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品读》2024年第7期内容

暑假时带了女儿去婺源篁岭游玩,虽然没到晒秋的季节,但游人还是很多。在篁岭邮驿小屋里,一群孩子正围着工作人员盖章。那是一个套色图章,三枚章在同一个印模框里按顺序卡下去,带有篁岭晒秋场景、婺源地标建筑和邮筒的彩色图案便浮现出来,画面很漂亮。卡章的过程也跟画画似的,孩子们都跃跃欲试。看到女儿羡慕的眼神,我就在邮驿买了个集章本,让她也过了一把瘾。

没想到女儿就此迷上了集章——篁岭古村有很多民俗盖章点,每个地方她都要拉着我去看看。“咚咚咚……”挑着担子行走在村落间的货郎摇动手中的拨浪鼓——担子里不仅有各种新奇的小玩意,还有麦芽糖块可以免费品尝;而浓缩了货郎形象的章就挂在担子旁,女儿满足了好奇心后自然要盖上一枚。江西的传统特色小吃米糖,是在滚烫的麦芽糖浆里加入炒好的米花和各式坚果,翻拌均匀后转移到模具中压实、切片,酥脆香甜;于是,女儿在炒米片的小店里又收获了一枚章。打糍粑、爆米花、婺源灯彩、印米糕……一路走来,女儿把十多种当地民俗图案的章都集齐了。回家的路上,她不时拿出集章本翻阅,把看过的民俗又重温了一遍。集章浓缩了她这次的旅行场景,给她留下了一份沉甸甸的文化记忆。


女儿以前并不喜欢去博物馆看展,因为年纪小,那些文物介绍对她来说相对枯燥。但听说可以集章后,她便兴致勃勃地跟我去六朝博物馆看了“只此中国色·青”特展。那次展出,涵盖玉器、瓷器、书画、服饰等类别共计一百八十余件文物和众多现代艺术作品,展现了色彩美学和古人的审美情趣。其中不少珍贵文物来自国内的12家博物馆,平时难得一次看齐。虽然女儿不懂中国青色文化的深刻内涵,但彩色印章上的图案逼真地还原了文物神采,如青瓷鸡首壶、碧玉龙形佩、菜玉狮纽盖双耳鼎、青花缠枝莲纹撇口瓶等,逛完展相当于把文物“带回了家”。那些印章是限定版,只在展出期间提供,不仅有收藏价值,她长大后还可以细细地了解背后的文化。

现在,很多文博场所和景点推出的印章图案都很精美,知识点也很丰富,可以开阔孩子的视野,堪称“研学教材”。比如江宁织造博物馆的印章富有诗情画意,不仅有博物馆专属LOGO印章,还有林黛玉、薛宝钗、贾探春、妙玉的红楼梦判词章。若将江苏园博园13个地级市的城市展园印章盖下来,就是一本园林大全了。南京古生物博物馆里有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鱼龙、刃齿虎、暴龙、矛尾鱼8种古生物图案的印章,手起章落,能够随身携带科普图了。

镇江博物馆在举办“凤鸣高冈——吕凤子艺术·教育·人生”专题展时,设计了一套从国画里截取出来的图案,人们可以参照原画将人像、柳树、石头等元素自由组合,盖章就像在创作。那次,女儿拿起章准备“啪啪”卡上时,被工作人员制止了,说“这样盖章可不艺术”!然后讲解了一些书画章的组合技巧,并指导我女儿用印章拼成了一幅画。我想,哪怕是不懂国画的人,也会从那个过程中得到一些启蒙的。


集章和Citywalk结合,是最近兴起的一种新玩法。我和女儿报名参加了南京滨江漫步的体验活动,从江心洲的鱼嘴公园到青年文化公园全程6公里,串联起网红灯塔、南京眼、双子楼等经典地标景观,绿道相伴、美景连连。一路上,女儿拿着集章本走得特别欢快,每到一个打卡通关点,都兴致勃勃地盖上一枚特别定制款印章。

跟着集章的脚步去看世界,收集不同的文化,看到的景色、听到的故事、走过的路途、尝过的味道,都被小小的印戳符号化地标记。家有“集章迷”,不失为一件乐事。

原标 题《家有“集章迷”》

作者:陈全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