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古至今从未断流,
陶瓷是中华瑰宝,
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名片。
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
严格遵循保护第一、修旧如旧的要求,
实现了陶瓷文化保护与文旅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2023年10月11日,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景德镇市考察调研,
并在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作出重要指示。
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和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
江西景德镇传承了最为丰富、
最为完整的瓷业体系及文化遗存,
形成了独特的瓷貌和瓷韵。
而涵盖108条千年老城里弄、
400余年明清窑作群
和70余年陶瓷工业遗产的
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
则保留了景德镇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为了更好保护景德镇独特的瓷貌与瓷韵,
2019年,
中建一局景德镇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项目正式启动,
项目总建筑面积约20.3万平方米,
建设内容包含民居街区修缮、
古城市政里弄镇历史文化遗址加固
以及各项配套设施建设。
一砖一瓦,以创新赋能古城
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往往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好时机。
虽然景德镇这座古城有着2000多年的冶陶史,
1000多年的官窑史,
以及600多年御窑史,
但在陶阳里历史街区项目中,
中建一局以“科技创新”赋能古建修缮,
仍恰到好处地让古城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窑砖,
是恢复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古城旧貌的基础载体。
在这里,中建一局充分运用砖的艺术
造就了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每一平方厘米都不相同”的建筑美学。
御窑博物馆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传统蛋形窑,
由8个多曲面拱体结构造型组成,
不同于简单的几何形,
博物馆选用复杂的双曲面,
这也是全球首个采用复杂双曲面结构的建筑,
需要利用砖的收分错位,
借助重力完成建造。
为完美呈现建筑的设计理念,
项目团队通过调整不同的粉料和熟料配比,
制成了190万块响砖、窑汗砖、基砖等
种类多样、色彩丰富的仿旧砖块,
加上搜集到的90万块老窑砖,
前后进行11次样板实验,
对各种窑砖的比例和位置反复调整,
再将每一块砖用手工砌上去。
“仅仅在窑砖干挂和砌筑环节,
我们就累计使用了280万块窑砖,
确保了8个拱体弧度的平滑度。”
中建一局相关负责人说。
一路一景,用暖心点亮古城
坐落于景德镇市珠山区的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
作为历史悠久的老城区
以及弘扬陶瓷文化的著名景区,
街区的居住和游览体验至关重要。
为了提升街区整体性能,
使其具备更适应现代人民生活、娱乐的功能,
中建一局结合景德镇地势地貌,
采用“隐藏式”改造,
充分做好排水、保温、光照等功能的提升和优化。
漫步陶阳里,
幽幽灯光映照在斑驳的青石路上,
古韵扑面而来的同时却不见任何现代灯具。
之所以能实现这一效果,
得益于项目团队“见光不见灯”的巧妙手法,
利用外墙+木体系、
瓦屋檐+牌匾体系、
老窗台组合+局部景观绿植体系,
通过对灯管线路的砖缝隐藏、
仿照窑砖外形制作灯具等方法,
将灯管隐藏起来,
达到昼间视觉隐蔽、夜间发光照明效果。
为有效解决老城排水问题,
中建一局将古时候用来行驶独轮车的
“路中青麻石”改造成隐藏式排水沟,
在青麻石下层加入碎石层、混凝土层等,
并在路面左右两侧设置排水沟,
利用陶阳里路面中间高、两边低的地势,
达到天然雨水自排效果,
既解决路面积水问题,
又保留了陶阳里古朴青石路面的历史痕迹。
一瓷一韵,秉匠心镌刻古城
一部中国陶瓷史,
半卷峰峦在景德。
在千百年的发展进程中,
景德镇沿河建窑,因窑成市。
熊熊窑火,淬炼出
“陶阳十三里,烟火十万家”的繁荣景象。
始建于明末清初的徐家窑,
是景德镇保留最古老、最完整的柴窑,
也是目前世界上现存的最大柴窑。
匠人们不仅通过传道授业,
将传统技艺代代传承,
还尽最大努力保存了徐家窑的古建筑结构。
经过中建一局的修复后,
时隔多年、迎来复烧。
徐家窑的复燃点火,
完美传承了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
手工烧制瓷器技艺等非遗技艺,
是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典范,
为景德镇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惟有以非凡之精神,
才能成非凡之事业。
长期以来,
中国建筑始终以文化为先导,
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致力于为全球城市更新
与历史文化遗产修缮保护工程
提供具有中建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解决方案,
为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延续城市文脉,
不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贡献力量。
瓷都景德四时新,
满目坯陶件件珍。
现如今,经过改造的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
里弄民居、会馆瓷行、窑作群落,
构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陶瓷世界,
而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形态各异的瓷器佳作,
也作为中国的文化象征,
不断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浪花走向世界,
擦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名片。
———— / END / ————
撰稿丨马语谦
责任编辑丨杨致刚
执行主编丨刘海草 张灏然
内容来源 | 中国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