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一盏灯光,点亮千家万户,也照亮人民美好生活。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者对灯具的需求不再只是照明,个性化设计、护眼光线、智能化控制……各种消费需求层出不穷,这也对灯具设计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今年是全国工业设计职业技能大赛第二次举办灯具设计师赛项的比赛,消费市场的这些新需求,也融入到比赛当中。

理念创新:提倡智慧交互,增材制造技术满足个性化需求

本次灯具设计师赛项的比拼,选手需要完成产品数据管理、产品正向设计建模、产品逆向设计建模、产品快速成型以及产品可视化与展示、产品装配与输出和产品装配装饰与验证六大模块任务。


灯具设计师赛项裁判长郭南初

裁判长郭南初对记者表示:“我们想通过这一系列过程打造一场点亮设计思想的竞赛,所以本次赛项主要进行了两方面创新:一是引入中国元素,引导它跟艺术设计有机融合;二是鼓励选手拥抱新质生产力,最终打造出智慧、交互的灯具产品。”


图为某选手基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理念设计的宫殿灯具 (唐瑞 摄)

谈到交互,裁判牟铭说:“灯光的互动性通过交互装置体现。比如使用者走到某处时,灯光变亮,等使用者走过,灯又变暗。此时,使用者就会感到是自己在控制灯光,也会因此与原本生硬、冰冷的设备产生情感的交流与互动,这就是交互。”

牟铭来自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现任职于电信工程学院,曾在上一届灯具设计师赛项中夺得一等奖,获“全国技能能手”称号。“本次比赛我很想看看选手能不能很好地实现交互性”他说。

牟铭还认为大赛对整个行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之一在于促进工业设计师水平提升:“工业设计其实是我国的相对弱项,我们正在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跨越。在迈向‘好不好’的过程中更需要工业设计融合个性化来满足不同消费人群的需求,这也是行业未来趋势和我们培养人才的目标,赛程设置则是通过融合增材制造体现这一点。”

“增材制造技术(俗称3D打印)跟传统减材制造的区别在于传统减材制造主要用于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它是一种批量化、低成本的生产方式,但忽略了个性化需求。比如精密加工中的车床、机床流水生产线。而增材制造技术可以满足个性化需求,更适合当下时代的灯具行业发展。”牟铭说。

具体到考核要求和考核内容,设备支持方中优智能的欧阳兆升也留意到本次大赛的创新点。“这一届比赛更注重传统文化元素。和上一届鸟类模型的主题相比,二者虽然各有特色,但这次的传统建筑主题在结构、性能、打印工艺等方面的难度有所增加,主要是在考虑宫廷建筑这个中国元素的同时,还需要考虑灯具的电子元器件与建筑特色有机融合。”

设备优化:智能化设备应用能力增强,人才技能显著提升

既然比赛难度有所提升,对参赛选手有了更高要求,那么现有的设备能够支撑考核吗?欧阳兆升从材料、硬件、软件三方面为记者详细解答了这一问题。


图为设备支持方中优智能的受访者欧阳兆升(唐瑞 摄)

“这两年行业发展比较快,相应地,设备也随之更新。首先是材料,我们改进了工艺,将白色材料换成了透明材料。大赛本身有装饰项目,如果在白色材料上涂其他颜色进行装饰,透光性相对差;改成透明材料则提升了透光性,让选手有了更多发挥空间、能更好地体现出工艺和技能。”

牟铭也表示:“这次用了柔性光敏树脂材料,柔性材料更能满足个性化需求,选手可以利用它做一些多变的形状,发挥空间更大。”


图为本次大赛使用的光敏树脂材料(唐瑞 摄)

其次是硬件。“大赛涉及三种主要硬件:一是数位屏,选手用它进行前端创意手绘;二是3D打印机,能够使创意设计快速成型;三是扫描仪,主要做扫描和逆向。而新材料对打印机的性能要求、参数不同,对此我们专门做了调试。打印机升级后,打印速度和精度都会提升,对选手的材料衔接和作品整体呈现都有正向促进作用。”欧阳兆升说。

扫描仪也有所优化。欧阳兆升介绍:“此次大赛所用的扫描仪是工业级的,主要用于检测实物产品和理论3D模型的偏差,精度可达0.01-0.02mm,完全满足精密产品的检测精度要求。与传统的卡尺或者三坐标相比,它的优势在于全息,能把产品几十万、上百万个点的数据和外观特征都提取出来。”

最后是软件。大赛使用了PDM,它又叫产品数据管理系统。“刚才所说的三个硬件分别实现创意表达数字化、逆向设计、增材制造。但在实际生产中这一过程需要在企业端或者说制造端对协同的流程、数据、结果进行整体监控。此次比赛要求选手熟练掌握产品数据管理流程。且往年的PDM是基于安装的客户端实现,现在则基于云端。云端的好处在于通过网页访问服务器就可以使用,不用安装任何程序。接入更加方便快捷、速度更快。”欧阳兆升解释。

牟铭认为:今年的设备升级后,比去年更加专业也更加智能化。当然,这也对选手提出了更高要求。

据欧阳兆升观察,从培训时间、比赛难度、呈现结果来说,“这一届的选手整体表现与比上一届相比有所是提升。上一届的灯具打印出来有一定的失败率,存在打印不成功的情况。但看了今天的比赛,选手基本都能正常打印,呈现的效果也比上一届好很多。”


图为观众正在欣赏选手作品(唐瑞 摄)

欧阳兆升对于大赛推动人才技能提升的作用表示了肯定:“整体而言,通过大赛接触3D打印等设备,掌握和应用技术的人越来越多了。”

导向鲜明:注重跨界融合,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参与两次比赛,牟铭在经历选手到裁判的身份转换后,对大赛产生了新的认识:“从作为选手时充满压力的环境中跳出来,再清醒地去看待这个比赛,我发现了以前自身的不足之处,也对未来如何利用大赛平台、做好‘传帮带’、培育更多‘匠星’有所思考。”

牟铭去年的获奖作品是以鸟巢水立方为灵感打造的全镂空泰勒多边形灯具,属于参数化设计,是通过计算机编程实现。从自身成长和获奖经历出发,他认为,当好一名灯具设计师,需要了解行业的整个生产系统,要懂得的技能包括但不限于编程、设计、绘图… …“从参赛角度来说,只会一个学科或一个技能,也绝对是拿不到一等奖的。”


图为受访者牟铭(唐瑞 摄)

“当下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不再是只做单一的工种,而是需要控制复杂的机器,符合新时代工业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要求,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也是大赛的导向和意义所在。具体而言就是大赛要求选手技能的跨界融合。要高质量完成设计,至少需要掌握计算机信息管理、工业美术、机械加工、电子电路信息控制这四个专业。它们包含了灯具从概念设计到加工出售的全生产链,大赛对这一过程的所需技能进行了综合考核。”

裁判长郭南初也表示:本次大赛对于这些参赛选手未来走技能成才路线的帮助正在于“能够让选手熟悉工业设计的全部流程,再加上引入的这两个特色鲜明的创新元素,有利于让选手把握未来灯具设计的趋势,引领灯具设计的发展方向。”

文|实习记者 唐瑞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