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加纳,西非海岸一颗耀眼的明珠,拥有丰富的黄金、钻石、石油等矿产资源,却长期被列入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行列。因为缺水,不仅仅是口渴,更意味着疾病、贫困和绝望。

然而,在干涸的土地上,希望的种子正在悄然萌发,中非合作的涓涓细流,正汇聚成改变加纳命运的江河。

为何资源如此丰富的地方却喝不上水?水真的可以成为“救命药”?



信源:央广网2018-06-21《中国修建的1000口水井 成50万加纳人的“救命药”》



缺水困境

加纳的地下,沉睡着令人艳羡的宝藏:黄金、钻石、锰、铝矾土……这些闪耀的矿产,本应成为国家发展的引擎,却成了难以打破的“资源诅咒”。

因缺乏开发资源必备的技术与资金,这些宝藏难以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



加纳就像一个守着金山却饿肚子的乞丐,空有财富却无力开采,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潜在的繁荣沦为泡影。

历史的积淀、殖民的阴影、发展路径的偏差,让加纳长期处于技术、科技、教育的洼地,挣扎在温饱线上,更遑论发展高新产业。



贫穷落后,本已让加纳步履蹒跚,而缺水,更像是一道沉重的枷锁,紧紧扼住了这个国家的咽喉。

数据表明,加纳有五分之一的人口长期遭受饮水安全问题的困扰,不得不饮用被污染的水源,这无异于慢性自杀。



在加纳,水不仅仅是生命之源,更成了威胁生命的隐患。受污染的水源滋生着各种病菌,霍乱、痢疾、伤寒、血吸虫病等疾病肆虐,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尤其是儿童,更容易成为这些疾病的牺牲品。

在加纳,平均每小时就有一人因与饮水不洁相关的疾病而死亡,这一触目惊心的数字揭示了该国在水资源安全方面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在加纳东部的一个村落里,家庭妇女阿迪萨每日忙不迭地做着裁缝工作,此外,她还得徒步1.5公里前往溪流处取水,即使疲惫不堪,她也丝毫不敢懈怠,因为水是维系全家人生命的重要保障。

每天往返数次,肩扛手提,这条取水之路,承载着阿迪萨的辛劳,也映照出加纳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缺水困境。



另一个村庄,玛丽·卡通一家五口每天都要去很远的水塘取水。说是水塘,其实不过是雨水汇集形成的泥潭,水质浑浊不堪,散发着难闻的气味。

“水塘的水喝起来是咸的”,玛丽·卡通如是说,她或许还没有意识到,这咸味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健康风险。



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饮用这些泥水,用于做饭、洗菜,甚至直接饮用。洗澡、洗衣,对于他们来说,是难以想象的奢侈,只有在下雨的时候,才能稍稍放纵一下。

玛丽·卡通的故事是加纳无数家庭的写照,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向恶劣的生存环境屈服,在疾病的阴影下艰难维生。

援建行动



2015年11月,中国政府援建的加纳1000口水井项目正式拉开帷幕,该项目由江西中煤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负责承建。这项无偿援助项目,旨在解决加纳农村地区长期存在的饮水安全问题,为当地民众带来希望的曙光。

这不仅仅是一项工程,更是中国对非洲人民的承诺,是中非友谊的见证。



加纳的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资源虽然丰富,但分布不均,开采难度大。这给中国施工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在一些地区,施工队按照常规深度打井,却迟迟不见出水。他们只得一次又一次地对方案作出调整,持续加大深度。



有的井挖到40米,有的甚至挖到60米,仍然滴水未见。面对如此困境,施工队伍并未选择放弃,而是从国内调运更为先进的勘探设备,结合多种技术手段重新进行地形勘测,最终确定了适宜的打井位置。

北部地区的地质条件尤为复杂,施工队多次尝试均以失败告终。当地村民深知水的重要性,他们恳求施工队不要放弃,眼中充满了期盼。



为了不辜负村民的期望,施工队决定迎难而上,他们从国内调集了更先进的勘探设备,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了新的施工方案。

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在那些原本被认为无法出水的地方,成功打出了一眼眼清澈的井水。



