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一司机开启“自动驾驶”模式

结果小车径直冲进高速施工区

所幸无人员伤亡;

坐着网约车

司机开启智能辅助驾驶模式后

竟然睡着了

让乘客吓出一身冷汗……

近期,全国多地高速公路上不断发生类似事故,均是驾驶员认知出现偏差,以为开启“自动驾驶”后就不用自己驾驶了,结果就悲剧了。

对此,交警提醒广大驾驶员,要对目前智能汽车的辅助驾驶概念有清晰认识,“自动驾驶”功能请慎用,驾车还是要以人控为主,生命安全应放在第一位。

案例

开启“托管”模式

小车冲进施工区

11月24日上午9时22分许,许某驾驶一辆灰色新能源小汽车,沿着沈海高速从福州往泉州方向行驶,行驶至2226公里(过惠安出口4公里)处,因未确保安全驾驶,碰撞施工现场防护设施,事故造成车辆损坏和路产损失。


经询问得知,事发时,驾驶员许某将车辆设置为“自动驾驶”模式,处于“托管”状态的许某此时正专注于操作台设置音乐,未注意到前方同车道内的施工区域,同时,“自动驾驶”车辆无法识别施工标志和防护区域,车辆未做出任何制动措施,而是以正常的车速直接冲进了施工区域,并把预警的标志牌及施工警示“假人”撞倒,所幸此次事故未造成人员受伤。据介绍,轿车刚买来一个星期,驾驶员当时准备从莆田回晋江。


泉州高速交警提醒,高速公路车多、路宽,且通行车辆种类繁杂,驾驶人驾驶状态多样,路面情况多变。目前,“自动驾驶”仅可作为辅助驾驶功能,驾车时并不能完全依靠“自动驾驶”。驾驶员在开启“自动驾驶”功能后,应继续观察路面通行情况,保持高度注意力,以便在发生紧急情况时,能够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事故发生。

调查

智能技术不够成熟

只能辅助司机驾驶

近年来,智能汽车走进千家万户,其中“自动驾驶”成为不少新能源车标配。殊不知,某些商家口中的“自动驾驶”实际上多是“自动辅助驾驶”或者“辅助驾驶”。使用时,它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驾驶强度,但绝不能代替驾驶员,尤其是突发情况处置时。误将“辅助驾驶”当成“自动驾驶”,稍有不慎就会付出“血的代价”。

回忆起两个月前乘坐一辆新能源网约车时驾驶员开启车辆智能辅助驾驶模式后睡着的遭遇,北京市民张静(化名)仍是一脸担忧。

今年9月底,她乘坐一辆网约车回老家。在行驶途中,驾驶员开启了智能辅助驾驶模式。不一会儿,她发现驾驶员竟然睡着了,但车辆仍以每小时四五十千米的速度行驶。道路上车来车往,这让她吓出一身冷汗,一直战战兢兢,直至前车减速,车载雷达发出警报,驾驶员才被惊醒。

遭遇新能源网约车驾驶员开启智能辅助驾驶模式并睡着的,并非张静一个人。今年8月底的一天傍晚,上海市民胡女士乘坐一辆网约车前往江苏省南京市,途中发现驾驶员仰头睡着了。当时天色已黑且下着小雨,她不敢大声吵醒驾驶员,只能轻轻将其摇醒,请他不要再睡觉了。但驾驶员却称,开启智能辅助驾驶模式后,这样开车没问题。

在社交平台和短视频平台上,有不少驾驶员开启智能辅助驾驶模式的视频。对此现象,受访专家认为,新能源汽车的驾驶员可以开启智能辅助驾驶模式,但不能放弃作为驾驶人的法定责任。

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孙向齐认为,具备智能辅助驾驶模式(即自动驾驶)的新能源汽车,并不意味着这项功能可以随意使用,我国对自动驾驶汽车运输管理遵循的是安全第一、有序推进的原则。在自动驾驶技术还不够成熟时,自动驾驶功能的使用受到限制。

北京中银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索维华认为,在智能辅助驾驶技术尚不成熟的阶段,即使开启智能辅助驾驶模式,仍要求驾驶人员坚守岗位,随时做好接管汽车的准备,并不是可以离开驾驶位置甚至睡觉。

短评

车企司机都要

守住安全底线

尽管智能辅助驾驶具备一定自动驾驶的功能,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替代传统车辆需要由人完成的操作,但绝不等同于无人驾驶。目前,无人驾驶车辆仅被允许在一定路段试验,而且,真正意义上的无人驾驶车辆也没有面向消费者市场销售。

驾驶员可以开启智能辅助驾驶模式,但不可以放弃作为驾驶人的法定责任。在目前法律、技术条件之下,“大撒把”乃至“睡眠驾驶”都是违法的,技术监测必须跟上。

一言以蔽之,既然智能辅助不是无人驾驶,那么在宣传上就要做明确提示,不能含含糊糊,让消费者有误解;在技术手段上,车企要坚决杜绝司机有钻空子的机会,包括防止用方向盘套骗过系统,强制提醒、强制停止“睡眠驾驶”。

人们期待的无人驾驶还没有到来,所以当下的产业政策要多一分审慎,车企要多一分安全底线意识,驾驶员也必须握紧自己的方向盘。

— 往期回顾 —

消息来源丨海峡都市报闽南新闻部分综合法治日报、澎湃新闻、宁波交警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永春网】一审:林巧梅

【永春网】二审:姚婉芳

【永春网】三审:章仕灿

点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