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日报”
昔日风沙肆虐,今朝绿树成荫。
榆林,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新中国成立75年间,在塞上儿女对绿色的孜孜以求中,这片地处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接壤地带的广袤大地,林木覆盖率由0.9%提高到36%,境内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治理,创造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从“童山秃岭”到“绿满山川”的生态奇迹。
资料图
近年来,榆林各级各部门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持续强化植树造林工作,推动“浅绿”向“深绿”全面转变的同时,精准培育壮大林业特色产业,致力走出一条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之路。
管好“摇钱树” 托起致富梦
榆林是世界级的红枣优生区,枣树栽培历史超过3000年。从府谷县至清涧县的黄河西岸,一条南北长达347.5公里、东西宽约10公里的红枣林带,正是当地枣农主要的收入来源。
截至目前,榆林沿黄各县市区累计建成红枣种植基地170万亩,体量约占全国的10%、全省的75%,共有70余万人口从事红枣产业。近年来,榆林制定出台一系列支持红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调整优化品种结构,突出发展优质有机产品,加快补齐精深加工短板,创新推广绿色标准规模化种植,全力打造红枣十亿级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聚力延伸拓展红枣加工产业链条,发展枣咖啡、枣浓缩汁、枣膳食纤维等精深加工项目,6大类、60多种产品行销全国大中城市,并出口到美国、日本及东南亚地区。
图片来源:新华网陕西频道
长柄扁桃是榆林的乡土树种,属濒危珍稀保护植物,目前在榆阳区、神木市保存有天然林1万多亩。近年来,榆林坚持把长柄扁桃作为发展林业生态经济的重要之一,在稳步推进人工营林工作(累计造林面积接近40万亩)的同时,还研发出了长柄扁桃食用油、生物柴油、蛋白粉、苦杏仁苷、活性炭、护肤品等应用产品,实现了强化林业资源保护和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双向发力、齐头并进。
在“三北”工程构建起的绿色生态屏障庇护下,榆林已全面架构起独具特色的经济林果产业主框架,形成了红、黄、绿各色相融的经济林果产业新形态;在“双碳”背景下,榆林还积极探索绿色碳库经济效益转化,建立全省首家碳汇金融服务中心,率先发行地方碳票,榆阳国资碳汇造林项目入围首批CCER项目公示名单,林业碳汇进入全国碳市场交易体系……
念好“林下经” 助推产业旺
盛夏时节,记者曾走进绥德县枣林坪镇依托邗绥协作平台打造的万只扬州白鹅养殖示范基地,看到数千羽白鹅在林下嬉戏觅食。林间套种的饲草为白鹅提供了天然饲料,白鹅的粪便又能作为有机肥料提高枣树产量和红枣品质,真正实现了一地多收、资源循环利用。
绥德县枣林坪镇万只扬州白鹅养殖示范基地(资料图)
今年以来,绥德县积极探索沿黄生态绿化和林业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子,依托沿黄红枣林带积极发展林下经济种植面积7000亩,有力助推相关村庄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广大村民增收致富。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近年来,榆林坚持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持续强化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的引领带动作用,充分利用林下空间,适度开展林下种植,重点发展林下养殖。截至目前,全市已获批2个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2个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预计到2025 年,全市林下养殖面积将达到15 万亩,15 个中省市级林下养殖示范基地、120 个林业专业合作社建设工作也将稳步有力推进。
盘活“绿资源”换来旅游热
生态兴则百业兴。近年来,随着整体生态环境质量的不断提升,榆林各县市区坚持因地制宜,推出了杏花文化节、红枣丰收节、海红观花赏果等系列活动,不仅引得各路游人纷至沓来,也让榆林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与日俱增。
榆林还充分利用区域森林资源,以现有森林公园、人文生态景观、休闲观光自然景观为主体,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度假养生、生态体验等业态,探索形成特色突出、体系完备的森林旅游综合系统,新建生态休闲旅游精品基地 15 个、城郊“林家乐” 30 个,在充分满足市民群众休闲娱乐需求的同时,有力带动广大林农稳步增收。
米脂高西沟村(资料图)
按照榆林市防止二次沙化及国土绿化五年行动安排,榆林还将持续以高规格、高强度、高标准推动林草建设工作,持续开展全域“增绿”。预计到2025年,全市造林保存面积将达到2500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38%以上,城镇绿地率超过34%,湿地面积保有量不低于69万亩,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55%以上。届时,绿色将成为榆林大地最亮眼的主色调,林业经济也将成为引领林区百姓持续增收致富的“硬支撑”。
记者 刘勃江
编辑 拓智慧 校对 秦学 责编 李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