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北麓终南山南五台冬日云海

图源:视觉中国

十几亿年前,构成中国大陆最主要的华北板块和华南板块,从南半球出发,在拼贴的过程中不断向北漂移。最终,它们在北纬30°附近放缓了北上的脚步。秦岭造山带东西延伸一千余公里,大致位于北纬30°~34.5°之间的中国大陆中部,东接大别山,西连祁连山、昆仑山,共同构成了中国大陆的中央山系。

广义上的秦岭,是指横亘于中国中部的东西走向的巨大山脉,西起甘肃省以迭山与昆仑山脉分界,向东经天水南部的麦积山进入陕西,是一条分割中国南北的地质、地理、生态、气候乃至人文的分界线。

「READING」

南山之寿是什么寿

现在的人们常用“寿比南山”作为祝寿词,而这个说法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小雅·天保》的诗句“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这里的南山,通常指终南山,也就是秦岭山脉。

最早关于秦岭山脉的记载,出现在《尚书·禹贡》和《山海经》等古籍中,其早期称呼就是“南山”“中南”“终南”等。甚至到了秦、西汉时期,秦岭的多数名称依然是“南山”。而秦岭之名,则最早典出东汉班固的《两都赋》中的“于是睎秦岭睋北阜”。中华文化中,有许多关于南山的意象,也大多指秦岭。


▲秦岭峰顶云海风光

图源:视觉中国

古人理解的“南山之寿”,是对山中岩石坚固恒久、不崩不朽的敬畏,是文学化的表述,寓意寿命像秦岭那样长久。

其实,从地球科学角度来看,这里还有一个意外的巧合。在秦岭造山带的西段,两当县桑园村南侧的河谷中,出露有一套大约5亿年前的火山沉积岩。地质学者们在这些岩层中发现了几颗古老的碎屑锆石,地质年代学测试的结果是距今约41—39亿年,形成于地球诞生之初的几亿年内——所谓“南山之寿”,名副其实。

这些古老矿物的年龄,反映了秦岭漫长而复杂的地质演化历史,但它们并不能代表秦岭的形成时代。秦岭造山带的形成,伴随着数亿年前的大洋消亡和大陆碰撞造山。现如今,我们仍然能够在秦岭深处的乱石丛中找到些许蛛丝马迹。

由海到山,一场时空大折叠

在陕西省丹凤县城东南30多公里的312国道南侧,是曾经被誉为“秦之四塞”之一的武关遗址。这里是秦岭古道之一的“商於古道”,曾是唐长安城的东南大道,连接关中平原与江汉平原。武关遗址的不远处,是商丹洋遗址。沿着商於古道两侧的沟壑之中,零星地散布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灰黑色岩石碎块,它们形成于5亿年前,是古大洋消亡后留下的残片。


▲秦岭南麓木王山蜿蜒的公路

图源:视觉中国

现如今秦岭山脉的南北两侧,分属两个不同的地质构造单元:华北板块和华南板块。距今8—5亿年间,华北与华南板块之间曾存在一个古大洋,是原特提斯洋的一部分,也称商丹洋。大约5亿年前,商丹洋盆开始向华北陆块之下俯冲,大洋逐渐闭合,转变为半深海、浅海。如今丹水以南的商山地区(流岭),还保留有大量记录海水由深变浅的沉积岩。

距今约3.6亿年前,商丹洋基本闭合,北秦岭逐渐形成。商丹洋岩石圈的残片,至今仍然保留在商丹到丹凤一带沟壑之中,向西可以断续追溯到武山、太白等地区。在商丹洋闭合的同时,南侧沿略阳、勉县、安康一带形成了新的裂谷,一条新的大洋——古特提斯洋(勉略洋)逐渐打开,随后发展为成熟的洋盆。直到大约2.2亿年前,勉略洋盆关闭,秦岭古洋彻底消失。曾经碧波万里、绵延数亿年的古秦岭洋,如今只有少许岩石碎片,残存在秦岭山脉的荒丘野草之中。

至此,经历大约3亿年的持续演化,华南和华北板块完全碰撞造山,秦岭造山带形成。


▲陕西蓝田秦岭王顺山

图源:视觉中国

此次造山作用可能是秦岭造山带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造山活动,中国大陆的主体基本成型,此后海水从中国东部逐渐退出,中国主体开始进入陆地演化阶段。

许多唐朝诗人在商於古道留下怀古诗篇,可惜他们无从得知,眼前的商山曾经历了何等沧海桑田之变。这是一场时空大折叠,数亿年的地质历史,与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在一条狭窄的古道中相遇。

秦岭造山带的消亡

与秦岭的诞生

东汉文学家和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东方朔列传》中如此形容秦岭:“夫南山,天下之阻也。”

我们如今看到的秦岭山脉,是南北屏障、天下大阻,但与上述的秦岭造山带是不同的概念。造山带是地质学名词,通常伴随着大洋的闭合与地块的拼合;山脉是地理学名词,是指大陆内部沿一定方向延伸的山岭,以高耸狭长的地貌为特征。

秦岭造山带形成于两亿年前,但在随后的亿万年里,饱经风霜雨雪的磨砺和地球深部的动力学作用,逐渐伸展垮塌,剥蚀殆尽,甚至还形成了众多的沼泽和湖泊。当时整个地球气候环境比较湿热,盆地内茂密的森林经埋藏后,形成了秦岭主要的煤炭资源,如今陕西勉县、甘肃陇南等地的煤矿大多来源于此。

就这样持续了1.4亿年,直到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秦岭总体表现为丘陵地貌,河谷纵横,许多大型的山间盆地成为了爬行动物的乐园。例如,如今世界著名的西峡恐龙蛋化石产地,见证了恐龙等大型爬行动物最后的辉煌。


▲秦巴山脉示意图

制图:李传志

那么,现今的秦岭山脉是如何成为“天下大阻”的呢?

从卫星图上俯瞰,在秦岭北麓的群山和关中平原之间,有一条非常清晰的界限——秦岭北缘断裂。

公元1556年1月的一个午夜,秦岭北麓的华州地区(在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境内及周边地区,因州境内有华山而得名,辖境屡有变化),突发8.0级强烈地震。此时正值严冬,地震造成的房屋垮塌,以及严寒、饥饿和瘟疫等震后次生灾害造成了约83万人伤亡。秦岭北缘断裂,便是这次大地震的发震断裂。

数千万年来,正是这样无数次大大小小地震活动的积累,使得北秦岭的山地愈渐抬高,渭河谷地越陷越深。在六千多万年的时间里,渭河谷地积累了超过七千米厚的沉积物,逐渐发展成为沃野千里的关中平原。而北秦岭隆起的岩石屏障,在雨雪风霜的雕琢之下,形成一众山峰和山脊,包括太白山、终南山和华山等诸多名山。

6500万年前,远渡重洋的印度次大陆与欧亚大陆拼合,造成大陆的增厚与隆升,逐渐形成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其碰撞的余威波及到了秦岭,原本夷平殆尽的秦岭造山带得以重振雄风,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雄伟峻峭的秦岭山脉。

1

1

“中国三峡杂志”微信公众号

欢迎订阅:邮发代号38-383

立足三峡,关注人家园

报道河流地理与水文化

责编:王旭辉 王芳丽

美编:马靓蝶 周伊萌

校对:段海英

审核:任 红

来源:《中国三峡》杂志 2024年第9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