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讨论二战时期各国海军舰艇技术水平时,不少网友往往不客观,甚至带有偏见。例如因为二战日本侵略过中国、所以对日本海军舰艇评价很低;而二战德国没有侵略中国、还向中国出售武器装备,所以对德国海军舰艇评价很高。其实客观评价才有讨论的基础,否则到后面都是在吵架了,客观评价最好的一点就是拿数据佐证。今天从舰艇造价这个角度看看二战各国造舰水平如何。


俾斯麦”号战列舰

衡量一国造舰水平,造价是一个很好的衡量标准。在没有技术代差的情况下,舰船造价明显高出太多,往往说明该国造船业不成熟,对造船技术的掌握不够全面。二战时期海军强国也就这么几家,英国、美国、日本、法国、德国和意大利,至于其他国家可以跳过了。先列一下各国代表性的主力舰造价(单艘),如下:

英国:“皇家方舟”号航母满载排水量27300吨,造价300万英镑;“英王乔治五世”号战列舰满载排水量42900吨,造价739万英镑。

美国:“埃塞克斯”号航母满载排水量35000吨,造价7300万美元;“南达科他”号战列舰满载排水量45000吨,造价7700万美元;“依阿华”号战列舰满载排水量55700吨,造价1.1亿美元。


“大和”号战列舰

日本:“翔鹤”号航母满载排水量32000吨,造价8400万日元;“大和”号战列舰满载排水量73000吨,造价1.35亿日元。

德国:“齐柏林”号航母满载排水量31000吨,造价9270万马克;“沙恩霍尔斯特”号战列巡洋舰满载排水量37000吨,造价1.43亿马克;“俾斯麦”号战列舰满载排水量49400吨,造价1.97亿马克。

法国:“黎塞留”号战列舰满载排水量49900吨,造价12.27亿法郎。

意大利:“维内托”号战列舰满载排水量45800吨,造价5.8亿里拉。


“埃塞克斯”级航母

以上这些战舰基本上都是上世纪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初期建造的,除了“齐柏林”号航母未能完成建造。参考1940年汇率,1英镑=4美元=13.4日元=5马克=61法郎=80里拉,大家可以换算比较一下。这六国主力舰造价,德国最贵,特别是“俾斯麦”号造价简直惊人,这还是没怎么受战争影响的情况下,“俾斯麦”号1939年2月14日就下水了。当然美国战舰也比较贵,其他几国明显便宜多了。

英国战舰造价便宜其实很正常,因为英国长期维持庞大的海军体量,拥有成熟高效的军事造船工业。长期大规模的海军建设,使英国积累了大量富有经验的技术人员、造船设备、实验记录等,在造舰方面的工程效率和技术探索遥遥领先。虽然一战后英国实力大减,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二战时期英国造船底蕴犹在,缺的是资金。


“维内托”级战列舰

上世纪30~40年代美国造船成本(包含民用船只)比外国高出50%,美国战舰造价昂贵是因为造船工人工资太高了,造船工人的工资是造船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1942年的数据,美国造船工人的工资为120美元/月(相当于同时期民国9万法币),比其他国家高多了。战舰造价中人工成本的比例要占到25%、甚至更高,这是美国战舰成本高的主因,并且时至今日也如此。现在美国造船业不行,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造船工人工资太高了。其实美国制定的《琼斯法案》本意是保护本国造船业,但最终却伤害了美国造船业。当然,美国造船技术上也更先进,先进的技术装备使得舰船成本上去了。

日本战舰造价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工成本低,上世纪30~40年代日本各行业工人工资水平都比较低,造船工人的工资为100多日元/月,不过在当时的日本已经算是中上收入了。不过就算刨去人工成本低的因素,日本战舰造价还是很低,73000吨的“大和”号造价只有4000多万美元,即使隐瞒了真实造价,就算把成本翻个倍后,也远远不如德国和美国战列舰的造价。


“依阿华”号战列舰

再看看德国战舰造价高的原因。一战德国战败后,《凡尔赛和约》禁止德国拥有主力舰(老式的装甲舰除外),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德国没有在主力舰方面下订单。这意味着船厂人才的断档,设备的老化报废,以及技术资料的遗失,甚至意味着与世界最先进造舰潮流的脱节。当德国重新组建海军舰队时,很多东西都要从零开始,人才要重新招募训练,设备要重新生产购置,数据要重新通过实验获得,而且包含着大量的试错成本。

最后再看看法国和意大利,这两个国家也是有海军技术传承的,从19世纪后期到二战一直没停过造主力舰,因此有相当的技术积累(不比英国少,只是造船业规模上不如)。并且这两国造舰速度慢,属于慢工出细活的,因此主力舰造价低。

从舰船造价这个维度看,二战时期的德国在造船技术上明显不如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和意大利,充其量在个别细分领域有优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