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津南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全面推进农业‘接二连三’发展,带动乡村全面振兴”新闻发布会。邀请到津南区副区长罗振胜先生、区农业农村委主任刘伟先生、北闸口镇镇长张明熠先生、区供销合作社理事会主任赵军先生,为大家介绍津南区积极构建都市型农业发展格局、全力推动农村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举措和进展,并回答记者朋友所关心的问题。
主持人:津南区委宣传部副部长 韩世莲
媒体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津南区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邀请到津南区副区长罗振胜先生、区农业农村委主任刘伟先生、北闸口镇镇长张明熠先生、区供销合作社理事会主任赵军先生,为大家介绍津南区积极构建都市型农业发展格局、全力推动农村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举措和进展,并回答记者朋友所关心的问题。首先,请罗振胜先生进行“全面推进农业‘接二连三’发展,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发布。
罗振胜:
各位来宾,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好!非常荣幸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借此机会,对一直以来关心关注、支持帮助津南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和广大媒体朋友们表示衷心地感谢!
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题是“全面推进农业‘接二连三’发展,带动乡村全面振兴”。近年来,津南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立足发展实际和具体情况,多措并举,以农业“接二连三”发展为抓手,积极构建津南特色的都市型农业发展格局,全力推动农村农业现代化进程。下面,我从三个方面为大家进行具体介绍。
首先为大家介绍一下津南区都市型农业发展情况。我们持续健全完善农业产业链条,深入续写“土特产”培优文章,全面推进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
津南区是大都市的近郊区,有水林田湖草资源齐备的自然条件,有融合程度高的城镇化基础,有小站稻、设施农业、种业三条产业链的优质产业基础,有葛沽萝卜、宏程芹菜、南义葡萄等知名农产品品牌,还有京津都市圈巨大的优质市场,形成了我区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的良好条件和独特优势。
(一)全面拓展小站稻产业链。“一粒米”托起了一个产业,津南区作为小站稻的发源地,我们围绕“种、种、管、收、运、储、加、销、消”九要素,强链补链延链,持续做大做强小站稻产业,培育小站稻品牌。一是持续扩大小站稻种植规模。近年来,我区维持小站稻种植面积稳定在5万亩以上,今年小站稻种植面积达到5.82万亩,创历史新高。二是基本实现小站稻生产机械化。广泛调动育秧大户积极性,今年以来本地小站稻基质育秧已达到120万盘,基本实现机插、机播、机收等现代化种植全覆盖,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高达4万亩。三是加大小站稻新品种培育。目前,我区小站稻种植品种主要为津原89、津原U99、金稻919、金稻939等。今年以来,我区充分发挥天津市国际水稻研究院示范作用,在小站稻核心种植区试验种植小站稻优质新品种16个,全区试种面积近万亩。同时,我区自育自繁的“津育1875”已进入植物新品种测试阶段,“津育1992”也经过了两年的区域试验,目前也进入了植物新品种测试阶段。总的来说,擦亮小站稻“金字招牌”,津南胸有成竹!
(二)积极打造种业产业链。“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津南区着力打造“种业芯城”新高地,切实用好驻区高校、科研机构、创新平台的人才智力资源,调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积极性,持续强化种业核心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示范推广。一是做优做强本土种业。我区现拥有天津金谷鑫农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天津市宏程芹菜研究所等10家种业公司,培育了农蕾系列辣椒、宏程系列芹菜、神农春系列黄瓜等一批优质蔬菜种业品种,具有一定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二是积极谋划“种业芯城核心区”建设。完成种业芯城项目初步策划方案,并与多家央企进行对接。借助武汉、青岛种业展会,对接20余家种业企业,吸引其落户。可以说,做强“粮食芯”,壮大“蔬菜芯”,种业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津南区一直在路上。
(三)积极打造设施农业产业链。我区现有19个规模化设施农业园区,总占地面积7990亩。我们注重在延链补链中推动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提高果蔬的均衡供应能力,为农业产业多元化、科学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一是大力发展棚室果蔬种植业。依托已建的5000亩设施农业园区,积极引种质优价高的果蔬新品种,开展实用技术研究,目前,自主研发并引进瓜菜类品种15个,收集全国各类品种600余个,为后续品种升级换代奠定基础。二是积极探索棚室水产养殖业。利用建成的298个水产大棚,发展南美白对虾等水产养殖业,延长养殖期,错季销售,吸纳周边村民就业。三是积极盘活低效闲置设施农业。积极推动天津新发地生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种植君子兰、西洋参、南姜等花卉、作物,发展订单式农业,增收创效。推动天津三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入驻津南国家农业园区,为智慧农业、设施农业提供技术支撑与服务保障。可以说,设施农业的不断发展,不仅丰富了群众的“菜篮子”,也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
