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比较憋屈的朝代,对外有五胡乱华,北方的中原大地被胡人占了,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自己只能是偏安于江左,无力恢复中原。
对内则是权臣作乱,由于东晋皇室乃是南渡而来,属于外来户,掌控能力一般,不得不依靠江左的世家大族帮助巩固权力,这也就造成了东晋王朝门阀做主的尴尬局面,王谢袁萧等大家族,轮番上阵,争权夺利。
而在门阀士族的权力争斗中,小家族的出身的桓温成为了最大赢家。桓温所在的桓氏家族,在东晋门阀中,实力一般。虽然出过江左八达桓彝这样的名士,但其底蕴较弱,无法与王谢这样的大家族相提并论。
当然,这对于桓温来说仅仅只是开始。出镇荆州之后,桓温先是通过攻灭成汉,平定蜀地,建功立业。随后又在朝堂之上斗垮殷浩,由此成为东晋朝堂之上最具话语权的人物。
后来,大权在握的桓温,通过三次北伐,在朝堂内外彻底的确立自己的权威,就连东晋皇帝的废立,也仅在其一念之间。当初桓温第三次北伐失败,朝中反对势力蠢蠢欲动,桓温直接带兵入宫,废黜掉皇帝司马奕,另立会稽王司马昱为帝,以此来为自己立威。
由此可见,当时桓温的权势,在东晋朝堂已经到了可以只手遮天的地步,就连谢安这样有着顶级门阀为后盾的国之柱石,都只能是暂避其锋芒。
当然了,谢安也很厉害,正是由于他的存在,使得一直心有异志的桓温不敢轻举妄动,最终至死也没敢篡位。
值得一提的是,桓温虽然一生没能完成称帝梦想,但桓氏家族却因为他成长为东晋的世家大族,为后来的桓玄篡位打下了基础。
桓玄是桓温幼子,桓温去世之时,他才四岁。然而估计桓温也没有想到,二十年后,这个小孩竟然踏着他的脚印,一步步走上了顶峰。当年桓温去世,虽说桓氏家族没有被清算,但是由于桓温之前的作为过于犯上,所以朝廷对于其家族颇有忌惮,将其权力尽可能限制在封地,桓玄也因此无法像其他世家大族子弟,早早地就走上仕途。
桓玄都快三十岁了,却只能在一个小地方当太守。当时桓玄因为不得志,甚至都已经辞官,回封地当自己的贵族公子去了。然而,桓氏毕竟是世家大族,底蕴深厚,是桓玄的最大资本。后来东晋王朝内乱,桓玄因为家族势力受到拉拢,左右逢源之下,一步步攀升,最终出镇荆州,重新走上了当初父亲桓温的道路。
当然,相比于桓温因军功的入主朝堂不同,桓玄在荆州时就已经公然和朝廷搞对抗,最终率兵攻入建康,以强硬手段拿下东晋大权。
当时的桓玄已经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所以桓玄也不墨迹,他效仿历代篡位前辈,先是进位为楚王,裂土封国,然后加九锡,又驾车马仪仗及乐器,走完了禅让的一系列流程。最后接受晋安帝禅让,登基称帝,改国号为楚,是为“桓楚”。
从理论上讲,桓玄是按照正规流程,接受东晋皇帝禅让而称帝建国的,有着东晋皇室的法统,应该算是东晋王朝的传承。即和曹魏这些政权一样,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之一。
但是,在一般的朝代划分中,桓楚是不被承认的。因为其存在感实在太低了,桓楚建国仅仅三个月不到,就遭到了刘裕率领的北府军讨伐,仅仅数日,便被赶出了建康,桓楚政权宣告结束。
从晋兴宁二年十二月到三年三月,桓楚政权也就存在了三个月,堪称中国历史上最为短命的朝代。即使是算上桓玄最后兵败身死,也就半年的时间。
这样的存在时间,基本上就是刚成立就灭亡了,根本没能建立起有效的统治。人家王莽的新朝,好歹还实行了一段时间的托古改制,你这桓楚什么都没做就没了,着实有些说不过去。
此外,桓楚政权本质上是桓玄叛乱夺权所建立的,虽然有着禅让等正规流程,但是在东晋统治范围内却没有得到普遍认可。尤其是禅让退位的晋安帝司马德宗,后来又重新坐上了帝位,恢复了东晋王朝的法统。这意味着之前的禅让被推翻了,更不被承认,那么桓楚政权自然不能算是正规的改朝换代了。
这与历史上的侯汉政权其实性质差不多,当初侯景叛乱,在建康接受梁帝禅让,建立侯汉政权,名义上取萧梁而代之。但是萧梁其实并没有灭亡,仍然在和侯景军队战斗,并且最终灭掉了侯景,恢复了萧梁的正常统治。
从实际角度而言,不管是侯汉还是桓楚,那都是一次叛乱而已,不将其列入正统朝代也说得过去。当然,桓楚毕竟存在过,而且有着正规手续,不能完全忽略。所以,对于历史上这种朝代,史学界通常会在其前面加上一个“伪”,以表示其名不副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