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济宁医学院网络育人工作室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打造“医心e意”网络育人品牌,培育了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网络育人工作骨干,为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进行网络创作

突出网络育人的医学特色

学校网络育人工作室全体成员突出医学特色,弘扬仁爱情怀,积极进行热点阐释。一是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势、新要求,把新媒体融入思政课教学,鼓励师生积极创作网文作品,并纳入思政课的课程考核,使思政课更加突出“医学味”;二是以医学人文教育为主线,针对医学生普遍关注的新闻热点,网络育人团队发表一系列时评文章,突出网络育人的针对性和精准化。据统计,近年来已先后在校属60余个新媒体平台上系统推送师生原创性网络作品300余篇。其中,《医路繁花》《学医的动力》《你,为什么学医》等作品取得较好的网络育人效果。三是以大学生网络文化赛事为契机,鼓励师生创作各类网络微视频、短剧等。其中,学校网络育人团队指导的学生作品《身着白衣,心有锦缎》获第九届万方数据“中国梦·抗疫心·创未来”微视频大赛最佳视觉效果奖;《人民至上:药物制剂设计安全性的根本旨归》等多个作品荣获“我与党的二十大”课程思政短视频比赛省级二等奖和三等奖。

培养网络队伍

厚植网络育人的人才基础

开展网络育人,人才是关键。为强化“医心e意”品牌建设的人才基础,网络育人工作室积极整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学生干部队伍中的骨干力量,着力培养一批知网、懂网、用网的人才队伍。一是立足学校融媒体中心培养学生骨干运营各类校属新媒体平台,组织开展网络育人的主题讲座、学习研讨、知识竞赛等活动。二是开展网络技术培训,为网络育人提供技术支持。组织学生系统学习视频剪辑、网文编辑等网络技术,积极创作各类网文和音视频作品。三是以入选山东省首届“网络教育名师”为契机,积极培育学校网络教育名师,深入系统开展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目前,学校已形成以省级网络教育名师为带头人、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参与的网络育人骨干队伍。

建设网络阵地

夯实网络育人的基本载体

网络育人工作室立足校属融媒体中心、网络育人工作室、青年工作研究中心等各类网络育人阵地建设,一方面着力夯实“医心e意”网络育人品牌的基本载体,另一方面着力提高网络育人成效。一是新媒体平台育人机制日益成熟。据统计,全校各部门、二级学院运营的60个新媒体平台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化网络育人阵地。其中,由思政课教师运营“形策论”“马道功成”等微信公众号积极推送学生创作的青春感悟、学习心得、时事评论等网文,取得良好的网络育人成效。二是网络育人工作室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工作室成立两年多来,团队成员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先后获批了多项省厅级人文社科项目和教育教学奖励。三是以网络育人团队为核心成立青年工作研究中心,把网络育人研究确定为重点研究方向之一。通过组织召开各种形式的理论研讨会,对打造“医心e意”品牌的方法、路径取得了广泛共识和一系列研究成果。2023年以来,还先后入选日照市社科研究基地、日照市创新理论宣讲基地。

深化网络探索

推进网络育人的实践创新

学校网络育人工作室通过着力打造“医心e意”网络育人品牌,实现了网上网下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有效推进了网络育人的实践创新,并推动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一是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实效性研究》《日照市大中小学生网络文明素养一体化培育机制研究》等先后获批省市级人文社科项目。与此同时,还在《济宁医学院报》上专版推介相关理论成果,并开辟“思政学堂”专栏,实现了理论成果的定期宣传、推介与孵化。二是加强实践探索。以“培育网络素养,引领网络文明”为主题,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开展网络素养教育活动,让青年大学生不断深化对“什么是网络素养,为什么要提升网络素养,如何提升网络素养”的认知。三是推进大中小学网络素养教育一体化建设。围绕“管理机制、教学教研、队伍建设”三个一体化目标,积极开展面向中小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在此基础上,陈海华老师撰写的专著《华华老师的网络素养课》已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该著作结合30种网络乱象和40多个网络故事,总结、归纳了丰富网络认知、提升用网能力和培育网络观念等完善网络素养的有效路径,为帮助青年大学生跨越成长路上的网络“陷阱”提供了参考教材。

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济宁医学院通过突出医学人文特色,打造“医心e意”网络育人品牌,进一步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陈海华 秦茂森 张雅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