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我区农业“接二联三”融合发展的情况。我们深度挖掘农村禀赋资源,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推进农业增效、农地增值、农民增收。
(一)推进国家级小站稻产业集群项目建设。作为小站稻发源地,组织串联3家链主企业、60余家链上企业,合力打造国家级小站稻产业集群。在相继建成小站稻种源研发基地、稻种繁育基地、种植新技术示范基地的基础上,又投资建设了12个小站稻产业集群项目,通过打造小站稻育秧基地、全自动包装设备提升、低温仓储改造、稻米加工车间改造等项目,进一步补链强链延链建链,全面振兴小站稻产业。
(二)着力打造乡村旅游重点片区。紧紧围绕全市“一年见成效、两年聚产业、三年树品牌、不断出精品”的工作目标,致力于打造集科普示范、产业发展、田园休闲、旅游度假、农业生产等功能于一体的“兵米文化乡村旅游重点片区”,大力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激活“寻源稻乡·兵米小站”旅游品牌。相继举办了游古镇·乐研学、游古镇·观武术、小站农特产品(非遗美食)展、周公祠庙会等系列旅游活动,推介兵米文化,促进大众消费。
(三)做实农文旅产业融合项目。津南区文化底蕴深厚、文旅资源丰富、文娱设施齐备,小站镇成为天津市首批市级全域旅游示范镇,前进村、西小站村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今年以来,我区与北京房山区、河北保定市联合签订乡居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成立乡居民宿产业联盟,引领民宿产业发展。同时,我们围绕乡村旅游重点片区建设,串珠成链、抱团发展,打造了多个特色鲜明的农文旅产业融合场景。例如,依托绿色生态屏障,绿动BOX活力街区打造了绿动星链·营地民宿,让游客流连忘返。葛沽佳沃世界推出玉米保卫战、捉虫特工队等丰收节主题系列活动,为现代农业亲子游增添了更多互动亮点和看点。双桥河镇“沽水·孙庄”特色民宿已投入运营。北闸口镇盘活利用低效用地,建设一方水土游乐场项目,打造“津津乐稻”乡村旅游项目。小站镇统筹11个未整合村,分类打造赏灯、采摘、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等功能多样的乡村旅游景点。
最后,再为大家介绍一下津南区在持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全面推动乡村振兴上将要采取的工作举措。我们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精准务实培育乡村产业的做法,因地制宜推动乡村产业锻长板、补短板,努力在增强乡村产业市场竞争力和综合效益上取得新进展。
一方面是以培育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促进农业产业链提质增效。津南位于“双城”之间,地处城市近郊,曾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具备发展都市型农业的良好基础条件。我们将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做强农业品种品质品牌,促进农业“接二连三”。有效发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龙头带动作用,积极培育我区“津农精品”农产品品牌,做优做强小站稻全产业链,全力推进国家级小站稻产业集群项目建设。积极推动天津市国际水稻研究院(天津市小站稻研究院)项目建设,引进推广小站稻优质新品种,加强示范引领,补链强链延链。建立健全设施农业产业链,推广种植南义葡萄、葛沽萝卜、宏程芹菜等“土特产”。深度打造“御香苑”“蔬香园”“蔬香苑”三个“津农津品”展示区,引领设施农业向品牌化、特色化、规模化发展。聚力建设种业产业链,加快种业芯城核心区建设,持续做好“津育1875”示范推广,推进“津育1992”原种扩繁,增强“神农”“宏程”“津健”等我区特有种业品牌叠加共振作用。
另一方面是以推动农文旅融合为重要抓手,统筹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立足我区“三张好牌”带来的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树立全区抱团发展理念,坚持挖潜赋能,在“土”里挖掘资源、“特”上做强优势、“产”上集群延链,积极探索“质量效益高、市场前景好、联动效应强”的农文旅、商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加快形成具有津南特色的乡村产业发展体系。以孙庄子村、西小站村、月桥村、义和庄村、会馆村、迎新村为发展重点探索区片开发建设模式,加快打造“兵米文化乡村旅游重点片区”。有效利用绿屏六个湾区森林资源、保留用房和可利用开发土地,适度规划建设休闲驿站、游客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探索林下经济,培育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融合产业,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通道。
总之,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以乡村振兴工作新成效推动津南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跨越。津南区的乡村振兴工作,离不开各级领导和专家的帮助,也离不开媒体朋友的大力支持,在此,向一直以来关注、传播津南好声音的媒体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真诚邀请媒体朋友们继续关注、帮助、支持津南区乡村振兴工作,也诚挚地邀请各位媒体朋友们莅临津南指导工作。谢谢大家。
