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江市因水得名,独具魅力的抚仙湖,湖光潋滟、妩媚多姿。澄江不仅有水,还有山,最具盛名的当数迄今5.41亿年的世界自然遗产——帽天山动物化石群。


澄江抚仙湖 云报全媒体记者 陈飞 摄

如何把资源转化为资产?近年来,澄江市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优越的区位优势和灿烂的历史文化,紧紧围绕抚仙湖和帽天山保护,以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升级为抓手,推动文化、旅游、体育一体化融合发展,努力将网红打卡地的“流量”变为游客诗意栖居的“留量”,把“颜值”变成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产值”。

文旅融合

做“活”特色资源

初冬时节,澄江市区惠风和畅,天朗气清,抚仙湖水天一色,澄碧透澈。沿岸种植的常绿树种生机盎然,随处可见的枫树叶泛着羞赧般的红晕,为这座水彩画般的城市带来冬日负暄的暖意。

在抚仙湖北岸的环湖康养步道上,游客们一边沐浴着冬日暖阳,一边欣赏着如画的湖光山色。“太美了,美得让人想哭。”来自四川成都的刘伶带着父母专程到澄江度假,“父母早年在澄江工作,对这里情有独钟。”刘伶说,她非常喜欢澄江,“今年暑假带着父母、孩子来避暑,冬天带父母来避寒。”

漫步抚仙湖沿岸,不时遇到迎面跑来的人们友善地挥手打招呼,一队队从身边疾驰而过的自行车骑行者专业而文明,在远山近水的交融中,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帽天山和抚仙湖山水相宜,成就了澄江的钟灵毓秀。从古老的渔文化、古滇国文化,到见证了生命起源的寒武纪古生物文化,再到承载红色记忆的红色文化……澄江市文化资源如繁星点点,璀璨夺目。澄江帽天山动物化石群作为亚洲唯一、中国首个化石类世界自然遗产,更以其独特的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为澄江市的文化名片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 化石馆博物馆供图

近年来,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参观人次屡创新高,参观满意度、体验感等指数亮眼,一系列丰富的文创产品、研学产品等受到游客青睐,带动了抚仙湖周边文旅消费市场,为澄江文旅发展注入了活力。

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办公室主任蒋娜告诉记者,截至今年10月,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人流量已达72万人次,营业收入670余万元。

“体育+IP”

做“热”赛事经济

抚仙湖上,点点白帆在碧波上荡漾,这是明星鱼洞景区推出的帆船运动体验项目,这里除了帆船运动外,还能体验到皮划艇和潜水项目。

据明星鱼洞景区负责人柳春宝介绍,目前,景区共有帆船和皮划艇20多艘,旅游旺季每天的接待量最高能达到7000人次。据了解,目前,澄江市共有体育运动运营主体37家,主要以帆船、潜水、滑翔伞、越野摩托等户外运动项目为主。

依托抚仙湖优质水体、绿道资源以及优美的自然风光,环抚仙湖体育旅游线路基本形成,澄江文旅体融合发展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业态产品供给不断丰富。山地运动、自行车越野、徒步、马拉松、帆船、潜水、滑翔伞等体旅融合业态链条逐步完善,形成以寒武纪宇宙奇幻探险乐园、球幕影院、一抹蓝等为代表的“民宿+旅游”以及山涧、日落星野为代表的小型“演艺+旅游”等新业态,并逐步发展壮大。其中,潜水、帆船等运动的体验与训练,已成为国内湖区规模最大、条件最优的基地集群之一。今年10月,蜂鸟通航直升机游览观光项目投入运营,豆芽骑行驿站建成开业,成为澄江文旅体融合发展的活力IP。

据澄江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得益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文旅资源以及良好的体育产业基础,近年来,澄江市不断探索体育与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成功举办了环抚仙湖高原国际超级马拉松、七彩云南格兰芬多自行车节、玉溪抚仙湖半程马拉松、中国公路自行车职业联赛、抚仙湖(高原)帆船赛、抚仙湖瑜伽文化节、环法自行车挑战赛等系列赛事,在满足多样化体育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今年以来,澄江市先后获评2024年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2024年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在“2024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评选中,抚仙湖旅游度假区获评“中国体育旅游精品目的地”。


抚仙湖美景 金云龙 摄

以文化为内核,以旅游为载体,澄江市依托特有文旅资源,不断推出系列文旅体融合发展的新场景、新业态、新品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澄江市接待游客633.29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71.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96%和18.45%。

记者手记

文旅体融合必须深挖“流量密码”

在推进县域经济发展进程中,每座城市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发展路径。澄江市选择了文旅体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在这里,文化与旅游、体育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不仅为地方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近年来,澄江市立足本地资源禀赋、产业优势,积极探索文旅体融合发展新模式,主动谋划、大胆创新,紧盯产业发展潮流,深挖“流量密码”,抓实业态链接,全力培育一批文旅体融合的线上线下活动载体和消费载体。

澄江市通过深入挖掘地方优势资源,结合现代旅游需求,打造出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产品,在提升城市国际知名度的同时,也为地方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点。该市文旅体融合的实践,为更多城市提供了借鉴的范例。

来源:云南经济日报

责编:杨莉昆

校对:罗婧源

监制:郭云旗

审核:赵梅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