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看这个样子,马上进入第三个年头了。
战争的硝烟弥漫,曾经被视为地区性冲突,却迅速演变为全球地缘政治的激烈博弈。
美西方的 “开战权” 受挫,经济制裁 “王牌” 失灵,世界格局在动荡中何去何从?非西方国家能否抓住机遇崛起?
开战权失灵
二十世纪末,美国主导的西方联盟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确立了霸权。
以海湾战争为开端,美西方多次向世界展示其强大的军事介入能力。
彼时,美国不仅依靠高科技武器与联合国的授权在战场上碾压对手,还通过战争重塑国际秩序,其所谓的 “开战权” 让众多试图挑战西方规则的国家噤若寒蝉。
三十多年后的俄乌冲突,却使这一切发生了转变。
俄乌战争让西方的军事干预模式,暴露出诸多根深蒂固的问题。
从表面看,这是乌克兰追求独立与俄罗斯维护战略缓冲区的冲突,但深层次而言,它打破了西方长久以来营造的神话 ——西方军事联盟无往不胜的 “王炸” 已失去威慑力。
与过去在中东或南欧的干预不同,美西方在乌克兰冲突中无法直接动用武力,因为他们面临着核战争的潜在风险,这使得其 “用战争解决问题” 的传统策略难以施展。
普京手中的核武器库存成为了谈判桌上的隐形武器,迫使西方在行动时不得不谨慎考量。
相比过去美西方对弱小国家的军事打击,如海湾战争的 “外科手术式” 空袭、利比亚战争的全面轰炸,这次他们面对的是军事强国俄罗斯,西方的军事联盟只能远远观望,不敢轻举妄动。
俄罗斯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结合传统军事力量,在战争初期采取 “闪击战” 模式,迅速攻入乌克兰多个地区,令西方措手不及。
这西方国家习惯将舆论战作为军事行动的辅助工具,但在乌克兰问题上,这一工具的效力却捉襟见肘。
尽管西方媒体努力将战争的责任归咎于俄罗斯,但普京始终牢牢把控国内舆论,俄罗斯的民意未出现大规模动摇。
反而是西方国家在自身能源危机和经济压力的夹击下,国内选民的不满愈发被动。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表面上保持统一行动,但成员国之间的利益冲突不断加剧。
波兰和波罗的海国家极力推动对俄强硬措施,而法国、德国等国家因能源依赖和经济考量,对进一步加剧对抗持更为谨慎的态度。
美国为了自保,不惜将盟友置于困境,北溪天然气管道的爆炸事件让欧洲能源供应受阻,欧洲只能高价购买美国天然气,这让欧洲国家对美国的信任大打折扣,北约的凝聚力正遭受考验。
俄罗斯成功抵抗了美西方的军事压力,为其他非西方国家提供了 “反抗示范”。
一些长期受制于西方规则的国家开始意识到,只要有强硬的战略意志和适当的国际支持,即便面对西方军事联盟也并非毫无胜算。
西方自困囚笼
在过去数十年,经济制裁一直是美西方遏制敌对国家的重要手段,且一度被认为是低成本、高收益。
比如对伊朗石油出口的封锁,对朝鲜外汇资产的冻结,此类经济打击往往能迅速威胁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使其陷入困境。
俄乌冲突让人们看到,这套曾被西方视为 “战无不胜” 的经济武器,在面对俄罗斯时却失去了预期的威慑力,还反噬了西方自身。
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迅速展开了一场号称 “史上最严厉” 的经济制裁行动:冻结俄罗斯外汇储备、切断金融交易网络、限制能源出口等,一系列制裁直指俄罗斯的核心经济体系。
起初,西方认为俄罗斯会在数月内陷入财政危机,进而引发国内动荡,甚至让普京政府面临崩溃风险。
但事实与西方的预期大相径庭,俄罗斯凭借能源出口受益,稳住了国民经济的基本盘。
卢布在外汇市场上一度表现强劲,俄政府也通过内部经济调整,减少了对西方市场的依赖。
西方对俄罗斯实施能源制裁后,影响迅速波及全球能源市场,欧洲更是首当其冲。
短短几个月内,欧洲多国能源价格飞涨,家庭用电费用激增,工业生产成本大幅上升。
德国因能源短缺不得不启动煤电厂,甚至重新考虑核能发电。
一些能源价格飙升的地区,民众抗议频繁,政局稳定性受到影响,而俄罗斯则迅速转向亚洲市场,寻找能源出口的新买家,如中国和印度。
欧洲的能源短缺与俄罗斯出口的顺畅形成了鲜明对比,制裁效果适得其反。
美西方经济制裁的另一核心武器是美元霸权,美国长期利用美元在国际贸易中的核心地位,通过控制全球金融体系的结算机制,对敌对国家实施金融制裁,伊朗、委内瑞拉等国曾深受其害。
在面对俄罗斯时,这招效果不佳,俄罗斯被排除出 SWIFT 体系后,迅速转向人民币、卢布等多种货币结算机制,减少对美元的依赖。
中俄双边贸易也开始全面去美元化,用本币直接结算成为常态,这动摇了美元在全球贸易中的统治地位,让更多国家意识到完全依赖美元结算存在潜在风险。
一些传统美国盟友,如沙特阿拉伯,也开始与中国等经济体探索非美元的贸易方式。
一方面,以中国为代表的非西方国家,通过与俄罗斯深化贸易合作,打破了西方的经济封锁。
另一方面,伊朗、委内瑞拉等长期受制裁的国家,纷纷探索与非西方国家合作,摆脱对西方市场的依赖。
非西方国家的觉醒
冷战结束后的三十年里,美国及其盟友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和文化实力,构建起了一个西方主导的单极世界。
但俄乌冲突的持续,让许多非西方国家开始重新审视西方的力量与可靠性。
美西方试图通过经济制裁、军事援助以及外交孤立等手段来围堵俄罗斯,这一系列举措却暴露出其诸多不足:
西方内部在应对策略上存在分歧,对能源危机束手无策,在某些外交事务上频频失误,这些都凸显了其霸权的逐渐失灵。
相比之下,非西方国家看到了西方霸权的软肋。
俄罗斯不仅扛住了经济制裁的压力,还通过加强与中国、印度、中东国家等的经济合作,稳固了自身的国际地位。
西方的 “制裁包围圈” 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让更多国家明白,与西方以外的经济体合作能够开辟出可行的发展道路。
非洲、拉美、中东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发现,长期以来被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并不能真正满足他们的利益需求。
比如,南非、巴西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没有盲目跟从西方的立场,而是保持中立甚至加深了与俄罗斯的合作。
金砖国家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平台,在俄乌冲突后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非西方国家联合对抗西方的典型范例。
这种多极化趋势并非短期的变化,而是一种长期的发展方向。
以 “一带一路” 倡议、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为代表的新型国际合作模式,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避开西方体系的途径。
通过多元化的贸易伙伴和合作机制,非西方国家逐渐从全球边缘走向中心,与西方力量形成并驾齐驱的新局面。
未来,世界或将进入一个更加复杂多样的多极时代,而这场变革的根源,正是俄乌冲突所揭示的国际秩序的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