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陆军五星上将马歇尔曾评价:在梁漱溟身上看见了甘地。

甘地,1869年10月2日出生于印度博尔本德尔,是印度现代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印度国民大会领袖,被印度人尊称“印度国父”。以“非暴力运动”为真理,领导印度人民取得独立。

美国马歇尔将军将梁漱溟与印度国父甘地相提并论,可见其有过人之处。毛泽东曾在1950年3月与他会面时,给足面子,亲自邀请其参加政府工作,但被他以其他理由婉拒,使得毛泽东稍显不悦。

要说被世人所记住的梁漱溟,是在1953年的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会扩大会议上,为了消除毛主席对其提出的“九天九地”说的误解,极力顶撞毛主席,遭到众人赶下台。

在红色电影《延安颂》《建党伟业》《东方战场》中,都有"梁漱溟"的角色出演,可以说他一生中对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梁漱溟先生

梁漱溟出生在“世代诗礼仁宦”家庭

梁漱溟,1893年10月18日出生于北京, 原名焕鼎,字寿铭。父亲梁济,光绪年间考取举人,历官内阁中书、教养局总办委员、民政部主事等职务,后因清朝灭亡后投水自尽。其“坚强不屈的性格、谨慎廉洁的操行、忠于妻友的热诚”的精神为后人所敬佩。母亲张氏,曾在北京女学传习所任教。梁漱溟就是出生在这样“世代诗礼仁宦”的家庭。

性情狂傲的改良主义者

早年为了救国因崇信康有为、梁启超的改良主义,自称是个改良主义者。也因学问高,名气大,导致性情也狂傲,容不得别人的批评。他曾说过“人有今生、前生、来生,我前生是一个和尚。和尚打伞,无法无天,他梁漱溟没有什么可怕的。”由此可见,1953年他与毛泽东当众顶撞起来,并不奇怪了。



梁漱溟家庭照

加入同盟会

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曾敬仰孙中山并加入同盟会京津支部,任京津同盟会《民国报》编辑兼记者。自称“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20岁的梁漱溟开始潜心研究佛学和儒学,认为只有以儒家思想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生活,才能使人们尝到“人生的真味”。并反对阶级斗争的理论,认为应该通过“法制礼俗”来恢复社会秩序。

如果在现在看来,就与“依法治国”有些相似之处,但在辛亥革命时期,中国是个军阀混战、外强入侵的国家,国家无法统一,国家不统一如何谈治理。因此毛泽东认为只有先通过阶级斗争,发动百姓参加革命取得政权,才能进一步谈治理国家和发展社会。这也是梁漱溟与毛泽东想法不一致的地方。

初识毛泽东,后成为无话不说的好友

1916年,23岁的梁漱溟,年纪轻轻就被蔡元培聘请到北京大学任教,开始讲授印度哲学概论和佛教哲学。

1918年,与同年出生的毛泽东相识于杨开慧家中。那时的梁漱溟经常到杨昌济(杨开慧父亲)家串门,总是借宿在此的毛泽东开门迎进,但梁漱溟对时任北大图书馆管理员的毛泽东印象不深。

1924年,离开北大,应邀前往山东菏泽任省立第六中学高中部主任。

1938年1月,作为国民政府国防参议员的他只身前往延安与毛泽东相见。延安行,他与毛泽东相见甚欢,就抗日战争和如何建设新中国问题彻夜长谈。当时的梁漱溟对抗战前途十分悲观,认为中国很难取得胜利,但毛主席持乐观态度,认为这是一场持久战,最终中国必定取得胜利。并对中日双方的力量进行分析对,令梁漱溟大为叹服。尤其对阶级斗争理论和共产主义学说,双方唇枪舌战、各执己见,谁都没有说服对方。但因此成为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后来,令他震惊的是,在蒋介石发动的内战中,中国共产党仅仅用了3年就打败国民党军队,领导全国政权。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梁漱溟与毛泽东

毛泽东重视梁漱溟

1950年1月,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需要统一各个战线力量和知识分子治理国家。毛泽东和周恩来多次邀请梁漱溟到北京家中做客。并安排他住进了颐和园内的一处小院里。谈话间,毛泽东建议他到山东、河南、东北等地的农村去考察,了解变化。梁漱溟欣然接受,足足准备了几个月后,4月初便带随员考察了山东、河南等地的广大城市和农村。

