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惠斌

有“世界史库”之称的《时代》杂志,是美国最知名、影响力最大的新闻周刊。创始人之一的亨利·卢斯被誉为“《时代》之父”“他那个时代美国最有影响的不担任公职的公民”。

亨利·卢斯出生于中国,童年时期在烟台蓬莱度过,一生与中国结下了难以割舍的情感。

生于蓬莱,童年在中国长大

亨利·卢斯(Henry R.Luce)的父亲亨利·温斯特·卢斯中文名叫路思义,毕业于耶鲁大学神学专业,后入哥伦比亚大学神学院、普林西顿神学院。

1897年9月,路思义新婚刚三个月,便被派往中国,他携着已有身孕的妻子伊丽莎白·R·卢斯,踏上古老的中国土地。

他们经山东芝罘(今烟台市),乘坐一种特别的交通工具“轩子”(前后伸出两条轿杆,由两头骡子一前一后抬着,一个骡夫在左右照顾),抵达登州(今蓬莱),在位于石岛村北街的长老会教堂和登州文会馆,开始了他在中国31年的传教与教育生涯。其间,路思义还在齐鲁大学担任教授,燕京大学成立时,他作为司徒雷登的副手,出任副校长。

第二年4月3日,在蓬莱的一座观音庙里,路思义的第一个孩子亨利·卢斯呱呱坠地。自1岁到7岁,卢斯在蓬莱度过了欢快的童年。

当时,蓬莱是登州府所在地,商贸繁荣,楼台高耸的蓬莱阁、烟波浩渺的大海,以及旖旎奇幻的海市蜃楼,给卢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卢斯3岁时,在蓬莱留下了一张清晰的照片:他坐在藤椅上,身穿衬衫、西装短裤和长筒袜、皮鞋,金发碧眼、高颧隆鼻,翘着二郎腿,身后葱郁的树丛间有一条石板小路。卢斯凝望着前方,踌躇满志,显露出与幼小的年龄极不相称的沉稳和孤傲。这瞬间定格的神情,正是他后来性格气质的初次展露,预示着他将来与众不同的非凡人生。这张照片,为卢斯的孩提岁月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蓬莱记忆。

1904年,路思义全家搬到潍县(今潍坊市)。卢斯10岁时,被送到烟台寄宿制教会学校——芝罘学校(今芝罘区滨海路海军航空学院内),学习法语、拉丁语和希腊语,并开始阅读中国历史书籍。芝罘学校是一所校风严谨的英式学校,课本、教授均采用英制,设有小学部和中学部,当时被誉为“苏伊士运河以东最好的英语学校”,有100多个学生,他们来自中国各地,其中英国孩子占五分之四。对这所学校,卢斯后来说:“我既恨它,又爱它。”

创办《时代》周刊,缔造传媒帝国

四年后的1912年秋天,卢斯离开山东烟台,那个既是他的出生地,又是他人生初度14个春秋的地方。“我是山东人。”告别中国时,卢斯对自己的中国朋友脱口说出了发自肺腑的心声。

回到美国,卢斯开始了独自一人的求学和追梦之旅。初入康涅狄格州的霍奇基斯寄宿私校时,由于童年在中国度过,他时常遭到学校里富裕家庭子弟的鄙视,不少同学喊他“中国佬”,嘲讽他,他反驳道:“中国没有什么不好,我爱中国,也爱中国人。”凭借自己的努力,卢斯很快就成为班上的优等生,他中文流利,能娴熟运用希腊语、拉丁语、法语和德语,还担任校刊《霍奇基斯文学月刊》编辑,结识了后来一同创办《时代》杂志的合作伙伴布里顿·哈登(1898年—1929年)。

1916年,卢斯进入耶鲁大学学习,成为校报《耶鲁每日新闻》编辑部的成员,他把学业以外的所有时间都花在编写校报上。在耶鲁大学求学时,卢斯曾写过这样一首诗:

