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波成都楼市热度,对于很多投资买房占比大的区域而言,我认为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抓住热度,进行新一轮的去投资化,减少投资客占比,吸引自住群体。

用更通俗易懂的话讲,就是建议这些区域的投资客趁热,把手里的房子卖掉,别干惜售,想着未来还能涨这种傻事。

因为投资买房占比大的区域,最大问题往往是供需明显不平衡,导致房价难以支撑,一旦过了早期的野蛮预期提升阶段,在房价高点过后往往是漫长的下跌阶段,区域内一些房源甚至会经历几次交易,才能结束价格下跌。

对于这些区域,每次出现大跌苗头时,出一些刺激拖一下市场,让顶不住的房东割肉离场,想进来的购房者进场接盘。

在我看来,很多时候出来各种利好不是为了救活,而是为了让房主心存侥幸,不至于疯狂挂牌踩踏,分批消化存量。

让房价降得慢一些,把时间拉长,尽量不出现大跌的情况。

每次交易,都意味着有新人接盘,来分担部分跌幅。

钝刀伤人,疼是疼,但不致命。

短期内的回暖,其实就是出手的机会。

因为在刺激利好出现后,短时间内,房价反弹或者横盘,然后继续进入到长期的阴跌状态。



(对成都楼市有兴趣的朋友,建议到微信公众号“不鱼说房”看历史文章,里面有很多成都楼市的分析和成都规划信息,很有帮助!)

高投资区域,楼市要想正常化,必须去投资,区域逐渐吸引自住群体,通常会经历四轮交易:

第一轮:区域往往是概念性的全新板块,区域早期几乎全是新开发楼盘,配套不成熟,甚至会叠加地段位置差,但在概念加持下,有热度,吸引大批投资客买入。

第二轮:被早期区域发展表现和楼市热度迷惑,认为区域未来发展潜力大,带有上涨预期的自住购房者入场(也就是大家说的投资兼自住),往往是高位接盘(一方面新房价格已经逐渐涨起来了,另一方面二手房房东普遍高预期售卖),这个阶段买入往往是最惨的,不仅要承受几乎是最大的亏损,还要面临各项配套不便带来高昂的时间成本和生活支出成本,这部分购房者,要么继续硬撑,要么承受不了黯然卖掉离场。

第三轮:主要就是自住群体,经过了上一轮(买入新房一直没有卖的投资客),或者上两轮(投资客+自住兼投资)在市场反复的价格磨合后,买入成本比高低已经下降很多,随着时间发展,自住的便利度也相对好起来了,选择该区域自住。最后因为小区品质或者面积、舒适度、位置的各种影响因为置换需求,将手里的房产再次流入到二手房市场。

第四轮:纯刚需自住,区域房价已经被市场打磨的差不多了,基本上价格也和配套,品质呈现相对应的正比了,也许还有下跌的空间,但已经非常非常小了,没有什么太大的风险,具备较强的自住性,但也褪去了提升性,普遍是一些在区域周边生活工作的人群购买。

只要每一轮能顺利找到接盘,那么最终区域房价会得到稳定,怕就怕很多区域,进行到第一轮、二轮,长期都进入不到第三轮。

想救都很难!

比如成都购房者最熟悉的视高(天府新区眉山市部分)。

你们觉得视高为什么能从高点一路降?

就是因为第一轮过了,第二轮很多都没进行下去。

根本没办法完成区域从投资到自住的转变。

对于成都的购房者而言,记住买新板块,要么位置好,要么价格低,二者必须满足其一。什么规划,什么未来,什么设想,都没有意义,对于全新的区域,只能用可控因素去降低风险。

比如2018年前的天府新区(买入价格低),比如现在的锦江区3.5环范围,金融城三期-林家坝-白鹭湾(价格贵但胜在位置!)

因为成都已经不再继续“摊大饼”的发展模式,这两年成都有热度的新板块,主要都在核心城区,比如前面提到的锦江区3.5环沿线,成华区的北湖等等。

近郊、远郊,基本上都是由新板块经过一段时间打造建设后的发展中板块,比如秦皇寺、东安湖、怡心湖等等,基本上没有全新的板块出现,即使有热度也很低。

其实核心城区的新板块,基于位置,基本上风险都可控,出现价格较大幅度下跌风险的概率很小。

目前其实真正风险比较高的,还是近郊、远郊的发展板块。



对于一个近郊、远郊的发展中板块来说,观察区域空置率,是普通购房者,最直观、便捷对这些区域楼市风险判断依据。

对于高空置率的区域,我对区域的房价持悲观的态度。

因为空置率高的区域,本质上就是没有自住化的区域。

我认为,不管它现在的价格是否出现短期回暖,在区域空置率没有真正改善前,长期看都会是以下跌为主要趋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