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由江苏省委网信办与央广网携手主办,扬州市委网信办、住建局、市文联及央广网江苏频道共同承办的“人民城市·温情中国”网络主题活动走进扬州。此次活动深入探访了扬州的北护城河文旅集聚区、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皮市街以及广陵路改造项目,生动展现了扬州这座古城在保护与更新中的勃勃生机。
科学规划 保护古城
让城市更具温度
在扬州,一场关于古城保护与更新的“战役”已经持续了数十年。自2004年成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利用、改造与复兴工作领导小组以来,扬州便踏上了这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征程。2009年,古城办作为专职管理机构应运而生,进一步强化了古城保护的力度与效率。近年来,扬州更是成立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有机更新领导小组,致力于将古城保护与城市更新紧密结合,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扬州特色的道路。
18.25平方公里的扬州古城,保留了脉络清晰的古城遗址和风貌完好的历史街区。其中,5.09平方公里的明清古城,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历史城区之一。东关街、南河下、仁丰里、湾子街四大历史文化街区交相辉映,汇聚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要素,保留了浓厚的人文烟火气息,成为了扬州古城不可或缺的瑰宝。
扬州古城的保护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科学规划和精心部署,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确保了古城保护工作的有序进行。这些政策不仅涵盖了古建筑的修缮维护、历史街区的风貌恢复,还涉及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力求在保护中寻求发展,在发展中实现更好的保护。
精心建设 民生为本
让城市更加宜居
城市更新让“人在古城”也能尽享便捷。扬州始终坚持民生为本、审慎更新的原则,将改善民生贯穿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的全过程,通过实施一系列民生工程,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近年来,扬州按照“小规模、渐进式”的方式,因地制宜地探索出“政府、企业、居民”多元参与模式。这种模式不仅促进了历史文化街区的持续保护与全面复兴,还激发了居民参与古城保护的热情。如今,走进扬州古城,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繁华的古代市井。东关街上,品茗、看戏、尝美食的游客络绎不绝;皮市街上,独特的文艺范儿吸引着年轻人前来探店、打卡、逛市集;仁丰里更是成为了非遗文化的聚集地,人们在这里穿汉服、赏美景、做文创,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非遗之旅”。
古城的改造并非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赋予古城新的生命与活力。扬州通过引入现代化元素和创新理念,让古城在保护中焕发出新的光彩。同时,扬州还注重挖掘和传承古城的文化内涵,让居民和游客在感受古城魅力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扬州的历史文化。
高效治理 传承文化
让城市更有活力
通过持续的更新与保护,扬州正为这座城市的人们和文化,带去新的生机。然而,扬州古城的治理并非易事,它需要在保护历史遗迹和传承文化的同时,实现城市的现代化发展。
以广陵古城为例,这里曾是扬州盐商会馆和盐商旧居最为集中的区域。如今,广陵古城在现代化城市形象的映衬下渐显“老态”。但扬州人并未选择放弃,而是以“小尺度、渐进式、微更新”的理念,全力打造古城保护更新的“广陵样本”。苏北电影院的改造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这家承载着“老扬州”美好回忆的电影院,在经过半年的精心改造后,以焕然一新的面貌重新亮相。改造过程中,注重保持原有建筑的风格和特色,力求还原20世纪60年代“老苏北电影院”的风貌。如今,它已成为市民休闲、游客打卡的热门地点之一。
除了硬件设施的改造升级,扬州还注重挖掘和传承古城的文化内涵。通过“古建筑+小剧场”“古建筑+淮扬菜”“古建筑+博物馆”“古建筑+民宿”等文旅新业态的创新融合,越来越多闲置老宅与历史建筑被活化利用,散发出独特的文化魅力。在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苏唱街1号地块的改造就凸显了其戏曲元素,建成了一个集特色观演、展览、商业空间为一体的城市“剧场”,为古城的文化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城,欣欣向荣;
人,安居乐业。
扬州这座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宛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在古城保护与现代化发展的交响曲中,以其独特的“扬州路径”,奏出了令人心潮澎湃的动人乐章。
来源丨扬州广电“扬帆”手机频道
编辑丨罗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