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中,面对被分割的三大坨敌人,东北野战军出其不意,在两侧阻援兵团的协助下,于1948年10月15日夺下锦州,封闭了敌撤入关内的陆上通道,两天后,曾泽生率领60军战场起义,长春得以和平解放,沈阳方面被迫东西对进,而后精锐主力在辽西被全歼,随即沈阳人人自危,望风而降,东北全境基本解放。



可以说,拿下锦州,就拿下了战场主动权,这是整个辽沈战役的关键所在。那么,对于一向短于攻城的林彪,这次锦州战役,从10月1日解放义县开始,仅仅半个月时间,就将固若金汤的锦州拿下,为何会如此顺利?



锦州古塔

笔者认为,除了东野正确的战役指导,前线将士的英勇无畏,还有三板斧也发挥了巨大作用,他们是什么呢?我们先看敌人的防御部署。

一、敌情

经过苦心经营, 1948年的锦州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大纵深的环形防御体系。

一层为外围,利用亮甲山、大小紫荆山、大岭、罕王山等形成坚固的外围阵地,在南侧则依托女儿河、小凌河交汇的天然屏障布置防御;

二层为城墙,锦州外城墙高4米,宽3米,沿墙每50米有一处钢筋水泥碉堡,为保护墙体,迟滞对手进攻,墙外还加挖有深3米、宽5米的环形壕沟,壕外设有2米高铁丝网,以及鹿岩、绊脚坑、梅花桩、地雷场等五道障碍,壕内另布置了暗堡子堡等等,按当时流行的打法,靠近城墙就要伤亡一半以上;

三层为巷战:城内依托较高大建筑物,布满明暗火力点,万不得已,守军还可以撤到老城区继续防守。



范汉杰的防御体系

鉴于锦州三面有天然屏障,范汉杰将主要防御方向放在北面平原地带,其兵力部署大致是:第九十三军暂18、暂22师及第184师,防守北面、西南面;新八军88师防守东面大、小紫荆山到松山地带;第79师主力防守南面罕王山及大岭地带,其中守备松山街的部队,距离塔山仅30里,一脚油门就到了。

二、林彪的应对

锦州守备如此,林彪该如何破防呢?在此之前,城市攻坚可以参考的有临汾战役和济南战役,其中临汾战役历时72天,特点是坑道战术,济南战役历时8昼夜,特点是直取要害,林彪必然总结了两次作战的经验,同时顾虑到自己面临前后夹击的具体情形,最终,他的攻击方法为:火力主战,重锤破壳,主攻方向选在敌重点防御地带,入城巷战则猛冲猛打,先制造全局混乱,再回过头来清扫残敌。



我们先看外围作战,以一纵主力为预备队,二纵西北、三纵正北,八纵东面,九纵东南,七纵正南的方式向心攻击,逐个夺取敌外围要点。原计划11日横扫外围,抵达城下,但各处激战均不顺利:二纵方向,我军清理外围据点时,城内敌炮兵甚至向我炮击5个小时;三纵方向,配水池战斗,我主攻营占领阵地后,仅存6人,4名随军记者也牺牲了3个,亮甲山战斗,敌绝望死守,甚至派敢死队手持大刀向我反扑;8纵方向,敌我双方就小紫荆山反复争夺5天,八纵阵地失守后,想夺回来再报告,结果被狠批,这个内容,电影大决战有很好的体现。



至10月13日,我军扫清敌外围据点,开始进行攻城准备,林彪将主攻方向改为北面和西北面,这两处也是敌人防御最强的地方,分别由3纵和2纵负责,加强6纵17师、炮纵第1团、迫击炮团、战车团、高炮团一部,韩先楚统一指挥,南面由7纵9纵负责,加强炮纵第2团、高炮团一部,邓华统一指挥;东面由8纵担任辅助攻击。

我们在看攻城阶段:如何接近敌人?这里东野使出了第一板斧:挖壕。

三、挖壕

挖交通壕接近城墙,能保障突击顺利、进展迅速、减少伤亡,这是围攻义县总结的经验。林彪要求:每个师都要集中三分之二的兵力挖交通壕,在冲击发起前,至少要挖3条宽高各为1.5米的交通壕;同时,他还温馨提示,挖沟时先须以卧倒姿势挖卧沟,然后逐渐挖成站沟。



全兵团大挖交通壕,导致有的壕沟距敌阵地前沿仅几十米,我军还贴心地把平射炮运动到阵地前方200米处。这样一来,敌赖以顽抗的地堡都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只要一开炮,定被打得粉碎。敌人用迫击炮轰,很少能打到目标,只能白白浪费炮弹,组织部队出击,则在坑道内被我军发扬火力,打得丢盔弃甲,伤亡累累。如何对付这个坑道逼近战术,守军将领用尽心思,也仍然是束手无策。

