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经典诗词,讲历史故事,北窗(玲子)欢迎您的光临。

前言

六花纷委地,随物赋圆方”,雪花在空中纷纷扬扬地飞舞,而后又悄无声息地委落于尘,或圆或方,随物赋形。

冬天是雪的世界,“高卷帘栊看佳瑞,皓色远迷庭砌”,晨起,高卷帘栊看庭院瑞雪飘飞,苍茫迷离,庭阶皆漫。

孟浩然踏雪寻梅,刘长卿风雪夜归,张岱西湖看雪,王子猷雪夜访戴,有了雪的加持,严冬也显得那么诗意浪漫。

不独夸三白,深宜熟五粱”,瑞雪兆丰年,腊至三度下雪,又何止增添了冬景,它还预示着五谷丰登的好兆头。

今年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民以食为天,今冬三场好雪,足以换来明年丰收在望,冬天有雪才安暖。

倩谁细橪成汤饼,换却人间烟火”,那是一个飘雪的冬日,杨万里坐在窗前看雪,心系苍生,作《观雪二首》。



坐看深来尺许强,偏於薄暮发寒光。
半空舞倦居然嬾,一点风来特地忙。
落尽琼花天不惜,封它梅蕊玉无香。
倩谁细橪成汤饼,换却人间烟火肠。——宋 杨万里《观雪二首 其一》

简译

坐下来观看漫天飞雪,彼时地上的积雪已经有一尺来深了,傍晚时分,那无边的积雪更是散发出凛冽的寒光。

雪势渐渐小了,半空中翩翩起舞的雪花好像疲倦了,想休息一下,直到一阵北风突然吹来,才重新翩然起舞。

雪花如琼花一般,美不胜收,可它们都要落尽了,天公也不知道怜惜,雪花冰封了梅蕊,令它无法散发清香。

能够请谁来,将这厚厚的满地积雪细细地揉搓,然后做成饱腹的汤和饼,换来填饱人们满是人间烟火的肠胃。



赏析

绍熙二年(1192年),因为张浚配飨祀庙之事,杨万里被小心眼的宋孝宗外放江东转运副使,暂时代管淮西和江东军马钱粮。

彼时朝廷想要在江南地区使用铁钱会子,主要目的就是要收回百姓手里的铜钱,如此有损百姓利益的事情,杨万里誓不执行。

因为拒不奉诏,杨万里得罪了朝中宰臣,从而被改任赣州知州,刚正耿直的杨万里拒绝赴任,自求致仕,而后被提举万寿宫。

同年八月,66岁的杨万里谢病自免,回到了家乡吉水,自此退居南溪之上,不再过问政事,经营田园,躬耕陇亩,诗书著述。

更入新年足新雨,去年未当好时丰”,杨万里从不以士大夫自居,他关心民生疾苦,心系百姓冷暖,关注农时,期待丰年。

定知秧畴满,想见田父乐”,《观雪二首 其一》,就是杨万里晚年时期的作品,独坐诚斋书房,看窗外漫天飞雪,思绪万千。



坐看深来尺许强,偏薄暮发寒光”,首联写这场雪已经持续了很久,庭院中的积雪亦有一尺多深,傍晚的时候还没有停歇。

半空舞倦居然嬾,一点风来特地忙”,颔联写雪花慵懒的姿态,雪势时紧时慢,时大时小,直待北风助力,才继续翩翩起舞。

他笔下的雪是多变的,落在地上,堆积如绵,日暮时分,泛着屡屡寒光,飞在空中,不仅表现出顽皮的心性,还极尽慵懒姿态。

杨万里自创诚斋体,其诗清新活泼,语言浅显,明白如话,极富幽默情趣,在他的笔下,四时物候,山川草木,无一不可入诗。

如果说前两联是纯粹写雪景,那么后两联则是有所寄托,通过对雪花和梅花的怜惜,书写自己的人生际遇,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落尽琼花天不惜,封它梅蕊玉无香”,颈联写雪花虽如琼花般清冷绝俗,却得不到上天的怜惜,还要被迫将无辜的梅花冰封。

杨万里心怀家国天下,有治国理政的才能,但却才不得用,因其一生力主抗金,反对议和,多次上书献策,所以屡遭权宦排挤。

彼时,宋孝宗不仅看不到他的正心诚意,将他排挤在朝堂外,还让他去执行那些无益于百姓的事情,这如何不令其心灰意冷呢?

倩谁细橪成汤饼,换却人间烟火肠”,尾联渴望才尽其用,人间清朗,就像能这纷纷扬扬的雪花,都能得到正确的用途一般。

雪花向来是高洁的象征,杨万里希望它既可以荡涤尘埃,驱除庸俗,净化人间,也可以被做成汤饼以解烟火红尘里的辘辘饥肠。

(qìng)”是请人做事,"(yān)”同“”,磨碎之意,杨万里有平民思想,故他也能够设身处地牵挂百姓的冷暖。

入仕后,杨万里辗转地方为官,对于底层百姓的苦乐悲喜,他感同身受,《悯农》、《农家叹》等诗歌反映了农村生活的现状。



后记

同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范成大、杨万里、陆游这三人有意思,不仅有相似的人生际遇,还都得过皇帝的恩赐。

范成大使金有功,归来后宋孝宗赐给他“石湖”二字,而后他不仅有了石湖别业,还有了“石湖居士”的雅称。

因为力主抗金,陆游三次科考未能中第,宋孝宗即位后,赏识他深厚的学养和恳切的言辞,特意赐其进士出身。

杨万里东宫侍读,为勉励其正心诚意,太子赵惇亲自为他题写“诚斋”二字,他就成了世人口中的“诚斋先生”。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三人都是爱国诗人,有相同的政治理想,和相似的人生际遇,晚年后也都退居家乡生活。

有别于陆游的壮心不已不同,杨万里和范成大一样醉心田园,可虽然不再过问政事,他的家国情怀却分毫未减。

看到漫天飞雪,他依旧会想到农事生产,想到烟火人间,这就是杨万里的济世思想吧,朴实平淡,暖人心田。

满庭更遣迟销著,剩借书窗几夜明”,千年前这场大雪,虽然让书斋前的诗人百感交集,但也足以温暖人心。

参考资料

《诚斋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