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相信大家都看过,天大地大老子最大的李云龙,最怕的人就是旅长。
原型为陈赓大将的386旅旅长戴着一副圆圆的眼睛,不怒自威,而且是李云龙的直接上级,不怕县官只怕现管嘛,旅长马鞭一举,我们的李团长立刻缩脑袋,要多乖有多乖。
剧照:386旅长
不过虽然怕旅长,但是在旅长面前李云龙还是不改嬉皮笑脸本色,甚至还敢讨价还个价。然而有一个人,李云龙见后是毕恭毕敬,不敢有丝毫不恭。此人就是剧中的129师师长,而这位师长的原型就是刘伯承元帅。
剧中有个很有意思的情节,解放后,李云龙接到命令去军事学院学习进修,这让我们的天生“学渣”,大老粗李团长很是不满,嘴里嘟嘟囔囔道:真他娘的哪壶不开拎哪壶,老子承认自己没文化,也打算学学文化,可这打仗还有啥可学的?这么多年大大小小也打了几百仗了,没吃过大亏嘛,仗打完倒要去学打仗了?
铁三角
牢骚归牢骚,可是李云龙还真就没敢不去,连找个借口推脱都没敢,理由嘛很简单,因为这个军事学院的院长就是老师长刘伯承。
李云龙还是个小战士时候,刘伯承就已经是红军参谋长了。更何况刘伯承博览群书,并且在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进行过正规学习,不管资历、学历还是能力都不是李云龙需要仰望的,所以说,对这个老师长,李云龙是又敬又怕,犹胜旅长三分,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刘伯承元帅,看看他为何会被称为红军第一儒将。
院长和李云龙
为保大脑神经,坚持不用麻药
红军将士大多出身无产阶级,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所以虽然悍将如云,猛将如雨,但是儒将就比较稀有了,既儒又猛的那就更是凤毛麟角,可偏偏刘伯承就是这样一个人。
1916年,刘伯承参加了护国战争中的丰都战斗,在激烈的交火中,刘伯承头部连中两弹,一颗子弹擦伤了头顶,另一颗则很是致命,从右侧太阳穴射入,穿透右眼而出。
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这种伤差不多就算是宣判死亡了。不过战友们并没有放弃,他们潜入城中,找到了著名的德国医生威廉.阿曼,请求其为刘伯承做手术。
按照现代医学的观点,麻醉药对于神经的影响微乎其微,但是当时的人们都还很笃信麻醉药对神经的副作用,为了不影响将来指挥打仗,刘伯承强烈要求不打麻药,直接手术。
阿曼医生还是第一次见到病人提出这样的要求,在清理眼眶中的腐肉时,阿曼的手不由自主的颤抖着,手术刀刮过骨头的声音是那么刺耳,他忍不住偷眼瞧向刘伯承。
刘伯承双手紧紧的握着手术台的木角,额头上的冷汗像泉水一样渗出,看得出他在忍受着难以想象的疼痛,阿曼医生真的担心,病人会就这样疼死过去。
三个小时过去了,俨然像三个世纪一般,手术终于完成。而刘伯承愣是一声没吭。阿曼关切的问道:“怎么样,疼的厉害么?”刘伯承只是长出了一口气,忍着剧痛幽默的回答:“还行吧,割了74刀。”德国医生不由得连连感慨:“佩服,佩服!”
刘伯承的一生,先后负伤11次,其中称得上重伤的就有9次之多,在我党重要的领导人之中,他称第二,恐怕无人敢称第一。他生前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如果说我作战有些经验的话,那是子弹告诉我的!”
一位高级将领,受伤如此之多,刘伯承的勇猛,从此可见一斑。
半年攻克俄语关,为看书眼窝都磨出血
1927年11月,南昌起义失败后,受中共中央委派,刘伯承和吴玉章等30余人一起来到莫斯科,开始了在异国他乡的求学生涯。
中文基本上是公认的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但是在中国人眼中,最难学的语言恐怕是俄语了。俄语中有大量的颤音,发音极难,可是当时的苏联是全球共产主义运动的中心,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主义战士,学习俄语,从前苏联汲取养分就成了必经之路。更何况,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经典的马克思、恩格斯著作除了德语就只有俄语版,想要研读就必须攻克俄语这个拦路虎。
对此时的刘伯承来说,学俄语可谓难上加难,一方面他年纪已经不小了,35岁,相比年轻人来说记忆力上退化了许多;另外他是四川人,口音很重,这就导致俄语发音更加困难。
比如说俄文字母P的发音,对于初学者来说最不友好,很是困难。刘伯承的川东口音,念起来经常跑调。为了练好,练准“P”字的发音,他着实下了一番功夫,在莫斯科哈气成冰的大早上,他每天比别人早起半小时,跑到操场上搓着手,跺着脚大声练习,甚至在别人熄灯就寝后,还跑到走廊里去默默诵读。
据刘伯承的儿子刘蒙回忆说:“那段时间,父亲每天都在左手手心写满单词,走路背,吃饭背,上厕所也背,废寝忘食,如痴如醉。有那么一阵子,因为看书的时间过长,右眼的假眼珠把眼眶磨得生疼,他就取出假眼球继续看。”
当时的苏联实行供给制,刘伯承是以中共将军的身份去学习的,因此享受的待遇很好,得到的供应券要高出一般学员不少。有些人会把用不到的供应券换一些国内见不到的稀罕物件,刘伯承却另辟蹊径,他找到一个在学校打扫卫生的女工说:“你每天陪我聊天,我就把多余的供应券给你。”女工很开心,两人每日里就连比划带说,用俄语聊着家长里短,风土人情。
就这样,刘伯承的口语提升很快,半年后就成为了班中最好的学生。这让老师很是惊讶,诧异的问他:“刘,你是不是娶了一个俄国老婆啊?”
