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人海战术就不得不提到苏联,在二战时期,苏联近乎是用双倍的兵力抵御德国的进攻,在付出惨痛代价后,才抵挡住德军的进攻,在消耗掉德国的精锐部队后,才开始筹划大反攻,并取得最终胜利。但是在如今,很多人无视苏联当时的实际情况,不断嘲讽苏联只会使用人海战术;但是他们不知道,其实他们一直尊崇的德国,其实也曾使用过人海战术。


这件事发生于公元1870年,距离苏德战争时间也不远,也就70年左右;当时的德国还叫普鲁士王国,但是普鲁士王国人才济济,国王威廉一世雄才大略,继位后便立即着手军制改革,不仅扩大军队规模,而且还加强军事训练,用先进武器装备军队,任命年富力强的军官;不过其中最值得称道的就是任命自己当初的副官老毛奇为总参谋长。

不过他的改革并不是很顺利,因为贵族们的强力抵制,差点导致威廉一世的军制改革失败;但幸好他的陆军大臣罗恩向他推荐了俾斯麦,当时俾斯麦时任驻巴黎大使;威廉一世和俾斯麦相谈了两个小时,第二天,威廉一世便任命俾斯麦为宰相;俾斯麦的绰号是“铁血宰相”,从这个绰号就可以看得出俾斯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俾斯麦上台后,极力推行“铁血政策”,主张由普鲁士凭借武力统一德国,任何阻挡普鲁士统一的人或势力,他都会毫不犹豫地使用武力去解决;俾斯麦恐怖的铁血手段,让当时反对威廉一世的贵族们胆寒,也因此,威廉一世的军制改革政策顺利实施下去了;经过改革的普鲁士王国,军事实力暴增,军事实力强大,在德意志联邦的话语权就大。


但是想真正统一德意志联邦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在威廉一世统一德意志联邦的道路上,有三头“拦路虎”,分别是丹麦、奥地利以及法国。其中最容易对付的自然是丹麦,所以在1864年时,双方爆发了普丹战争,丹麦很快战败;但奥地利却出来横插一脚,抢了普鲁士王国一半的战利品,这让威廉一世极为不舒服。

这奥地利不仅实力强劲,而且还是普鲁士王国统一德意志道路上最大的障碍。所以在1866年时,威廉一世便对奥地利发动了战争;奥地利也没想到普鲁士会这么强,结果败得很直接,丢失了大量土地后退出了德意志联邦,而后和匈牙利合并,没错,就是后来的奥匈帝国的前身。但最难对付的还是法国,当时法国的统治者是拿破仑的侄子和继承人,历史上称为拿破仑三世。

这拿破仑三世才能虽然不如拿破仑,但也是一位难得的雄主,在位期间积极对外扩张,有支配欧洲大陆之势;如果德意志完成统一,必然会对法国形成巨大威胁,这是拿破仑三世不能容忍的,所以拿破仑三世不断以强势手段干预德意志。骄傲的拿破仑三世认为新兴的弱小的普鲁士王国不敢拒绝自己的要求,没想到威廉一世和俾斯麦早就想对法国下手了。


甚至可以说,双方的战争,还是俾斯麦主动挑起的;双方的战争爆发于1870年,史称普法战争。法军当时实行常备兵制度,部队久经战阵,各级指挥员经验丰富,打遍了欧、亚、非和美洲,总兵力约57万人左右;但根据老毛奇所推测,法国能用于战争的兵力仅33~34万人,其实这也算是规模非常庞大的军队了,但当时德国的兵力更夸张。

在经过普丹战争和普奥战争后,普鲁士王国其实已经掌控了绝大部分德意志联邦的成员国,加上当时普鲁士实行的是普遍征兵制,所以当时普鲁士王国的军队总兵力达到100万以上,其中作战军队69万余人,几乎是法国兵力的2倍以上。战斗力不够,那就数量来凑,老毛奇将军队数量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而且虽然法国的军队战斗力强,但德国的大炮更先进,当时德军炮兵装备有克虏伯兵工厂制造的钢管线膛炮,其有效射程为3.5公里,这应该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强大的大炮了。加上老毛奇那恐怖到极致的预判,让法国军队打得十分憋屈,战斗力强的优势基本没发挥出来,就被普鲁士王国的人海战术给夹攻了。


最终,拿破仑三世带着不到十万人仓皇撤退;当时普鲁士军队可没有什么“穷寇莫追”的想法,他们想的是“趁你病,要你命”,此时正是扩大战果的最好机会,又岂能轻易放弃?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本来就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普鲁士军队一路追击,一度到达巴黎郊外,要不是巴黎人民奋起反击,使得巴黎一度拥兵百万,加上法国援军将至,可能威廉一世不会这么轻易答应法国的求和。

公元1871年,德法两国签订《法兰克福和约》,确认凡尔赛和约草案的基本条款,但条件更为苛刻,赔款从2亿法郎增加到50亿法郎,还要割让阿尔萨斯-洛林的大部分地区。所以在读到语文课本中《最后一课》这篇文章时,千万不要对法国报以同情,因为这场战争本来就是法国主动挑起的,战争失败后承担后果是很正常的事,如果当时战败的是普鲁士王国,可能普鲁士王国的结局会更悲惨。

然后再回过头来说说苏德战争,当时德国军队不仅装备精良,而且还是久经战场的老兵,加之还是早有预谋的突袭苏联;而苏联刚经历一场大动荡,军队战斗力急剧下滑,装备方面也是远不如德军,如果不采用人海战术,难道还和德国以相同兵力对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