梁漱溟搞学术研究确实拥有独特的思想和脚踏实地的作风,但也容易受思维定势和对国情认识不深的影响,缺乏足够的战略远光。

10月下旬,梁漱溟再一次与毛泽东产生了分歧,在朝鲜战争爆发中国志愿军入朝作战前夕,毛泽东再次邀请梁漱溟,询问他对此事的看法,此时毛泽东出兵抗美援朝的决心已定。但梁漱溟仍然不赞同出兵,认为“新中国刚刚成立,就卷入朝鲜战争,与美国人直接打仗,后果会不堪设想,希望毛泽东再做考虑。”这让毛泽东万万没想到。



梁漱溟与儿子

梁漱溟为表清白,当面顶撞毛泽东

毛泽东曾给梁漱溟的问题定下了基调:虽“反动”,但不算反革命;要批判,但也要给“出路”。

在1953年召开的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会扩大会议上,周恩来邀请梁漱溟发言,经过一宿的准备后,在次日下午作发言。在讲到农村问题时,他认为共产党根据地在农村,但转入城市后,重点发展了城市而忽略了农村,导致了工人的生活在九天,农民的生活在九地,即“九天九地”说。这与当时正在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了尽快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暂缓农村农业发展的大方向相悖。

在今天看来,也许梁漱溟是在善意提醒共产党在发展工业的同时要注重保障和提高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毕竟我们的政权来之农村。但在那个时期梁漱溟的讲话很容易引起农民对党的政策不满。于是毛泽东在第二天发言中便对梁漱溟进行含沙射影的批评,提到:有人不同意我们的总路线,认为农民生活太苦,要求照顾农民。这大概是孔孟之徒施仁政的意思吧……

梁漱溟听完后,便写信给毛泽东,其中说到:

你说的一些话,是说我。你说我反对总路线,破坏工农联盟,我没有这个意思,你说得不对,请你收回这个话,我要看看你有没有这个雅量。

信里还特别指出在他发言时,由于毛泽东本人不在场,并不明白和理解他当时发言的内容与含义,希望毛泽东给他一个解释的机会。

后来毛泽东给了他一个机会,在梁漱溟与毛泽东解释过程中,要求毛泽东当众解除误会,消除影响。毛泽东对此进行了反驳。言语间两人冲突频发,不欢而散。

在后来的会议上,梁漱溟再次要求发言,周恩来要求他做好准备,第二天发言。他一上台便说:

昨天会上中共领导人的讲话,很出乎我的意料;当局认为我在政协的发言是恶意的,特别是主席的口气很重,很肯定我是恶意。但是,单从这一次发言就判断我是恶意的,论据尚不充足,因此就追溯过去的事情,证明我一贯反动,因而现在的胸怀才存有很多恶意……

梁漱溟刚一发言,便遭人打断,要求下台不要再讲。他迫不及待接着对毛泽东说:

现在我唯一的要求是给我充分的说话时间。我觉得,昨天的会上,各位说了我那么多,今天不给我充分的时间,是不公平的。我很希望领导党以及在座的党外同志考验我、考察我,给我一个机会,就在今天。同时我也直言,我还想考验一下领导党,想看看毛主席有无雅量。什么雅量呢?就是等我把事情的来龙去脉都说清楚之后,毛主席能点点头说:“好,你原来没有恶意,误会了。”这就是我要求的毛主席的雅量。

毛泽东不等其说完便插话说:你要的这个雅量,我大概不会有。

梁漱溟紧接着说:主席您有这个雅量,我就更加敬重您;若您真没有这个雅量,我将失掉对您的尊敬。

就这样,梁漱溟你一句我一句与毛泽东发生了顶撞,导致会场一度出现喧哗、愤怒。最终大会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将梁漱溟赶下发言台。



梁漱溟墓碑

如果梁漱溟不是一个不甘蒙屈和逞强好胜之人,不再寻找机会在大会上复述自己的观点,以证清白,便不会发生顶撞事件。也正因此事,梁漱溟让世人所记住。

对于毛泽东邀请其参加政府工作,梁漱溟以“更适合在政府以外工作”为由婉拒。其实有2点主要原因:一是不愿从政,生怕从政后影响到他作为党外人士身份的立场。二是性格狂傲,更适合自由自在进行学术研究,不受约束。

在发生大会上顶撞毛泽东事件后,毛泽东念及旧情,指出梁漱溟的问题属于思想问题,不是政治问题。因此,后来梁漱溟的政协委员的位置和待遇不变,也躲过了1957年被打为“右派”的危险。



梁漱溟晚年生活

1988年6月23日,梁漱溟在北京逝世。临终前,他留给世人最后一句话是:“我累了,我要休息了!7月8日《人民日报》发文《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梁漱溟走完百年人生旅程》,以此缅怀梁漱溟先生。

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爱国知识分子敢于坚持真理的高尚品格!

(本文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