李保红,作为一位地质勘探专家,自上世纪90年代起便在加纳开展打井工作,20多年来,他和他的团队在加纳打下了超过4600口水井,解决了800多万人的饮水问题。

1998年,李保红第一次踏上加纳的土地,就被当地缺水的现状深深触动。



在加纳北部,许多人每日需步行数十公里以取水,而地表水中普遍存在的寄生虫卵——几内亚虫,感染后可导致下肢浮肿,严重者甚至面临截肢的风险。

目睹了当地人因缺水和水污染造成的苦难,李保红毅然决定将打井作为自己的事业。



为了提升工作效率,李保红及其团队持续改进技术工艺,从最初每口井需要5天时间,逐步提高至1天即可完成,其高效表现令外国同行也赞叹不已。加纳打井,不仅是技术活,更是良心活。

李保红和他的团队,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为加纳人民送去了生命的甘泉。



黄献州亦是一位援外专家。他亲身体验了加纳的艰苦环境,施工地多位于偏远农村,交通不便且生活条件简陋。

施工队经常要在车里凑合着睡觉,甚至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只能吃些干粮充饥。由于长期在户外工作,他们还面临着疟疾、伤寒等疾病的威胁,这些疾病对他们来说如同家常便饭。



高烧、打摆子,成了他们工作中的“常客”,尽管条件艰苦,但他们从未退缩,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有一次,工程技术人员张杰在施工现场突然高烧不退,情况危急。当地村民得知情况后,立即用摩托车将他送至医院,经过及时救治,张杰方才转危为安。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中国施工队和加纳人民在共同的奋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成果与影响

中国援建的1000多口水井,以及李保红团队多年来打下的4600多口水井,如同沙漠中的绿洲,为800多万加纳人民带来了生命的甘泉。



这些水井,不仅解决了当地居民的饮水难题,更重要的是,它们守护着人们的健康。

干净的井水取代了受污染的地表水,有效降低了霍乱、痢疾、伤寒、血吸虫病等疾病的发病率,为无数人免去了病痛的折磨,也为加纳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000口水井项目让加纳50万民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玛丽·卡通一家再也不用长途跋涉去取脏水了,他们只需到村里的水井旁,轻轻一压,清澈的井水便源源不断地流出。

清洁的水源不仅可以用于饮用,还可用于洗菜、烹饪、沐浴和清洗衣物,这在过去是他们连想都不敢想的。



水井的建成,不仅提升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也改变了他们的卫生习惯。孩子们能够随时洗手洗脸,维护个人卫生,从而减少了疾病的传播。

村民们也可以用干净的水清洗衣物和餐具,营造更健康的生活环境,水井,为加纳人民带来了健康,带来了希望,也带来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那些曾经缺水的村庄,水井的建成往往会举行盛大的庆祝仪式,村民们载歌载舞,表达对中国施工队的感激之情。

他们将牲畜作为礼物送给施工队,这是他们表达谢意最真诚的方式。一口口看似普通的井,连接着中加两国人民的心,加深了彼此的友谊。



在加纳打井的过程中,中国施工队不仅付出了汗水和智慧,也收获了当地人民的友谊和尊重。

当李保红再次回到他曾经工作过的村庄时,村民们仍然记得他,热情地和他打招呼。

他们亲切地称他为“挖井人”,感激他为他们带来的改变。



在施工过程中,中国技术人员也曾多次得到当地村民的帮助。他们生病时,村民会第一时间将他们送往医院;他们遇到困难时,村民会尽力提供帮助。

这种跨越国界的友谊,在共同的奋斗中不断加深,成为中加两国人民之间宝贵的精神财富。

水井,其意义非凡。它不仅仅是一项关乎民生的工程,更是一座架设在中加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桥梁,在增进两国人民情谊方面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笔者认为

水井虽小,却承载着中非人民的深厚友谊和共同发展的梦想。中国援建加纳水井项目,以解决饮水安全问题为切入点,展现了中国对非洲发展的真诚支持和无私帮助。

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援助,更是中非合作共赢的典范。

中国与非洲将继续携手并进,在合作共赢的道路上共同谱写更加辉煌的未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