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群众在万花园防沙治沙区种植沙漠玫瑰苗。(王玮 摄)

环着浩瀚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一场人与沙的较量,正以前者胜利的姿态缓缓落幕。

2024年11月28日,历经四十余载风雨兼程,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完成“合龙”。这不仅是生态治理的壮举,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

塔克拉玛干,这片被誉为“死亡之海”的广袤沙海,以其不可一世的威严,考验着人类的智慧与毅力。33.76万平方公里的广袤,3046公里的漫长边界,每一寸土地都诉说着与风沙斗争的艰难与坚韧。“锁边”工程,正是人类在这片古老沙海中书写的绿色传奇。

回望过去,从最初的尝试到如今的全面胜利,每一步都凝聚着几代人的心血与汗水。40多年间,无数治沙人顶着烈日,冒着风沙,将一棵棵红柳、梭梭植入沙海,用坚韧不拔的意志,在沙漠边缘编织出一条生命的绿色防线。这些沙生植物,如同勇敢的战士,守护着身后的绿洲,也见证着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能。



11月28日,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群众在万花园防沙治沙区种植沙漠玫瑰苗。(王玮 摄)

于田县奥依托格拉克乡依格孜都维村民布买热木汗·买吐送,至今还记得小时候,家里的桌子一天一擦,仍然会落满沙尘。

“那时候都是种小麦玉米,现在种玫瑰红柳,现在的天气已经好太多了。”如今已是锁边工程的志愿参与者的布买热木汗·买吐送说,家里的100亩红柳都种上了肉苁蓉,今年每亩将给她带来2000元的收入,“这是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于田县,按照“以水定绿”的原则,全民参与防沙治沙已成为全县各族群众的共识——政府负责水、电、道路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农户负责平整沙地,铺设滴灌带,种植红柳、梭梭、山枣、玫瑰花等植物,又在红柳、梭梭根部接种的肉苁蓉。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的同时,还实现了沙漠增绿、产业发展、集体增收、农民受益的良好局面。

事实上,整个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过程,智慧的火花不断碰撞,创新的模式层出不穷。

水源充沛的地区,生物治沙大放异彩,红柳与梭梭交织成绿色的网络,不仅有效固沙,更在根系间孕育出生命的奇迹。而红柳根旁,珍贵的肉苁蓉,更是大自然赋予的宝贵财富,为当地群众开辟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径。



11月28日上午,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群众在万花园防沙治沙区种植沙漠玫瑰苗。(王玮 摄)

在缺水且远离绿洲的区域,光伏治沙成为了新的亮点。一排排光伏板如银色的盔甲,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它们不仅为电网输送着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更在沙地上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屏障。光伏板下的每一寸土地,都被赋予了新的生命,耐旱的植物在这里扎根,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多赢。

而那些条件最为苛刻的地段,工程治沙以其独有的方式,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芦苇秆、草方格、高立式沙障,这些看似简单的工具,却如同精密的仪器,精准地控制着风沙的侵袭,为后续的生态恢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随着最后缺口的“合龙”,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迎来圆满收官。

“锁边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第一步,我们还要把防沙、治沙、用沙与和田当地的特色林果业、特色的中草药,以及特色的沙产业融合起来,来造福我们老百姓的绿色家园。”和田地区林草局党组书记邓晓波说。

这场与风沙的较量,不仅是一次生态治理的胜利,更是一次人类智慧与自然力量的和谐对话。

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的成功,不仅留下了宝贵的生态财富,更指明了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向。在这条“绿色链条”的守护下,有理由相信,未来将更加美丽,更加生机盎然。(文/王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