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文物局组织开展了基本建设考古和文物保护优秀案例征集推介活动,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推荐78项申报案例。经过多轮梳理、专家评议推选,遴选了21项优秀案例进行重点推介。

现代快报记者注意到,这次重点推介的21个优秀案例中,南京“坚持‘先考古、后用地’实现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双赢”上榜,纳入国家文物局编著出版的《全国基本建设考古和文物保护优秀案例》。


立法先行,南京率先执行“先考古后出让”

南京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给这座古城留下了璀璨的历史文化遗产,由于历史原因这些历史遗产又大多被埋藏于地下。

如何保护地下遗存不被破坏?立法先行。1999年,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出台《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管理规定》,明确“先考古后建设”:在南京市划定的15个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范围内,以及占地面积在5万平方米以上的建设项目,建设前应当进行考古调查勘探。

2016年10月10日,南京市政府正式出台《南京市地下文物考古工作办法》,明确提出“先考古后出让”:15处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内或占地5万平方米以上的用地项目,出让前应当完成地下文物考古勘探。

2019年3月1日起施行的《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条例》规定:建设项目用地,以出让方式供应的,应当在土地出让前依法向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考古调查、勘探;以划拨方式供应土地或者利用自有土地进行建设的,建设单位应当在办理立项用地规划许可手续后,依法向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考古调查、勘探。

2019年7月30日制定下发《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在土地收储入库前开展文物勘探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将考古前置明确提前到土地收储入库前。南京对于此项工作进行了二十多年的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实现了考古前置法定化、操作文件配套化、考古收费规范化,为全市推进“考古先行”全覆盖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5年,共完成考古调查勘探项目1160个

近年来,南京市认真落实《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统筹处理地下文物保护与古都型城市建设发展的关系,探索出了“立法先行、部门联动、建强队伍、分类保护”的基建考古“南京模式”,形成了“思想统一是前提、法规建设是基础、机制创新是保障、统筹协调是关键”的“南京实践”,实现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


2017年以来,南京市年度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量位列全国第三。近五年,南京市共完成考古调查勘探项目1160个,合计面积1.169亿平方米;完成发掘面积约15.55万平方米;出土各类文物标本约22475件。依法应开展的考古项目,出让前完成考古率100%,真正实现了“立项即落地、拿地就动工”的目标。三国重臣张昭墓、东吴大将丁奉墓、把南京建城史向前推了600年的长干古城……都是考古前置执行中发现的。


在考古项目验收上,南京市从2020年以后实施基本建设考古项目验收工作专家评议制度,验收专家组原则上由不少于3名省级文物保护专家库(含国家文物局和其他省级文物保护专家库)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专家验收制度保证了基本建设考古项目的质量,为科学认知文化遗产价值,及时保护文化遗产,扩大考古前置工作的影响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重大遗存,获保护展示

南京市结合老城保护、城市更新的规划设计,根据文物本身价值,充分探索“规划避让、规划融合、迁移保护”三种模式分类实施考古新发现的保护展示,结合居民小区、学校、地铁交通等建设尽可能原址保护、融合保护,实现了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的有机结合、协调发展。


保护展示重要文化遗存约40余处,其中最重要的是明故宫皇城遗址(西南片区)、黄泥塘大报恩寺遗址、西街遗址、官窑山明代窑场遗址、西营村南唐窑业遗存与南朝寺院建筑基址、五佰村丁奉家族墓葬遗址、南宋建康府贡院建筑基址、南部新城张昭家族墓等,极大地延伸了南京的历史轴线,丰富了南京的历史内涵,让城市文脉得以延续、让城市文化基因得以留住。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胡玉梅/文 是钟寅/视频

(南京市考古研究院供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