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静 卢志坤 北京报道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水资源是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决定性因素,农业用水安全关键在节水。

近日,在第四届中国节水论坛上,山东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林武指出,山东地处黄河下游,是黄河流域唯一的沿海省份。近年来,山东全面贯彻党中央治水思路,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强化节约集约用水,加快节水产业培育,推进节约用水集成改革,扎实做好节水大文章,努力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

建设更高水平“齐鲁粮仓”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贫乏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粮食安全问题是安邦兴国的头等大事,是国之大者。”当谈及节水与粮食安全时,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杨武杰这样说道。

中信证券农业分析师、副总裁罗寅向《中国经营报》记者介绍,我国要用全球8%的耕地养活全世界18%的人口,这在国家粮食安全层面上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成就,同时也是对全球粮食安全一个巨大贡献。从我国粮食安全现状来看,我国是农产品净进口大国,2000年以来我国农产品进口金额整体呈单边大幅上涨趋势,多种农产品维持净进口。

但从大食物观和耕地视角来看粮食安全,罗寅认为,我国可播种耕地面积相对于农业资源耕地需求仍有一定缺口,同时他还指出,干旱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气象灾害,历年干旱对我国粮食减产的影响显著。

多重因素下,农业用水的安全问题成为我国农业发展战略的最大短板。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节水处处长吴勇介绍,目前我国农业用水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在于:部分区域水资源难以满足粮食持续增产的需求,三大主粮作物面临严峻的干旱缺水风险,不少区域农业基础设施短板依然突出。

吴勇指出,虽然农业节水工作成效显著,但随着农业用水需求的不断增加,农业用水总量已呈抬升趋势,水粮矛盾日益突出,进一步提升农业用水效率将是缓解水粮矛盾的主攻方向,未来农业节水的方向是提高效率而非控制总量。

以山东省为例,作为农业大省,山东省水资源相对缺乏,年人均淡水资源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地理位置与气候特征造成了旱涝灾害频度较高,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突出矛盾。同时,气候条件特别是降水特点决定了农业增产稳产就必须发展灌溉,越来越严峻的水资源紧缺形势,迫使农业必须发展高效节水。

据山东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冷畅俭介绍,山东要建设更高水平“齐鲁粮仓”,农业用水的供需矛盾是目前最为突出的问题,严重制约着粮食高产稳产。因此,要集成发力继续主攻单产提升,提出兼顾节水、控盐、减污、增产和生态功能稳定的灌区节水模式,着力建设更高水平的高标准农田是需要主攻的方向。

基于此,山东省政府出台意见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提高投资和建设标准、发展高效节水灌溉,2024年提高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投资标准,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据杨武杰介绍,2024年,山东将全省高标准农田新建项目亩均投资标准提高到了3200元,改造提升提高到了2600元,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643.7万亩,高效节水灌溉5249万亩,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超过7994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至0.64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以上。

同时,山东还着力优化种植结构,发展节水高效农业,立足水资源实际,培育耐旱节水品种,调整种植结构,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

在绿色技术使用上,山东着力推广包括秸秆还田在内的措施,应用旱作节水技术,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实施单产提升工程项目。据了解,山东分区域规模化发展喷灌、微灌、滴灌,高效节水灌溉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全省水肥一体化覆盖面积超过1000万亩,比传统灌溉方式节水40%以上。

节水农业急需新质生产力

根据《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到2045年,全球超40%的人口可能面临水资源短缺,粮食价格可能因气候变化因素上涨100%。为应对这些挑战,农业领域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技术革命。

面对我国农业用水短缺、低效、粗放等突出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科技管理处处长黄仲冬表示:“我国农业节水正在逐步进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赋能的发展阶段,亟须发展农业节水新质生产力,构建水-田-粮新型生产关系,进一步提高水的综合效益,推动我国节水事业高质量发展。”

黄仲冬认为,未来农业节水技术创新要从几个方面进行加强:一是要重视农业节水基础性长期性工作,搭建开放共享数据平台,建设高质量数据集;二是要重视农业节水基础研究,加强基础算法与模型自主研发,建设开放平台与开源社区;三是重视跨学科交叉协同,特别是与产业机构和企业结合,研发一体化解决方案。

据了解,灌区是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对我国农业生产和现代水利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灌区现代化是一个逐步发展、不断成熟、全面实现的过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灌区已经不单单是农业生产,更多承载了乡村振兴、维护生态健康、传承历史文化的任务,已经成为区域优化布局、联动发展的载体。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研究所副所长吴文勇进一步指出,大力发展及应用农田智慧灌溉关键技术与装备是破局的关键。据他介绍,智慧灌溉是完全区别于传统灌溉的一项新兴技术,传统是看天、看地、看作物,而智慧灌溉要以数据驱动,必须有数据源,这些数据要融合到灌溉系统里,就必须解决水肥和表型的关系,以及解决表型参数和作物模型的耦合。“从河北、内蒙古、甘肃、新疆实际案例可以看到,智慧灌溉对于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和农作物增产增收的显著促进作用,未来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高祥照介绍,推广少浇湿润灌溉技术,减少农田灌溉水径流损失,不但提高了肥料利用率,还减轻了施肥对环境尤其是水系的污染。另一方面少浇湿润灌溉减少了传统的水田干湿交替过程,从而减轻氮肥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减少包括农田氮氧化物在内的温室气体的排放,为缓解温室效应,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作出贡献。

以黄河流域为例,据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院长李云开介绍,黄河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粮食产区、能源基地以及生态屏障,但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流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发展滴灌是黄河流域深度节水的有效途径。

不过,李云开也指出,黄河水滴灌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一是灌水器堵塞是滴灌领域的国际性难题,黄河水泥沙含量位于世界大江大河之冠,堵塞风险控制国外尚无成熟经验可借鉴,唯有依靠自主创新;二是黄河水滴灌泥沙处理通常是大型沉沙池+高精度过滤,但因成本高、能耗高以及占用基本农田性质等影响快速推广,亟须大幅提升泥沙处理效率;三是节水高产创建迫切需要黄河水滴灌系统成本与质量的协同发展。

面对上述挑战,李云开提出,要加大滴灌装备设施研发力度,保障滴灌系统安全运行,建立黄河流域滴灌建管用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与黄河水滴灌发展保障体系。

(编辑:卢志坤 审核:童海华 校对:张国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