韩世莲:
谢谢罗振胜先生。下面,请记者朋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代表的新闻机构。
农民日报:
津南区有哪些行政村在乡村振兴上走在了全区乃至全市前列,如何发挥这些村的带头引导作用,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刘伟:
非常感谢您对我们津南区乡村振兴工作的关注与支持。近年来,我区对照天津市乡村振兴“三美四乡”建设标准,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发展总体要求,不断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在进一步打造生态宜居环境、提升乡风文明程度、提高综合治理能力的基础上,重点在促进乡村产业发展上下功夫,做文章,部分村乡村振兴成效明显。例如八里台镇西小站村积极打造红色研学品牌,挂牌津南区中小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与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建思政实践育人基地,组织编排红色文艺作品、开发研学课程,吸引客源,今年累计接待游客1万余人次,带动村集体增收20万余元。北闸口镇前进村升级村内监控系统,修建前进乡村大舞台、游客服务中心、公共停车场等,进一步完善村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积极发展民宿产业,目前已增至6家,经营状况良好,促进农民增收。北闸口镇月桥村实施月桥文化仓建设,规划的“6厅4坊2中心”发展布局已落位。运营1年来,累计接待宾客16万人次,实现收入近1800万元,预计今年宾客接待量和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3%和11%,带动村民就业增收。小站镇迎新村以迎新嘉年华为切入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2024年2月2日升级后的迎新嘉年华对外开园,截止到正月十六共接待游客15.5万人次,实现收入1200余万元。新增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活动,上半年接待学生4.7万人次,实现收入300余万元。小站镇操场河村发挥小站稻核心种植产区优势,深入发展特色小站稻种植产业,依托天津丰谷佳禾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拓展销售渠道,收益比往年同期增加30%。同时,积极探索发展农家院、特色民宿,已建成4家民宿和农家院,开辟村民增收致富新路径,促进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下一步我们立足“三张好牌”带来的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树立全区抱团发展理念,充分发挥这些发展好的村的带头作用,持续提升全区乡村产业水平、乡村建设水平和乡村治理水平,探索规划保留村发展道路,着力在“宜”“和”“美”三个字上做足文章,抓好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的提升,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例如我们争取中央资金600万元,实施双桥河镇孙庄子村、小站镇迎新村、北闸口镇义和庄村村庄基础设施提升项目。我们要结合津南实际,分类有序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引导不同类型的村庄因地制宜,依规建设。要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强化农业生产经营、农村社会治理等涉农信息协同共享。要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深入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塑造乡村文明新风尚。
总之,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继续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津南的优势资源,推动全区乡村全面发展、全面振兴。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近年来,北闸口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突出、亮点频出,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请问北闸口镇乡村振兴工作是怎样谋划布局的?又是如何推动实施、取得成效的?
张明熠:
首先,非常感谢您对北闸口镇乡村振兴工作的关注和支持。近年来,北闸口镇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区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用足用好津南科教、生态、会展“三张好牌”,按照“三量”“三新”“三个融合”的工作要求,立足我镇工作实际,深挖特色资源,明确了围绕“积极引进社会资本,盘活闲置存量资源,推动农文商旅融合发展”1条主线、全力打造“乡村文化休闲”和“都市精品农业”2大产业片区的思路举措,通过培育项目、打响品牌、村企共建、联动发展,不断把乡村“沉睡”的资源唤醒、“蛰伏”的潜能激活,开创了我镇乡村振兴新局面。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形成了具有北闸口镇特色的工作做法。一是坚持引进社会资本与盘活闲置资源共同发力。我们通过考察学习、解放思想,广泛动员有实力、有情怀、有爱心的本土企业家投身乡村振兴,将本土企业家重乡情、懂经营、会管理的优势,与农村闲置低效资源所蕴含的发展潜能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互惠共赢。