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自古以来便是人生大事,在筹备婚礼的诸多环节中,挑选结婚的日子备受重视,许多人倾向于选择黄道吉日来开启新的婚姻生活。

特别是在古代结婚,那是有着非常繁琐的流程和习俗的,比如有三书六礼,其中的“三书”指在“六礼”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

而“六礼”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六礼”即六个礼法,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这些习俗的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传统与心理期许,也表达了对婚姻的重视,同时对新人美好生活的祝福。那结婚,为什么都要挑选黄道吉日呢?

其实这也是有说法的,首先从文化根源上讲,挑选黄道吉日源于古代对天时地利人和的尊崇。

古人认为,世间万物皆受天地气场与时间节律的影响,在特定的吉祥日子里举行婚礼,能够顺应天地之道,为新人的婚姻生活祈求顺遂与幸福。

这种观念在长期的历史传承中,深深烙印在人们的集体意识里,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

其次,这些所谓的“黄道吉日”也是有一定的依据的,换言之就并不是胡说的,它们往往是依据天文历法、阴阳五行等学说推算而来,被认为具有祥和、顺利的气场,能够给新婚夫妇带来好运与福气,也象征着对婚姻的尊重与郑重。

然而,在选择结婚日子时, 除了选择黄道吉日以外,也有一些传统观念认为需要避开的特定日子,其中这六个日子,就被认为是不宜结婚的。

第一,家有葬事半年内不办喜事。这是在现代的规定,在早期的时候是3年不能办喜事的,后来就缩短为一年不办丧事了。而现在很多地方,基本都是半年内不宜办喜事了。

这一禁忌源于对逝者的敬重与缅怀。在传统观念中,家庭正处于丧亲的悲痛与服丧期内,此时举办喜庆的婚礼被视为对逝者的不敬,也可能会被认为会给新人的婚姻带来阴霾。

第二,双方父母的生日不宜结婚。或许是为了避免冲淡对父母生日的敬重与专属庆祝氛围,让婚姻与父母生辰各自保有独立的意义与纪念价值。

第三,是清明节、中元节、端午节这三个节日也被视作不宜结婚的时期。

清明节是祭祀祖先、缅怀逝者的节日,氛围庄严肃穆;中元节更是民间传说中鬼门大开的日子,充满神秘与阴森之感;端午节则因历史传说与驱邪避灾等习俗相关,其节日氛围相对凝重。


在这些节日举行婚礼,与婚礼的喜庆、欢乐氛围格格不入,被认为可能会给婚姻带来不祥。

最后一个,就是杨公十三忌日也不宜结婚。在传统民俗中被认为是诸事不宜的日子,自然也被列入结婚的禁忌日期之列。

而这杨公十三忌日,指的就是一年中十三个不吉利的日子,分别是正月十三、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三、七月初一、七月二十九、八月二十七、九月二十五、十月二十三、十一月二十一和十二月十九这13个日子。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没有科学依据的说法也在民间流传,如“没有立春的年份不宜结婚”。事实上,立春只是节气的交替,与婚姻的幸福与否并无必然联系。

这种观念更多是基于传统观念的片面解读与臆想。比如没有立春的年份称之为“寡妇年”,“黑年”,所以有些人就认为在这样的年份结婚,夫妻感情不好等等。


但实际上婚姻的美满与否,主要取决于夫妻双方的感情基础、相互理解、包容与共同经营,而非取决于某个特定的年份或日子是否有立春。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于结婚日子的选择逐渐趋于理性与多元化。虽然仍有部分人遵循传统的黄道吉日与禁忌观念,但也有许多人更注重个人情感与现实因素。

例如,选择对双方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日子,如相识纪念日、求婚纪念日等,或者根据工作安排、季节喜好等灵活确定婚期。

无论选择何种日子结婚,重要的是新人双方能够以真诚、坚定的心去迎接婚姻生活,用爱与责任去书写属于他们的幸福篇章。

毕竟,相较于一个特定的日期,夫妻间的深厚感情、相互扶持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才是婚姻长久美满的坚实基石。而且老话也说了“择日不如撞日”呢,你们说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