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郡县治,天下安。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单元,县一级行政区域已成为我国实施新型城镇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值此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为全面展现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成就,潮新闻策划推出《中国“县”象新质生产面面观》专题报道,深入探析县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之路,生动描绘县域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起而寻策、敢为人先、踔厉奋进的壮丽图景。本期,我们聚焦重庆涪陵,对话重庆市涪陵区委书记黎勇。



重庆涪陵区城景 涪陵区委宣传部供图

长江、乌江在此交汇,武陵山脉在此绵延。涪陵,一座繁盛了千年的水路枢纽。

长江乌江航道、西部陆海新通道在此交汇融通,5000吨级单船常年直航,龙头港是重庆构建国际航运物流枢纽的重要枢纽港,全区港口货物吞吐量居重庆区县第一。

优越的区位条件,助力涪陵成为重庆的工业大区,经济总量在重庆市名列前茅。在涪陵的工业体系中,材料产业无疑是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去年材料产业产值达到了1204亿元,今年1-9月实现产值1055亿元、占重庆全市近1/4,是名副其实的千亿产业集群。

逐浪新时代,涪陵如何推动产业向“高”而攀,向“新”而行,实现再造一个“涪陵工业”图景,潮新闻专访重庆市涪陵区委书记黎勇。



涪陵华峰化工己二酸生产装置 何乾健 摄

潮新闻:涪陵提出要再造一个“涪陵工业”的目标,打造渝东新城主引擎,请问未来如何为主引擎提供源源不断动力?

答:涪陵坚持工业立区、制造强区不动摇,大抓工业、大抓制造业,聚力打造“2349”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迭代实施“1+5+4”工业发展行动,坚定不移把制造业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持续夯实“制造强区”地位。今年1-9月,涪陵规上工业产值1982亿元、全市第三,工业投资234亿元、全市第二,规上工业增加值573亿元、全市第三,分别增长8.3%、16.6%、8.8%。相对较大的体量、还能实现如此快速的发展,是我们再造一个“涪陵工业”的底气所在。

面向未来,涪陵既是“潜力股”,也是“绩优股”。我们将强化担当、开足马力,聚焦“增动能”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不断催生稳增长的支撑点、调结构的突破点、新动能的生长点,全力打造千亿产业、培育千亿企业、夯实千亿园区,力争2024年工业产值突破2700亿元、2027年达到4000亿元,把再造一个“涪陵工业”的美好愿景一步步变为现实图景。

首先是突出“优质产业”打造“强力集群”。努力争当重庆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主力军,因地制宜构建“2349”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加速培育先进材料、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轻量化部件2大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食品及农产品加工、页岩气及清洁能源、汽车船舶及智能装备3大五百亿级支柱产业集群,榨菜、现代中药及生物医药、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精细化工4大百亿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前沿新材料、生物制造、生命科学、智能建造关键技术与装备、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及新型储能、数字文创、高端纺织、软件信息服务9个“新星”产业集群。

其次是突出“优质企业”打造“强力主体”。围绕优质中小企业生成、发展、壮大等环节,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完善“选种、育苗、培优”全周期培育体系,支持企业打造新动能、攻坚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强化产业链的配套能力。力争到2027年,培育硬科技企业12个、重大产业技术创新产品20个,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分别达到3000家、350家、250家、18家。

最后是突出“优质环境”打造“强力磁场”。围绕推动“四链”融合,全力打造良好产业生态,强化科技、数字、金融、人才、绿色低碳赋能产业发展,提升产业“含新量”“含智量”“含金量”“含绿量”,形成科技、金融、人才等各类要素良性循环的良好产业生态。持续优化“服(涪)到位、零(陵)距离”营商环境,迭代优化“服务企业专员制度+企业吹哨·部门报到”的线上线下协同服务机制,高效利用区转贷应急平台、商业价值信用贷等融资平台解决企业困难,“一企一专员”服务企业,让“企业找政策”转变为“政策找企业”。



涪陵页岩气 涪陵区委宣传部供图

潮新闻:涪陵拥有全国最大的页岩气田和重庆最大的化工园区,化工新材料也成为涪陵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产业,涪陵如何不断赋能,推动产业向“高”而攀,向“新”而行?