不过说到俄国老婆,当时在苏联学习的还有一名国民党官员叫屈武,他还真就娶了一个俄国老婆,但是口语可是比刘伯承差了十万八千里。
因为表现优异,高级步兵学校校长亲自写推荐信,刘伯承进入著名的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这也标志着,他的俄语水平已经得到了承认,完全可以正常地交流和学习,而这时距离他开始学习俄语仅仅半年。
刘伯承元帅
1928年春天,刘伯承兴奋地给重庆旧友写信,信中这样说道:
余年逾而立,初学外文,未行之时,阴侪皆以为虑。目睹苏联建国之初,尤患饥馑,今日已能饷我以牛奶面包。每思川民菜色满面,‘豆花’尚不可得,更激余钻研主义,精通军事,以报祖国之心。然不过外文一关,此志何由得达?!乃视文法如钱串,视生词如铜钱,汲汲然日夜积累之;视疑难如敌阵,惶惶然日夜攻占之,不数月已能阅读俄文书籍矣。
第一次看到这段话时,我肃然起敬,每一位学霸的背后,都有着一种执念,有人是为了黄金屋,有人是为了颜如玉,只有刘伯承是为了国内那千千万万吃不饱饭的人民,是为了国家。我不由得想起了那个拍案而起,慷慨激昂说道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少年。谢谢他们,正是有了这些可敬的前辈革命家,我们才有了今天幸福的生活。
一生酷爱读书,著作等身
刘伯承出生于四川开县一贫困农家,其实刘家并不同于普通农户,他的父亲刘文炳曾经读过十多年私塾,而且参加开县县试还考中过秀才。
能中秀才在乡间是一件很光宗耀祖的大事,刘家高头大马,大宴乡亲很是开心,只是没想到这样的举动激怒了一些榜上无名的富家子弟,他们联名上告,称刘家祖上以司乐为业,属于“优人之后”,这样的卑贱出身有辱先贤。
司乐说白了就是婚丧嫁娶时的吹鼓手,是受到当时社会歧视的,在大清律中,也规定了司乐人的后代不可以获取功名。结果刘文炳不但没有保住秀才称号,还差点被下了大牢,花了几百两银子上下打点才算逃脱此厄。
从此以后,刘文炳心灰意冷,无心仕途,一心一意当起了农民。
刘伯承是家中最大的男孩,从小聪明伶俐,怎么看都是块读书的料。刘文炳望着儿子,又重新燃起了读书的热情,他送刘伯承进了私塾,很快,小小的刘伯承就已经把四书五经读了个烂熟,而且还看完了《汉书》、《说岳全传》、《三国演义》、《水浒传》,书中那些英雄好汉事迹,刘伯承甚至能够倒背如流。这对他以后心灵和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904年,年仅十二岁的刘伯承,参加了清朝最后一次科举,为了陪儿子应试,父亲刘文炳也报了名。第一轮考试后,父子两人竟然双双中榜。不料往事重现,又有人检举刘家上辈子做过吹鼓手的经历,结果父子二人被双双逐出考场,这件事彻底的断了刘伯承读书求取功名的愿望,也让他深刻地认识到了清政府的黑暗和封建制度的吃人落后。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早就对清政府深深不满的刘伯承放下手中的锄头,毅然参军,向着自己的理想迈出了第一步。
虽说当了兵,但是少年时的读书经历已经在他身上刻下深深烙印,不管军务如何繁忙,刘伯承对读书学习的坚持,都从未放下。
他利用征战之余,阅读了大量的文史书籍,尤其是《孙子兵法》、《六韬》等中国古代兵书,成为了他的最爱,正是这些军事书籍,让刘伯承的指挥越来越精妙,出神入化。
除了爱看兵书,他还精研历史,现在的重庆图书馆中还藏着刘伯承读过的那套《二十四史》,里面圈圈点点的密密麻麻,许多独到的视角让人叹服。茅盾先生在回忆录中也提到过,一次他同刘伯承聊《二十四史》,刘伯承的见解之深刻让茅盾深感钦佩,茅盾当即表示,送刘伯承一套当时很难买到的精藏本《二十四史》。
刘伯承书法
勤奋读书之余,刘伯承还利用自己俄语的特长翻译了很多前苏联军事论著,1932年8月,刘伯承等人翻译了苏联的《军语解释》,这是我军第一部译自外军的军语专著。1941年,他还校订了八路军总部送来的一部《合同战术》。
几十年革命生涯中,刘伯承留下了390多万字的军事著作和190多万字的翻译作品,可谓著作等身,令人叹服。
