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本类风格的读者,可以点击一下“关注”,本文由“赤县拾荒客”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1976年1月8日,这是宋庆龄一直不能忘怀的一天。也就是这一天,她的朋友,人名敬重的周总理于北京去世。



对于宋庆龄而言周总理夫妇,不仅仅是挚友,更像是彼此的亲人。而她在得知这一消息时便立即出发前往北京,想见这昔日的挚友“最后一面”。

然而却在挚友的追悼会上愤然离去,后又闹出离职风波。到底是为何能让宋庆龄,在挚友的追悼会上愤然离去?又是为何闹出离职风波?

宋庆龄与周总理的革命友谊。

宽敞明亮的阶梯教室里,一位头发花白的教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而他和学生谈论的便是宋庆龄和周总理。



“教授,您说宋庆龄是新中国的缔造者。而周总理也称赞她为‘国之瑰宝’这到底是为什么呀?而且我们都知道宋庆龄的丈夫是孙中山先生,是国民党。而周总理是共产党,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渊源呢?”

其中一个学生打断了教授的话问道。教授便开始讲起了宋庆龄和周总理之间的故事。

上世纪二十年中期,那时候的周总理还在孙中山创办的黄埔军校任职,因工作结识了宋庆龄。

后来孙中山先生去世,国民党的内部都在想尽办法的争夺权力,就此国民党内部分裂成了左右两派。当时的国民党都忙着争权,无暇顾及孙中山



先生的遗愿。就在这个时候宋庆龄,却靠着自己的力量践行着孙中山先生的遗愿。难以想象宋庆龄当时的处境是何等的艰难。

但她却用自己小小的身体撑起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更是为了丈夫的遗愿四处奔走。

在这期间她联合共产党发表了讨蒋通电,她明白要想革命成功必须注入新鲜血液,经过重重的考量她决定访问苏俄。



在这期间她一直和周总理保持着联系。但是由于宋庆龄的种种行为已经触碰到了国民党的“蛋糕”。

他们虽然知道自己不能果然对宋庆龄出手,但也在密切的监视着宋庆龄的一举一动。周总理知道这一情况后便密派上海的同志想尽办法与宋庆龄取得了联系。

可即便是这样,宋庆龄也向来都没有想过放弃。为了促成国共合作,她用自己的人际关系,加上借助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力量。



同时给国民党施加前所未有的压力,终于迎来了国共联合抗日的消息。

在国共谈判期前,周总理特意绕路来到了上海看望这有着共同理想的“战友”。即使两人已经十几年未见过面,他们却还是像熟识已久的朋友一样,没有一点拘谨,相谈甚欢。

同时在谈话中宋庆龄再一次表达了自己的意愿,她愿意大力支持国共合作,她认为一致对外才是中国人当下最应该做的。正是因为有了宋庆龄的支持,国共合作顺利了不少。



教室里的学生在听到教授讲到这里时提问到“教授,这只能说明宋庆龄在践行丈夫遗愿,但我们觉得这还不足以让周总理称之为‘国之瑰宝’?教授您觉得呢?”

学生们开始激烈讨论起来了,双方各执一词。有人认为宋庆龄的贡献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是无可估量的,但也有人认为当时的宋庆龄仅仅是促成了国共合作。

虽然贡献十分巨大,但也不足以担上国之瑰宝瑰宝的称号。在双方各执一词讨论时,老教授摆了摆手示意学生们安静。



“宋庆龄到底担得上‘国之瑰宝’的称号吗?请你们听我讲完宋庆龄的生平,再做评断。”

宋庆龄的故事

1893年1月27日,宋庆龄出生于上海民国时期的四大家族之一,而她的父亲他们家族的掌门人。

因为这样优渥的家庭条件,同时宋庆龄的家里也十分注重子女的教育,所以以宋庆龄从小便接受着良好的教育。



直到宋庆龄毕业,她的大姐宋霭龄让她来接替自己的位置,做孙中山先生的秘书。也就是那时宋庆龄认识了孙中山先生,又因为孙中山先生是自己父亲的好友。

孙中山先生对于她是十分的看好的。宋庆龄虽然是女子,但是她从小的志愿便是报效祖国,百姓安居乐业。

孙中山先生也逐渐被她的坚韧与才华打动,而她也在和孙中山先生的相处之中,对孙中山先生产生了爱慕之情。



1915年,宋庆龄与孙中山先生在日本正式结为了革命伴侣。其实在这期间,也有非常多的阻碍。

尤其是宋庆龄的父亲,由于两人的年龄相差,特别反对两人的结合。这期间宋庆龄一边是自己爱慕的爱人,一边是自己从小敬重的父亲。

两个男人都是她无法割舍的,她在心里面也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却对爱人无法割舍,最终还是选择了和爱人一起。



在以后的岁月中,宋庆龄成为了孙中山先生的左膀右臂。凡是孙中山先生出现的地方总会有他的身影。

而她也在孙中山先生身边见证了许多国民政府的光辉历史。而这些历史壮举的背后都离不开宋庆龄在后方的协助。可以说孙中山先生不仅是宋庆龄的丈夫也是宋庆龄的恩师。

孙中山先生病逝时,还想着和共产党合作一同抗敌,但是他终究没有撑到那个时候,便与世长辞,独留宋庆龄一人苦苦支撑。



那么有人会问了,孙中山先生对于宋庆龄来说代表着是什么?

