的安全。”

自古巴的诗人鲁道夫·哈斯勒认为:“我们的诗歌、和谐、艺术,这三种要素是不同的,但它们又有非常共同的基础,相同的共同点。政治家们可能改变或者创造,和他们的举动是空洞无物的,但诗歌不一样,诗歌可以净化、洗涤人的心灵。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西班牙诗人曾这样写:我们的和谐和艺术是可以超越一切的,也是可以共性的,而且是可以共融的。”

今年恰逢中法建交六十周年,六十年的中法文学艺术交流史表明,两国文学以及诗歌的创造力是在相互学习、持续互动中激发和培育而成的。本届论坛以诗歌为桥梁,从文学创作角度积极呼应时代的召唤,开拓国际间文学交流的新途径,传播中国文化历来崇尚的“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展现了中国当代文学与时俱进、走向大众、走向世界的时代盛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