答:材料产业是涪陵的第一大产业。今年1-9月,40万吨己二酸等10个投达产项目新增产值60亿元,高性能复合材料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目前,我们正在加快实施“材聚涪陵、向新而行”行动,主要从四个方面发力。

第一,在“点”上强企业。对标世界一流企业,大力支持重庆华峰、重庆万凯、重庆建峰等重点企业做大做强,成为旗舰型企业、领军企业和产业链链主企业。比如重庆华峰,2010年扎根涪陵以来,投资成立化工、铝业、新材料等12家公司,今年产值预计突破400亿,建成全球最大的己二酸生产企业和单体最大的氨纶生产基地,多个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又如重庆万凯,现有产能180万吨、产值150亿,还在推进四期、五期,建成后产能将达340万吨,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PET生产基地,大家所熟悉的瓶装可乐、矿泉水、食用油等塑料瓶都是用它生产的。

第二,在“线”上推创新。深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建立健全“企业出题、科研机构答题、人才助力、金融保障”工作机制,探索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新路,重点支持建设研究院、中试基地等创新平台,攻坚突破“卡脖子”技术,力争让更多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比如,重庆建峰丁二酸中试项目,突破了关键催化剂的合成技术,具有原料易得、生产成本低、易于规模化等优点,打破了国外垄断,在合成塑料、橡胶、染料、医药等领域应用广泛。

第三,在“面”上建集群。坚持国家级、市级产业集群梯度培育思路,锚定化工新材料、动力电池和汽车轻量化材料、前沿新材料3大产业赛道,聚焦聚氨酯树脂、氨纶等11条产业链,一链一策,补短板、锻长板、强基础,提高产业集中度,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比如,重庆万凯成功填补了西部食品级PET瓶片的产能空白,补上了产业链中间环节,推动聚酯产业上下游贯通。又如,重庆华峰正加快推进年产138万吨功能性新材料一体化产业链项目,进一步巩固提升尼龙66全产业链,同时还将往下游纺织产业拓展。

第四,在“体”上优生态。秉承“无事不扰、有事必到”理念,持续优化“服(涪)到位、零(陵)距离”营商环境,在基础设施建设载体打造、要素保障、助企纾困上持续用力。深入实施“百千万”联系服务经营主体全覆盖工作机制,完善三级服务网络,聚焦“谋划生成”“对接洽谈”“签约落地”“开工建设”“竣工投产”五个阶段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营商环境监督机制,强化社会监督作用,畅通举报渠道的同时采取座谈访谈、调研走访、明察暗访等方式,及时发现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各类难题。



涪陵龙头港港区 涪陵区委宣传部供图

潮新闻:对外开放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条件,涪陵如何依托长江黄金水道、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多通道叠加的区位优势,完善配套功能,构筑涪陵未来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

答:涪陵位于西部陆海新通道东线与长江黄金水道的连接点,是长江经济带沿江绿色发展轴重要节点、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庆市域辅枢纽、重庆建设内陆开放综合枢纽的支撑区。今年3月,涪陵龙头港铁路专用线正式开通运营、龙头港进境粮食中转码头顺利建成投用;今年1-9月全区经西部陆海新通道货运量8424标箱、增长103%,货值16.6亿元、增长156%;今年10月,涪陵工业园区获批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当前,我们正着力发挥“通道+枢纽+物流+商贸+产业”综合效应,统筹推进平台搭建、资源集聚、数字赋能、金融助力,努力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一是做足“拓通道建枢纽”文章,加快构建通江达海的大交通格局。围绕增强枢纽功能,加快构建“三环十四射”高速公路网、“1+3+N”港口集群,配合推进渝万、渝宜高铁建设,持续提升长江、乌江航运能力,打造现代化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争创国家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大力发展临港经济,推动物流通道串点成线、连线成网,绘制区域物流“一张图”,加快实现通道“运力”变枢纽“效力”、通道“流量”变枢纽“增量”。比如,积极争取广安经涪陵至柳州铁路尽早启动,吸引川东、黔北地区货物来涪集结分拨;深化龙头港与长江、乌江沿线港口合作,拓展水水中转、铁水联运,打造区域综合交通枢纽。

二是做实“畅物流聚要素”文章,加快构建多式联运的大物流体系。大力推进物流降本增效,加快建设龙头港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充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数字孪生等技术筹建智慧物流平台,推动区内物流企业与承运企业全面对接合作,疏通物流卡点堵点,从供需两端、政府市场两侧综合施策降低物流成本,积极引育大宗商品物流、冷链物流等领域龙头企业,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型物流骨干企业,引导区内企业“物流回归”。建立物流政策释放为招商红利的长效机制,发挥物流对人才、信息、资金、技术等要素集聚作用,推动物流与贸易、金融、会展、租赁等产业融合发展。比如,加快提升龙头港铁公水多式联运服务水平,探索“前港后园”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建设现代物流产业园、物流发展区、物流基地,打造区域商贸物流中心。