这样,突破锦州的前夜,我军以伤亡二百人的代价,赶筑了三千米交通壕,及2个团的进攻阵地和炮兵抵近射击阵地,保证了总攻发起前,各部队建制完整的进入突击点,从而进行有力的突破。

10月14日,万事俱备,准备破城,这时东野使出了第二板斧:炮击

四、炮击

为了重锤破壳,林彪准备了10个团的炮兵火力,迫击炮、山炮、野炮、榴弹炮等共591门,这些火炮主要加强在北面和西北面,各位观众老爷们,这些火炮的具体使用是有讲究的,大概来讲,就是先集火射击,再分布式部署。



先看集体表态阶段:14日11点,火炮全体起立,首先进行准备程序:

15分钟试射加75分钟炮火覆盖;
而后进行第一次破坏射击45分钟;
等硝烟散去,进行10分钟监视射击,压制城墙内敌人,掩护我步兵;
等我步兵前出对突破口进行二次爆破后, 炮队进行第二次破坏射击15分钟,消灭突破口上残存火力点和地堡;
最后进行5分钟急袭射击,打击纵深200米距离上敌工事和反击部队,保障突击队向纵深发展进攻;
随着尖刀连发起冲击,炮兵群各队向城内纵深延伸火力,进行拦阻和护送射击。

再来看个人发言阶段:由于各个突击集团火炮运用不一,岩座暂且以2纵为例,实际讲解炮火运用:

2纵合计有108门火炮,本阶段它们分为五个火力队:

第一队:负责打开城墙突破口。
第二队:负责破坏突破口两侧及城墙上下的地堡。
第三队:负责抵近射击,大炮上刺刀, 打响后拉到距离突破口80 到200米处,破坏突破口敌前沿地堡和堑壕上火力点。
第四队:负责压制敌人炮兵。
第五队:主要由机枪组成,负责集火射击封锁突破口及两侧敌火力点。

值得一提是,我军甚至摸索出了山炮打敌钢筋水泥碉堡的方法:先用两发不上引信的炮弹,撞垮碉堡外壳,然后用一两发帶引信的炮弹打入碉堡内爆炸摧毁之,但这有个前提:这几发炮弹必须打在一点上。后来从锦州碉堡的迅速垮台来看,我炮兵的训练还是很有成效的。



锦州破壳,极为到位地展示了东野雄厚的家底,在炮兵部队的有力支援下,看似坚不可摧的城防迅速瓦解,各类工事登时失效,我突击部队迅速发起冲击,二纵用时20分钟,三纵用时14分钟,即抵达城下,开始下一阶段的工事:巷战。

巷战最惨烈,也最考验营连战术,这里,东野使出了自己的第三板斧:爆破

五、爆破

有句话讲得好,巷战中,没有爆破不能解决的问题,实在不行就加大剂量再来一次。

具体在锦州巷战,东野使用了两种打法:

一是四组一队,正面爆破:就是一支攻坚小分队,由火力组、突击组、爆破组、支援组四个组构成。当遇到敌人坚固工事时,火力组负责火力掩护和制造烟雾,突击组负责打开通道,爆破组前进至有效攻击范围,完成爆破。这一过程中,支援组提供各种支援,包括拯救伤员、弹药补给等等,当爆破得手后,突击组再冲上去扫清残敌。这个办法我军现在还在沿用。

另外一个是六纵17师总结的打法:爆破迂回。在之前的东北战场,每逢攻坚,林彪总会想到6纵17师来,这支部队战德惠,打四平,在失败与成功中,总结出攻坚战的独特经验,为自己迎来了攻坚老虎的称号。他们的打法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通常不主动寻求正面炸毁敌工事,而是用爆破作为迂回穿插的手段,逐屋爆破,穿墙破屋,从侧面甚至后面对敌工事进行爆破。



于是,在这两种爆破法的配合下,锦州的巷战颇为顺利:2纵攻打税务局据点时,一次重量级爆破,将一个营守军全部埋在瓦砾下。7纵攻打锦州电影院时,第一次用150公斤炸药,只炸开一个缺口。最后将1,000多公斤炸药装在车上,战士们头顶几层湿被推上去, 300多守军被炸死、震昏。

这样三板斧的顺序出击,仅仅31个小时,我军即以伤亡2.4万人的代价,顺利解放了战略要地锦州,全歼守敌十万,指挥官范汉杰也成了俘虏。

锦州即克,东北的大门也就此关上,双方战略决战的平衡点被完全打破,等待敌人的将是,更加猛烈的突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