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加强人民解放军正规化、现代化的建设,中央军委开始着手实行军衔制。1950年总干部管理成立后,研究军衔实施的准备工作,成为总干部管理部的首要工作任务。
在数百万人的人民军队中,战将林立,个个战功显赫,授衔工程复杂而浩大。经过一年多繁忙的工作,1000多名为解放事业而作出卓越贡献的功臣的军衔终于评定出来。
在这1000多名开国将帅中,有这样一位将军,他18岁参加革命,从土地革命一直到抗美援朝,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后勤保障方面,更是做出了卓越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这位将军担任多个重要职务,最高担任总后勤部副部长一职,然而就在他62岁那一年,却受牵连被“一撸到底”,到了晚年更是经常捡破烂卖钱,资助贫困山区的儿童,他就是丁先国将军。
1909年,丁先国出生在湖北麻城,18岁参加本村赤卫队,之后又参加了黄麻起义,自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29年,丁先国成了红军中的一员,从一名普通的战士,一步步成长为政治部主任,在历次反“围剿”的战斗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长征开始后,丁先国二过雪山,三过草地,完成了与一、二方面军的会合。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丁先国所在的红四方面军,被改编为八路军第129师,丁先国历任386旅团政训处主任、冀南军区一军分区司令员等重要职务。参加和指挥了阳明堡战役、百团大战等重要战斗。
1946年,蒋介石调集20多个师的部队,对中原解放区进行包围和蚕食,企图将中原解放区的部队全部消灭。为了避免内战,中央多次同国民党交涉,愿意将部队和平转移,但蒋介石仍一意孤行,调集30万大军包围中原军区部队,并下达了围攻命令。
为了打开突破口,中原军区北路军领导将任务交给了丁先国所在的37团。丁先国迅速率领部队拿下柳林车站,为主力部队通过平汉铁路打开了一条通道。
当左翼部队进抵南化塘的时候,遭遇敌军堵击。面对重兵把守,李先念强令37团从玉皇顶阵地杀出一条血路。丁先国和团长、副团长三个人各带一个营,向玉皇顶阵地发起冲锋,拿下阵地后又坚守了10个多小时,掩护大部队突出重围。
随着解放战争基本结束,丁先国转战到后勤战线。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丁先国历任志愿军后勤部第二分部部长、后勤司令部副司令员。在上甘岭战役、金城反击战等重大战役中,丁先国领导的二分部是志愿军的主要后勤部队,同时也是志愿军后勤司令部最大的前线分部。
1960年,中央军委和总后勤部针对后勤系统建设,打算筹建一个专门培养后勤技术人才的军事院校,丁先国被委任承担这一重要任务。回到重庆后,丁先国连续召开了二十几个专题会,只用了两个月不到的时间,就做出了建院的整体方案和设计方案。
1961年,由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装甲兵工程学院、解放军炮兵工程学院、第三军械预备学校四所学校组建而成的后勤工程学院正式建成,丁先国成为首任院长兼政委。
与此同时,随着新中国在国际政治和经济格局中位置的变化,以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央领导人,认识到加强三线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一场轰轰烈烈的产业转移由此展开。
在三线建设的工作中,丁先国亲力亲为,为了给部队和地方基地建设选址,跑遍了四川、贵州、西藏等主要地区,安排了一批重大骨干项目和配套项目的新建、改建和扩建。
1970年,丁先国不等国家财政拨付,当即拍板将渝办账上的2000多万,用于建设重庆兵工管理大楼,同时扩编兵工企业的军事代表系统。在总后三大办事处撤编后,整编后的成都军区和昆明军区,接管了9000多万元的资金。丁先国对此曾自豪地说:
“我干的工作就是为国家为军队守好财、管好物。”
就是这样一个为国家、为军队处处着想的“红管家”,却在1971年受牵连,所有职务被全部免去,他本人和家里人也吃了不少苦。一直到1983年,丁先国所有的事情才全部查清,中央也为他恢复了名誉。
为了响应中央号召,丁先国恢复名誉之后,主动选择了离休,组织上为他提供了正兵团职的待遇。然而,丁先国却谢绝了组织为他配的厨师和保健医生,一切全都靠“自力更生”,甚至他还经常在住所周围收捡起破铜烂铁,卖钱再加上自己的离休金,全部捐献给贫困山区的儿童。
2001年,92岁高龄的丁先国逝世,不少媒体刊登了组织上对他的最中肯的评价:“他无论在什么时期,担任什么职务,都认真负责,深入研究,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