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古代圣贤极为重视诚信这一美德,要求人们忠实践行。信者,人言也;诚者,言成也。其实,诚信在于心、在于行而不在于言,即便是没有说出来的承诺,也要主动遵守。有几位古人可谓是“信在于心”的榜样,值得今人思考与借鉴。

信的前提是诚,没有诚实何谈信用?晏殊作为“神童”,14岁时便与全国各地荐举的上千名考生一起参加殿试,在考试中,晏殊发现题目是自己之前做过的,这本来会使他占据先机,取得他人未有的优势。但他没有“押中”的喜悦,而是坦诚地向宋真宗表明,“臣尝私习此赋,请试他题。”晏殊的真诚受到了宋真宗的嘉许。后来,宋真宗又称赞他能够闭门苦读,遂授以教授太子读书之要职,晏殊却如实说自己并不是不想去宴游,只是因为家贫无钱,才不去参加。宋真宗更加欣赏他的诚实。

重信之人,讲求实事求是,不欺人是为了不欺己。东汉大臣第五伦质朴、敦厚,注重诚信,堪称“老实人”,史籍称他“在位以贞白称”。一次,有人问第五伦:“你素来奉公尽节,难道不曾有过一点私心吗?”第五伦坦荡剖析自己,先前有人要送他一匹千里马,他虽未接受,但每次举荐官员时,心里都会想起这匹千里马,只能克制自己不做徇私之事。还有他哥哥的儿子生病,他一夜看望好多次,回来后便能安然入睡,而自己的儿子生病,纵然未去看望,却整夜难眠。第五伦承认,这两件事都是私心在作祟啊!第五伦事无不可对人言,其心光明磊落,又能够克制自己的私欲,自然不会做出失信之事。

一个人以诚信作为坚定信奉的道义准则,不会因利益而有所动摇,也不会因困难而放弃。东汉的朱晖在太学就读期间,与同乡张堪相识,张堪此时已是朝廷重臣,虽然与朱晖初次见面,却宛若故人、相谈甚欢。张堪对朱晖十分欣赏,两人说到动情处,张堪握住朱晖手臂道,我若去世,愿将身家与妻儿托付于你。朱晖对这种生死之交心中感动,却不敢立即在口头上轻易答应。此后,两人再也没有见面。谁料想,张堪不幸病逝,其家人陷入困顿之中,此时朱晖闻讯赶来,向张堪的妻儿伸出援助之手,年复一年地给予资助、关心。朱晖的儿子颇觉奇怪,问父亲与张堪为何有如此深交?又是何时许下诺言?朱晖感慨道:“堪尝有知己之言,吾以信于心也。”对于朱晖而言,知己相托,应允在心。正因为其守信,才成就了一段“情同朱张”的佳话。

心中许下的承诺要信守,这是对自己的交代,并不需要他人监督,一念即成,必定践之。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要访问晋国,途经徐国时,徐国国君对季札佩带的宝剑喜爱不已,虽然未说什么,但神色却显示出想要的意思。季札因出访任务需要,并没有将宝剑献上,只是心底想着等完成使命后再将宝剑相赠。未承想,等出使回来时,徐君已经去世。季札将宝剑摘下要送给徐君之子,但因徐君并未开口要过,徐君之子也坚决不要。于是,季札就来到徐君墓前,将宝剑挂于树枝之上转身离去。随从对季札这种行为感到不解,季札坦然道:“吾心许之矣。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虽未有言语承诺,但当时已在心中答应徐君,岂能因生死变化而转移我的心呢?徐国百姓闻之歌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季札挂剑既是重信守信,也是遵循内心的自然流露。

诚信具有强大的力量,而这种力量的源头,在于内心的坚守。这种力量能让人不依赖于外在督促而自觉守信,自觉追求一个洁净向善的自己。

◎本文原载于《中国纪检监察报》(作者蒋鹏飞),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