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如何不能让张宗昌进入东北,我儿不是他的对手。”

这是张作霖三番五次地向张学良强调的一句话,还成了他死后的临终遗言。



要知道,张宗昌曾投靠过张作霖。按道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尤其是在东北军被日寇和国民党左右夹击之际,张作霖应该叮嘱儿子与张宗昌搞好关系,却要反其道而行。

为什么张作霖会这样打算呢?

野心太大,背叛多次

1921年,张宗昌投靠张作霖,希望觅个好职位,可张作霖却明白,他所谓的“投靠”并不忠心,而是借“东北军”的威名,谋自己的利益。

确实,张宗昌不仅这么想了,还这么做了!



1882年,他在山东出生,读过私塾但并不精进才学,为了混口饭吃四处打杂工,养成了“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泼皮本事。

1899年,张宗昌修铁路时巴结俄国人,成了一方工头。武昌起义后,他又结识了一众革命党人,在陈其美的帮助下,升任江苏陆军第三师师长,又在“讨袁护国战役”中投奔了直系冯国璋。



可见,张宗昌是一个“投机取巧者”,谁对自己有利,就对谁好,反之则远离。

因此,“护法战争”爆发后,张宗昌吃了败仗,又因为土匪出身遭到吴佩孚的反对,一气之下,投入了张作霖的奉系军阀。



不过,他有野心的,觉得与其被别人颐指气使,不如拉起自己的队伍。

张作霖虽然明白张宗昌绝非安分守己之人,但在当时军阀混战之际,多一个有作战经验的老手,多一分保障。而且,他自信自己有能力压制张宗昌。



之后,张作霖笑着答应张宗昌的投靠,转头却给了他一个“中将师长”的空头衔,只能带一个200人的营队。

张宗昌不慌不忙地接下委任。因为他知道,属于自己一飞升天的机会马上就要到了。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张作霖命令张宗昌前往吉林。张宗昌表面不情不愿,但到了地方后左右开口,又是打仗、又是晓之以理的收编,竟然拉起了一支近一万的队伍。

第二次直奉战争,张宗昌迅速南下占领华东,并拥有了七万多人的队伍,俨然一个独立军阀。



张作霖虽然惊讶,但却看不上张宗昌的手段。

在张宗昌坐镇山东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苛捐杂税,当地甚至传着一句民谣:张督办,坐济南,也要银子也要钱,鸡纳税来狗纳捐,谁要不服把眼剜。



他还开起了银行,发行所谓的“金库券”和“军用票”,实际上却是想尽办法地往自己兜里装钱,与日寇的强取豪夺没有两样。

也因此,张宗昌有了“混世魔王”、“五毒大将军”、“三不知将军”和“狗肉将军”等多个贬义外号。



张作霖将张宗昌的野心看在眼里,也清楚“物极必反”,一边给他争取了“山东督军”等高职位,另一边安排杨宇霆、姜登选分别担任江苏督军和安徽督军,互为制衡。

张作霖自信自己在,张宗昌不会轻易反,但没想到,北伐战争先一步爆发,而他在退往奉天的过程中遭遇炸弹,死在了火车上。



临终前,张作霖将心中对张宗昌的盘算,告诉了张学良“绝不能放他出关,祸害东北。”

彼时,张宗昌也元气大伤,见张作霖已死,投向了日本的怀抱。之后,张学良与韩复榘假意拜他为“大哥”,促使郑继成刺杀张宗昌,最后成功。



可张学良提防了张宗昌,却没能抵抗住蒋介石“东北易帜”的建议,惨遭被关押了五十多年。

在战乱年代,张宗昌四处拜码头也无可厚非,可他太有野心且没有底线,还与日寇为伍,有此悲剧结尾也实属因果循环。



而无论张作霖、张学良,或者其他人,都被时代洪流推着走,无法决断自己的生死,是非对错都留给了后人评说罢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