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的盛夏,湖北宣恩县城外硝烟弥漫。一场看似普通的围城战,却暗藏着一位军事家精心设计的惊天杀局。这位统帅不是别人,正是威名赫赫的贺龙将军。当时的湘鄂边区,谁人不知张振汉的"恶虎师"战力超群?可就是这样一支令敌胆寒的劲旅,却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谷中全军覆没。更令人啧啧称奇的是,这场战役的胜利者贺龙,正在发着39度的高烧。一个发着高烟的统帅,是如何设下这个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一支训练有素的精锐之师,又是如何步步落入这个精心编织的罗网?

一、围城设伏

1935年6月8日深夜,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收到一份情报:国民党军第四十一师正在来凤县城驻防,部队训练有素,装备精良。贺龙和任弼时连夜召开军事会议,研究如何通过围城打援的战术,一举歼灭这支劲旅。

会议决定采取三路佯攻的方式围困宣恩县城。第一路由红军一个团佯攻南山铜鼓堡。这里地势险要,居高临下,是控制宣恩县城的制高点。第二路由一个营的兵力切断宣恩和施南之间的大道,同时佯攻城北的椒园据点。第三路则由两个连的兵力在城东设置障碍,形成对宣恩县城的包围之势。

6月9日凌晨,红军按照预定计划展开行动。南山铜鼓堡方向的红军部队,利用晨雾的掩护,悄悄向山上爬去。当第一缕阳光照射在铜鼓堡的城墙上时,守军还在梦乡中,红军突然发起猛烈进攻。守军仓促应战,伤亡惨重,被迫放弃了这个重要据点。

与此同时,切断宣恩和施南交通线的红军部队也展开行动。他们在公路上构筑了多处路障,并派出小股部队不断袭扰椒园据点的守军。这些行动造成了守军内部的混乱,使他们难以判断红军的真实意图和主攻方向。



城东方向的红军虽然兵力最少,但他们的行动最为活跃。他们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白天在东面制造声势,夜间则转移到其他方向骚扰敌军。这种不规则的活动pattern更增加了守军的疑虑。

在围困宣恩县城的同时,贺龙率领红军主力隐蔽在城南二十里外的山区。这里地形复杂,树木茂密,是理想的伏击地点。贺龙命令部队严格遵守纪律,白天不许生火做饭,夜间不准点灯,全面降低暴露的可能性。

为了确保情报的准确性,贺龙派出多路侦察小组深入敌后。这些侦察兵装扮成当地农民,混入各个村寨,收集敌军动向。他们发现,张振汉果然开始调动部队,准备驰援宣恩县城。

贺龙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调整部署。他命令围城部队加大攻势,造成红军准备强攻宣恩的假象。同时,他又派出小股部队在来凤至宣恩的必经之路上设置明显的红军活动痕迹,诱使张振汉相信红军主力正在城外。



这场精心设计的围城行动,不仅成功地吸引了张振汉的注意,还为后续的伏击战创造了有利条件。三路佯攻的部署看似分散,实则相互呼应,既达到了分散敌军注意力的目的,又为主力部队的隐蔽行动提供了掩护。

二、调虎离山

6月10日清晨,一个不起眼的情报传到了张振汉的指挥部。情报显示,红军在宣恩县城外集结了大量兵力,正准备对县城发起总攻。张振汉立即召集各级军官,商讨援救宣恩的具体方案。

当天下午,张振汉率领"恶虎师"主力从来凤出发,准备驰援宣恩。这支部队装备精良,有大量的重机枪和迫击炮,还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通讯设备。部队沿着来凤至宣恩的官道行军,在途中不断发现红军活动的痕迹,这更加坚定了张振汉快速增援的决心。

为了确保援军顺利到达,张振汉采取了三路并进的行军方式。第一路由一个团的兵力担任前锋,沿主干道推进;第二路由一个营的兵力从左翼穿插,负责侧翼警戒;第三路同样由一个营的兵力从右翼推进,确保大部队不会遭到突然袭击。

在来凤至宣恩的必经之路上,红军早已布下了多重迷局。首先是在道路两旁的村庄里安排了假扮的老百姓,他们向国民党军透露红军主力确实在宣恩城外。其次,红军故意在道路上留下了大量行军的痕迹,包括篝火余烬、丢弃的草鞋等。这些细节都在暗示红军主力正在宣恩城外集结。

张振汉的部队在行军过程中,不断接到前方侦察兵发回的消息:发现红军小股部队向宣恩方向撤退。这些都是贺龙精心安排的疑兵之计。实际上,这些"撤退"的红军小分队都是专门挑选的侦察兵,他们的任务就是引导国民党军往预定的伏击圈深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