大俗既大雅,最接地气的儒将
自打从军起,我就做好了准备。路死路埋,沟死沟埋,狗吃了得个肉棺材。
这是刘伯承在一次军事动员会上的讲话,一名自带书卷气,温文尔雅,公认的儒将说出这样“俗”的话语可能让我们感觉不协调,但其实,这正是刘帅的独特之处,从不文绉绉掉书袋,而是说着最土的话,讲着最真的理,让大部分为农民出身的红军战士感到无比的亲切。
就拿战前动员来说,刘伯承的动员讲话公认一绝,总能把红军将士们“撩拨”得嗷嗷叫。
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时,开始阶段因为进展不顺利,导致士气有些低沉,大家都像霜打的茄子,蔫不拉几,一路无话。
看到这一幕,刘帅当机立断,立刻召开了一次旅长以上的干部会议,会上,刘伯承率先发言发言说:
“我们一些干部怕这怕那,瞻前顾后,就像一些男人没有卵子,更像一些小脚女人。我们今天就开一个安卵子会议,给你们壮哈胆。作为一个男人要勇敢,什么叫勇敢,勇敢的“勇”是男人头上安了一个矛。那说明,勇敢关键在头脑,在思想!。。。。。”
在座的都是堂堂七尺男儿,谁愿意被当作没卵子的人啊,用现在话说,一个没卵子的人那还有卵用啊。会开完后,官兵士气大振,队伍也走出了一次隐藏的危机。
还一次,刘伯承的部队和阎锡山在上党打了起来,在解放军的凌厉攻势下,阎锡山渐渐不支,节节败退,大局已定,只差摘取胜利果实了。
这时刘伯承接到了陈赓的请示电话,刘伯承也不废话,电话里直接说道:“我已经按住了阎锡山的大腿,你快过来掏他的卵子。。。。”简单一句话,把局势和下一步动作交代得生动且形象,不服不行。
当然类似的经典言论还有很多,比如说:
五个指头按五个跳蚤,结果一个都抓不到。你拿一只手去捉一个跳蚤,就会把它捏得粉碎。
这些看起来很土的话,其实是需要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学识积淀才可以说出的,这都得益于刘帅的博览群书,博古通今,用最俗的话讲最大的理,大俗即大雅,这就是刘伯承做人讲话的高明之处。
为教育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后半生
一名知识分子,最大的愿望就是教书育人,作为军中少有的资深“知识分子”,刘伯承也一直把培养教育军事人才作为己任,并任劳任怨为之奋斗。
刘帅在做报告
刘伯承是伏龙芝军校毕业的,属于正规“科班出身”,再加上遍阅中外兵书,在军事理论上造诣很深。红军期间他就担任过红军大学的校长。解放后,中央军委决定建设陆军大学,得知消息后,刘伯承主动写信给组织,要求辞去第二野战军司令员的职务,自告奋勇去办军校。就这样,刘伯承担负起了创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的重任。
为了办好军校,为我军培养优秀军事人才,已经花甲之年的刘伯承不辞辛劳,夜以继日的勤奋工作,他翻译外文书籍做辅导读物,亲自编写教材,连许多军事理论课都是亲自来上。
慢慢的,军事学院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日臻完善,那些在战场上摸爬滚打了多年的“泥腿子”将军也都陆续来参加了轮训,从实践到理论,这是一次质的升华,让这些英勇善战的将军变的更加强悍,无懈可击。开篇提到的《亮剑》中李云龙、孔捷、丁伟等人参加学习就是这一段历史的重现。
在教学中,刘伯承通过总结归纳,把自己的毕生战场经验形象称为“五行之术”,在“五行术”中把我军看成战争主体,把任务当作中心,把敌情看作前提,把时间和地形看作物质条件。他常说:“五行不定,输得干干净净。”
用“我军院校之父”来描述刘伯承对军事教育的贡献是不过分的。正是有刘帅这等不恋栈功名地位,放弃一切在背后默默奉献的高尚灵魂,我军才能如此快速的完成向现代化军队的转变,刘帅功不可没。
总有人问,为何十大元帅中刘伯承声名不显,却被称为“军神”,那是因为你对他的贡献不够了解。
“大丈夫当学伯承兄”,诚哉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