啊!给我一乘山东轩子,让我来尝试一下骡夫的生活。

啊!给我一副担子,走向那绵延起伏的山路,去追寻当年的开拓者。

告别了,上海江边停泊的轮船,还有那古老的篷帆。

当风雹骤紧十月之后,我们将重新见面。

1921年,卢斯和哈登以优异成绩从耶鲁大学毕业。1923年3月3日,他们通力合作,在纽约联手创办了后来享誉世界的《时代》周刊。

此后的六年时间里,卢斯实现了财富爆炸式增长,积累了巨大资产和社会声誉,迅速跻身于百万富翁行列,成为备受瞩目、颇具影响的公众人物和社会名流。1929年,哈登不幸病故,年仅31岁,卢斯开始独掌《时代》帝国,在他的领导下,《时代》发行量不断扩大,1938年3月达到70万份,20世纪40年代后期,订户已逾200多万。

与此同时,卢斯还在1930年创办了《财富》,1936年创办《生活》,1954年创办《体育画报》,卢斯的传媒帝国规模初具、蒸蒸日上。

挚爱中国,身体力行支持中国抗战

亨利·卢斯深受父亲影响,对中国一直怀有深厚感情,对中国人民始终保持友好态度。他曾在演讲中赞誉中国人是“充满智慧、能干的人类生命”“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地方的人民像中国人民这样,以如此深厚的情感拥抱着和平、宽容和正义的理想。”

1924年9月8日,《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选择了当时中国直系军阀首领吴佩孚。巧合的是,吴佩孚原籍蓬莱,与卢斯算是“山东老乡”。

1941年底“珍珠港事件”爆发前,卢斯就在为中国的抗战奔走呼号,建言美国政府支持中国,提供更多援助。他联合美国援华会、美国医药援华会、美国对华急救委员会、美国教会对华救济会等团体,发起组建“救济中国联合会”,向美国民众高调宣传中国人民的抗日壮举,募捐筹集了大量援华经费,支持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甚至亲笔致信《时代》的全体订户,竭力唤起民众对中国孤军奋战的理解与支持。因此,卢斯被誉为美国最早挺身而出的“援华先锋”,声名卓著。

上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卢斯曾三次返回中国。第一次是1932年5月,这是他20年后第一次归来踏寻出生地,之后他又到北平,与胡适等学者会晤聚餐;第二次是1941年5月,卢斯夫妇曾到重庆某保育院看望、慰问中国孤儿;第三次是1945年10月。


卢斯对烟台、对蓬莱始终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视之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和精神故园。他满含深情地对一位年轻同事说:“我是在一个叫做登州的小城长大的,我殷切地希望能在某一天重归那片土地。”第三次返回中国时,他重返儿时生活过的蓬莱,徜徉在文会馆的所在地——早先的一座菩萨庙,流连于早年居住的小屋和玩耍的花园,感慨万千。临别前,他又登上蓬莱阁,眺望天地一线的奔腾大海……

1944年,卢斯买下纽约上东城65街125号一幢典雅的四层红砖楼,赠与由孟禄、杜威、郭秉文、胡适等人在1926年创建的华美协进社。这栋房屋后来被称为“中国之家”,成为中美两国名流学者的活动场所,胡适、赵元任、老舍、冯玉祥、董必武、孔祥熙、吴贻芳、张伯苓、梅贻琦、冯友兰、梁思成、林语堂、赛珍珠、戴爱莲等曾作为嘉宾在此演讲、交流。

1961年,德国《明镜》周刊将卢斯选为该刊封面人物,充满敬意地评价:“在美国,每三个家庭就有一个在周末购买一本亨利·卢斯的杂志;超过94%的12岁以上美国人知道《时代》。在美国,《时代》与可口可乐和梦露齐名,为人们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知识源泉。”

1967年2月28日,一代传奇人物亨利·卢斯去世。3月10日出版的《时代》周刊上,卢斯一生中唯一一次成为自己杂志的封面人物,为全球读者留下了他傲人的成就和瑰丽的谢幕。

(本文作者为上海市崇明区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