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城市交通是反映城市文明的缩影,也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城区,有这样一群人,不管严寒酷暑,昼夜晨昏,他们身着马甲、头戴小红帽、手执引导旗,站在城区的主干道路口,引导过往行人、车辆遵守交通秩序,充分发挥文明交通引导作用。他们就是——交通劝导员。

即日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通过交通劝导员的视角,与读者一起感受文明城市建设带来的蝶变,敬请关注。


“大妈,请等绿灯亮了再走。”“大姐,骑车要记得戴好头盔。”11月25日黄昏,记者在城区金桂路和银泉大道交叉的传媒大厦路口见到刘泉时,他正挥舞手中的引导旗,引导行人和非机动车遵守交通信号灯有序通行。

“还记得以前刚上岗时,有些行人习惯过马路不看灯随便闯,近一年来情况好多了,绝大多数市民都能按照交通规则通行,让我们感觉这份工作很有意义。”刘泉说,能够见证咸宁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升,也是一种别样的快乐。

为加强城市管理提升文明程度,我市特聘请一批交通劝导员,对交通不文明行为进行劝导,着力打造“文明交通”城市名片。2022年6月,刘泉受聘为交通劝导员,从此开启上下班高峰期在传媒大厦路口值守模式。

除了自己从事交通劝导,刘泉还是传媒路口组组长,带领其他11名组员,负责主路口4条斑马线和周边主次干道的交通引导。

“一般外卖员和快递员因为赶时间,有时候会选择逆行,再就是部分老人习惯不看交通指示灯,或者横穿马路。”刘泉说,作为较早的一批交通劝导员,他早已将交通规则熟记于心,也摸清了行人和车辆的特点。令他惊喜和欣慰的是,经过日复一日的劝导,遵守交通规则的居民越来越多,例如大部分市民驾驶电动自行车都习惯佩戴头盔,电动自行车占用机动车道现象基本消失,行人闯红灯、翻越护栏等情况也有明显好转……

“各个大路口都有劝导员,提醒我们遵守交通规则,让我们感觉到满满的安全感,挺好的。”路过的市民说。

晚上6点20分,通勤高峰已过,人流车流量明显回落,十字街头的路灯下,刘泉和他的组员依旧坚守,认真引导每位行人的文明通行,他们那一抹独特的“荧光绿”,坚定地绘就着城市文明底色。

  (记者 王奇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