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第五届长三角文博会在上海落幕,文创呈现的蓬勃景象令人欣喜。但在文博会之外,有市民提供线索,一些主营盲盒的文创店铺中,出现了不雅盲盒的身影。记者立即展开了调查。
根据线索,记者来到某潮玩品牌的多家线下门店,发现一款名为“初中生”的盲盒系列。其中,两款玩偶用双手做出了侮辱性手势,格外扎眼。部分顾客发现后,选择匆匆避开。但也有学生模样的顾客,选择驻足。
一位顾客表示:“类似这种手势的玩偶,在上架前应该有甄别的过程,不然可能会给小孩子带来不太好的影响。小孩子容易去学,而且模仿得很快。”
侮辱性手势成了文创产品的卖点,这样的产品为何会堂而皇之走上市场?记者注意到,该款人偶系列打着盲盒的旗号,在外包装示意图上刻意遮蔽了侮辱性手势,因此无法预判里面含有与主流价值不符的产品。包装显示,该盲盒是外省市某文创有限公司的产品。店家透露,这款玩偶上柜不久就收到过一些投诉。
潮玩商店店员介绍:“但是它这个IP是国外的,销量肯定跟那种爆款没得比,但它卖也是能卖。网上反映这个手势不太好,然后有人投诉了。”
记者注意到,该盲盒包装上注明了“本产品仅适用于15岁及以上人士”“8周岁及以上未成年人请在监护人陪同下购买商品”的提示。不过,上海中夏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上海市青联委员顾宇清认为,这样的标注起不到效果。
顾宇清表示:“存在一定的误导和不明确性,有可能会导致年幼的15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使用盲盒。”
据了解,盲盒产品在文创消费市场中占据重要席位。其消费人群中,学生是第二大主力,仅次于城市白领。记者来到部分中小学开展举手调查时发现,学生群体的盲盒接触率达到8成以上。
对此,长期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周文秀表示,文创产品及相关玩具对引导青少年群体的三观树立和行为表达将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
周文秀分析称:“比如其他人有了但自己没有,就会觉得自己也需要拥有,其实造成了大家对这种侮辱手势的追逐,因为玩具厂已经生产出来了,但孩子们不知道它是负面的。其实这种玩具,后续是有社会影响和心理影响的。”
某市场监管部门工作人员表示:“去年6月份发了《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但这是一个指导性的文件,其实它没有罚则。”
记者随后又咨询了某文化监管部门工作人员。对方表示:“因为文创这个篮子实在太大了,比如像广告是市场监管局在管,创意设计这块是经信委在管,旅游休闲是文旅局在管。”文创品类繁多,关联领域和主管部门交错,产品上市前逐个审批显然不现实。但在市场端建立明确的举报渠道,搭建快速联动调查机制,细化文创“准入”及“禁入”的标准或处罚规定,将减少文创监管“盲区”的影响。
记者:闵小融
编辑:林心怡
初审:赵若楠
复审:姚怡莹
终审:刘垦博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