通过不懈努力,成功动员刘长利、刘延军、张凤远、张国新等多位本土企业家投资乡村振兴,解决了“投资主体从哪里来?拿什么来发展?”的问题。截止到目前,全镇社会资本投资乡村振兴累计达到1.2亿元,盘活农村闲置低效资源580亩,建筑面积近3.5万平方米,并与村集体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形成利益协同机制,有力促进了集体增收、农民致富。二是做优做强农文商旅特色项目。我们紧紧围绕农文商旅融合发展主攻方向,与本土企业家一道成立工作专班,实行“一项目一策”明确发展定位,从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到宣传策划等各个环节,提供“全过程、全天候、全方位”服务,以心换心建立信任,坚定了本土企业家投资的信心和决心,先后打造了以月桥文化仓、归营林居、一方水土、津津乐稻为代表的特色产业项目,并引进肯德基、麦当劳、瑞幸咖啡、七天酒店、伴城烟火等品牌连锁项目,不断完善功能配套,形成精品旅游线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火爆出圈”,实现了我镇乡村旅游“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突破性发展,已初步成为全季、全域、全龄、全时的近郊都市休闲旅游目的地。今年10月份,全镇农文商旅综合收入450万元,交出亮眼成绩单。三是不断擦亮小站稻金字招牌。我们积极发挥地处小站稻核心产区优势,依托全镇1.2万亩小站稻,以正营村为试点,深化与市水稻研究所、中化农业合作,大力发展生态、数字、高效农业,积极推广稻蟹混养、稻田认养等新模式,建成小站稻恒温库、包装车间项目,加快小站稻品牌化、品质化发展,优质小站稻卖到了每斤19块9,该村成为全市唯一的全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典型。我们推动小站稻“接二连三”发展,开发出胚芽米、米糕、米浆咖啡等延伸产品,全力做好“土特产”文章。我们连续举办第4届“稻香节”,通过文化搭台,不断提升我镇小站稻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围绕“1条主线、2大片区”的思路举措,引进更多的社会资本,进一步做好项目谋划、打响特色品牌、形成竞争优势,持续推动农文商旅融合发展,为加快乡村全面振兴增光添彩。
津云:
津南区供销合作社在带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及主要做法,下一步将如何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带动农业‘接二连三’发展?
赵军:
供销合作社是为农服务的综合性合作经济组织,是党和国家联系农民的桥梁和纽带,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织形式,供销社一头连着农民一头连着市场,在农业生产发展农民增收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近年来,津南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持续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坚持政治引领,聚焦主责主业,理顺体制机制,聚力使命担当,围绕“供”“销”“服”改革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从构建供销体系“大家庭”,做好农业服务“田保姆”,优化商品流通“老本行”等方面,持续提升为农服务能力,实现集约化、规模化、集团化发展,为乡村振兴强势赋能。
(一)构建供销体系“大家庭”。今年3月津南供销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不仅实现了社有企业集约化、规模化、集团化发展,更理顺了体制机制,实现了社企分开和政事分开。通过系统内各层级社有企业上下贯通、横向联合,资源的集中整合利用,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二)做好农业服务“田保姆”。津南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一方面聚焦主责主业,保证农资稳价供应。目前现有农资网点4个,每年为春耕供应化肥250吨,测土测水43774.6亩,飞防10642.8亩,全力保障春耕备耕工作。同时,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现代化,积极打造小站稻、本地菜、梨园、津南白对虾等供销农产品基地,大力发展以土地全程托管为主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推动小农生产向现代农业转变,不仅保障农产品粮食安全还带动农民致富实现乡村振兴。 另一方面,通过线下的13家供销万家菜市场、16家社区店和线上供销万家平台、抖音直播,拓宽本地菜销售渠道,保障市民的菜篮子米袋子的同时也保障了农民收入。不仅如此,为拓宽群众购买形式,今年还启动了“流动供销社”进社区,“供销特色”便民餐车等活动,既实现了助农增收,又为居民送去了实惠。
(三)优化商品流通“老本行”。近年来,津南区供销合作社依托现有菜市场、社区店和金仓供应链公司,积极打造“一网一链”市场供应综合体。在津南区北闸口镇建设供应链基地,该项目占地面积45亩,分三期建设完成。目前一期工程已完成,二期工程于今年7月正式开工。建成后,预计每年收购销售农产品3000万斤以上,将供销在“菜篮子”“果盘子”“米袋子”“肉案子”的作用发挥得更充分。
接下来,津南区供销合作社将继续围绕为农服务宗旨,主动与区级各部门对接开展合作,在现有为农服务的方式上,积极拓展其他领域的社会化服务。盘活闲置资产的同时,带动农业“接二连三”发展,打开为农服务新格局。
韩世莲:
由于时间关系,提问环节就到这里。感谢4位发布人,谢谢媒体朋友们。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来源:融媒津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