三是做深“促经贸兴产业”文章,加快构建内外一体的大贸易支撑。积极发挥涪陵国家级经开区、涪陵综保区、重庆自贸试验区涪陵联动创新区等平台优势,主动对接CPTPP、DEPA、RCEP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持续完善外贸发展、外商投资管理等服务体系,培育跨境电商、数字贸易、服务贸易等新业态,提升榨菜产业博览会、白鹤梁旅游文化节等节会品牌影响力,持续打造全球泡(榨)菜出口基地,引导企业开拓“一带一路”、东盟等市场,推动新材料、榨菜、汽车等“涪陵造”产品走向世界,切实发挥“支撑区”作用。比如,积极参与“百团千企”国际市场拓展计划,组织企业“过境出海”抓机遇、抢订单、促发展;有序扩大商品市场、服务市场、资本市场、劳务市场等对外开放,完善境外人员入境居住、医疗、支付等生活便利制度,持续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不断提升经济外向度和竞争力。



重庆万凯新材厂区,背后母公司来自浙江海宁 涪陵区委宣传部供图

潮新闻:浙江对口支援涪陵走过三十二年,跨越一千多公里山水,浙涪各领域合作不断深化。在涪陵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奋力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的当下,涪陵如何推进对口工作服务大局?

答:涪陵是三峡工程主要淹没区县之一,淹没补偿总投资居重庆库区第4位,共计搬迁安置移民10.2万人,复建房屋434万平方米,迁建工矿企业225户。

1992年,浙江省委、省政府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高位推动对口支援工作。32年来,浙涪双方在经济合作、无偿援助、干部交流、人才培训、劳务输出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走出了一条“帮基本、扶重点、重智力”的对口支援新路子。累计实施对口支援经济合作项目141个、到位资金282.4亿元、培育百亿级工业企业2户,安置企业职工和移民2万余人次,实施公益事业建设项目1143个,到位无偿捐赠资金4.96亿元,接收涪陵农村移民外迁安置350户、1419人,提供就业岗位12000余个,吸纳移民劳务输出2万余人次,帮助涪陵移民实现“搬得出、安得稳、逐步能致富”目标。特别是双方的经济合作结出了丰硕成果,在涪浙商超过1万人、工商企业237户,累计在涪陵投资超500亿元,助力涪陵在2019年成为三峡工程重庆库区首个GDP超千亿的移民区县,为涪陵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下一步,我们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继续开展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的战略部署,认真落实重庆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抢抓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机遇,以经济合作为牵引,积极拓宽交流合作领域,创新工作举措,丰富合作载体,全面开创新时代浙涪对口支援工作新局面。

一是强化产业协同推动两地互利共赢。我们将充分发挥华峰集团、正凯集团、卡涞科技等产业链“链主”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深化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全面开展优化“服(涪)到位、零(陵)距离”营商环境专项行动,积极为在涪浙商浙企提供“保姆式”全生命周期优质服务,努力让浙江“地瓜经济”的藤蔓在涪陵生长延展,助力结出更多“大地瓜”“甜地瓜”,实现产业协同联动发展。同时,进一步完善浙涪企业合作、资源共享等机制,推动浙江产业优势、科创优势与涪陵资源优势、市场优势相结合,主动承接浙江绿色石化、现代纺织与服装、智能物联等产业转移,推动实现“输血”向“造血”转变。通过产业“联姻”,不断健全涪陵“2349”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和“1238”产业科创体系,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再造一个“涪陵工业”。

二是加强数字合作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探索建立数据定期共享交换机制,加快浙涪两地数据贯通共用,协同探索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数据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依托“东数西算”工程的政策引力和资源集聚效应,积极推动涪陵云计算大数据中心与浙江有关方面共建算力中心,提供算力服务,共同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与浙江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合作,深度探索数字乡村、智慧社区等建设,打造旅游综合指挥保障平台等“小切口”应用场景,提升公共数据治理能力,为基层治理提供智慧化支撑。

三是拓展人文交流共续跨越山海的深厚情谊。深化结对帮扶共建,发挥浙江人才、技术等优势,推动两地学校、医院等开展“一对一”“多对一”结对帮扶共建,特别是高质量办好浙涪友谊学校,持续巩固发展对口支援的成果,推动浙涪情谊代代相传。健全完善两地干部双向挂职常态化交流机制,积极选派政治过硬、能力出众、作风优良的党政干部赴浙江挂职经济职能部门岗位,学习借鉴浙江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做法,推动干部开阔眼界、增长才干,努力把“浙江经验”转化为“涪陵实践”。推出旅游感恩回馈,出台面向浙江人民来涪休闲旅游的优惠政策,感恩浙江人民的无私援助,让更多浙江人民来涪畅游816工程、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武陵山大裂谷等,分享涪陵高质量发展成果和喜悦。

浙涪一家亲,浙涪代代亲。我们将始终坚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着力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口支援工作体系,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携手打造新一轮三峡库区对口支援典型示范。

来源:潮新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