他是宋庆龄希望相守一生的丈夫,也是她一生中最尊敬的老师,还是在她革命的道路上最亲密的同事。在宋庆龄还没有从失去丈夫的悲痛中走出来的时候,命运却没有就此放过她。

她接下来面对的情形只会更加的严峻,她知道丈夫的遗愿,也知道当时的国民党是什么样的情景,但还是毅然的决定完成丈夫的遗愿。



为了完成孙中山先生的遗愿,她四处奔走,在关键的时候做出了正确的决定,与此同时她的行为也触碰到了别人的利益。

所以处境一度十分的危险。也正是因为宋庆龄的坚持,迎来了国共合作的盛举,才有最后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时,宋庆龄受到了毛主席的邀请,以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身份参加开国大典。当她站在天安门的城楼之上时,也扬起了幸福的笑容。



我想当时的她很激动吧。一方面是因为她完成了丈夫的遗愿,另一方面是她多年的奔波终于画上了句号。

虽然当时的宋庆龄不是党内人员,但是她对共产党做出的贡献却一分不少。

同时在参加完开国大典后,在她的陪同下,周总理出访了多个国家,她也为中国对外邦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教授在讲完开国大典后提出问题:“同学们,宋庆龄就是当之无愧的‘国之瑰宝’。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不知道是哪里来的声音:“教授,我听说宋庆龄在挚友周总理的追悼会上愤然离场,之后还闹出了离职风波,教授方便给我们讲一讲吗?”

追悼会上愤然立场

1976年1月8日,周总理于北京离世。次日早晨,当宋庆龄听新闻才得知挚友离世这一消息。



半个世纪以来,周总理夫妇一直把她当作最真挚的朋友,在宋庆龄遇到困难的时候周总理也会想尽一切办法帮助她。

在宋庆龄和周总理夫妇之前的相处中,他们已不仅仅是挚友,更像是彼此的亲人。

当时的宋庆龄悲痛不已,她不愿意相信挚友已离世,却不得不面对这一事实。宋庆龄独自一人坐在房间里,往事一幕幕地在眼前浮现。



那个笑着和自己聊天、打招呼的周总理仿佛就在眼前,眼泪慢慢的从她的脸庞滑落,她慢慢的叹息着:“你是国家的好帮手,你一走。

国家少了一个好帮手啊!”宋庆龄泣不成声,眼泪止不住的往外流。在那一刻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与迷茫。

其实她一直都知道周总理的身体,在上次人大会议上,她就察觉到了周总理的气色不是很好,回来之后她就让家里人把鸽子蛋攒起来,送去给周总理补营养。



即使她明白这也只是杯水车薪,她还是想为这个挚友做些什么。虽然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真的来临时,还是无法释怀。

同年的1月10日下午,宋庆龄来到北京医院临时搭建的告别室内,由于宋庆龄还处于挚友离世的悲痛中,加上一晚上没有怎么休息,她整个人都显得苍老了许多。

在这之前宋庆龄就患有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这让她走起路来异常地困难。最后还是在隋氏姐妹的搀扶下,才缓缓地来到了周总理的遗体面前,强忍着悲痛见了周总理“最后一面”。



在见完昔日挚友后,宋庆龄心如刀绞,回到家后还没从悲痛的情绪中缓过来。

然而就在这时,她却通过秘书听到了她在周总理遗体告别时一些人的风言风语,大致就是说:“宋庆龄排场太大了,在与周总理遗体告别时,还要带着隋氏姐妹搀扶她。”

“宋庆龄居然在好友遗体告别时摆架子,让隋氏姐妹搀扶上前。”等等一系列的批评。宋庆龄本就因为挚友离世悲痛不已,在听到这些话后,更是悲愤交加。



她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道:“我年龄都这么大了又有严重的关节炎,难道人家两姐妹来搀扶一下我有错吗?再说两姐妹是周总理看着长大的,不应该跟周总理做最后的告别吗?”

宋庆龄对这些大做文章的人感到那么的失望透顶。

1月15日,周总理的追悼会在人民大礼堂举行,当时已是耄耋之年的宋庆龄还是坚持去送这昔日挚友的“最后一程”。



而这些对宋庆龄大做文章的人却不肯就此放过她,甚至直接在追悼会上传出了很多不合时宜的声音,最终还是传到了宋庆龄的耳朵里。

她不想在挚友追悼会上闹出动静,静静的在那里。加上那时的宋庆龄本身就是抱病出席,于是在献上花篮后便没有多做停留的离开了。

在她回到家后,却怎么也没有平复下自己的心情,越想越悲愤。在悲愤的情绪影响下宋庆龄做出了一个决定:辞职,回上海养老。



宋庆龄向来是说一不二的性格,她当即决定开始着手准备回上海的事宜,将北京的所有工作安排妥当后就离开。

1月27日,那天宋庆龄乘坐专机离开了北京,同时那天也是她八十三岁的日子。

她回到上海后,一直深居简出大多时候都是把自己一个人锁在屋子里,她开始怀念和挚友相处的日子。



她也不相信自己的挚友真的离开了,但是追悼会上的一幕幕都在提醒她,她的挚友真的离开了。她想着想着也觉得自己也该着手自己的身后事了。

于是她将以前的贵重资料和物品全部整理好后,将贵重物品也捐了出去。时间转瞬即逝,五个月后,宋庆龄又收到了朱德去世的消息,她又一次回到了北京。

而这一次在众人的劝说下,她再一次回到了工作的岗位,当时的宋庆龄已经八十三岁了,但是她依然放心不下自己的国家,依然想为国家贡献出自己最后的光芒。



在她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她殚精竭虑,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虽然身体每况日下,她也知道自己的身体撑不了多久了,但她依然带病坚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最终她于1981年5月29日与世长辞。

课堂上,教授在讲完这些话后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现在觉得宋庆龄是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们在经过激烈的讨论后,最终也没得出结果。但是宋庆龄的精神还在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她的精神一直在传承下去。



看完此文,如果喜欢此类文章,可以点击“关注”,我将会继续推出优秀文章,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